“我在公司里做项目经理。公司里有很多职能部门,比如说财务部、人力资源部、法务部等等。项目当中有很多流程,有很多的手续要办,去这些部门呢,往往叫做门难进、脸难看、事儿难办。经常是要求爷爷告奶奶。觉得这些部门都是衙门一样,感觉虽然是一个公司的,自己的兄弟,但是为什么办起事儿来总不是那么给力。”
其实这个现象在很多公司里都是存在的。这个就叫做职能部门越卖力,我们公司的文化可能就会越官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们一个公司,从管理的角度来讲,一般会分为很多层级。
从上面的总经理/CEO,再到各个事业部的老总,再到总监、经理、主管。每个层级之间,一定会存在着一些叫做管理隔阂。也就是说不同层级的领导,对事情的理解肯定不能完全一样。但是在我们的公司里,还会出现部门隔阂,也就是说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并不是那么容易。所以这两种隔阂同时存在就会出现一个个管理的孤岛。
形象一点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可以看到,技术部、财务部、销售部、市场部等等,有多少部门,就会形成多少个这样的孤岛。部门和部门之间,大家要想沟通要想配合,其实有着非常大的这样的鸿沟,因为都觉得这是我的部门,我的地盘我做主,你不要把脚伸得太长。所以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一个壁垒,这就导致公司的协作效率很难提高。
曾经有一个企业,他们在年终考核的时候,职能部门向一些业务部门,比如项目部门去征集意见,说你们希望我们这样的财务、人力资源啊这样的部门怎么工作,才能对你们的帮助最大、给你们的支持最多。结果有一个项目部的员工,在匿名的评审当中,给出了这样一段话:“其实你们什么也不要做,就是我们对你们最大的期望!”。
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原因就是职能部门是掌握资源,并且还要去管控各个业务部门的工作状态。要求我们写什么周报、月报、各种汇报。所以各个业务部门就会感觉到,这些职能部门,除了跟我们要各种数据,监督我们,管理我们之外,给我们的帮助往往是很少的。
如果公司按照这样的职能来划分部门的话,必然会出现这样的一个局面,这和人的素质关系不大。原因是职能部门中,大家对于项目而言,叫做“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就是我做好我的财务,他做好他的人力资源。项目的好坏,项目的成败,其实跟他们的关系不是那么直接的。职能部门在很多的企业当中,越来越演变为大家会有一种心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你多做一个项目,和我的KPI和我的绩效可能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你至少给我增加了一些工作。甚至我参与的事情、支持的工作越多,那么可能犯错误、被投诉的可能也越大。所以从职能部门的角度来讲,站在自己的这个立场上,他并不希望有太多的项目。
有些企业还没有形成健康的文化和价值观。有些职能部门的想法就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所以按照职能来划分部门,这样的组织如果面对做项目一定会暴露出非常多天然存在的缺陷,很难把项目推动成功。
如果企业按照职能来划分部门,这样的组织形式,叫做职能型组织。这类组织如果做项目的话,就会暴露出非常多的问题,这和人的关系不大。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这是阻碍我们项目正常推进的一个非常大的因素,所以很多企业现在面临着转型升级。在管理当中如何转型升级?我们看一幅图:
传统的管理模式,企业就是按职能来划分部门的。比如说公司里会有市场部、人力资源部、技术开发部、销售部、合同法务部、财务部等等。这种管理方式,指令是从上往下传达,汇报是从下而上汇报。所以也叫垂直管理模式。这种组织形式的组织结构是树状分解,从总经理一直到普通员工,就像一棵大树一样,枝枝杈杈逐级分解。这种管理模式在做项目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上面所说的一些弊端。
现代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当中,都在追求更加高效地面对项目的这种管理模式。就是以项目为单元的精细化的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的特征是,公司里的所有资源都面向项目。因为项目是实现企业战略落地的载体。这种组织形式,它以矩阵式为特征。也就是说我既有职能划分的专业部门,也有从各个专业部门抽调的员工组成的项目团队。所以它有两个维度。这种组织结构方式有非常多优势。这种矩阵形的组织,才有可能让组织的资源也就是我们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所有我们的工作努力,都是面向企业战略的。
举个例子,在我们做项目做得非常成熟的、非常优秀的这些企业当中,它都是以这种强矩阵的方式。所谓的强矩阵就是项目经理才是有更高话语权的领导。其他职能部门往往是为了支持各个项目的一个资源池。也就是说职能部门的主要工作,就是为了支持项目而把人才进行专业化的培养。那么项目上需要的人才,就从我这里派出。派出去之后,这个人的成本就会记到项目上。所以说职能部门经理就压力很大,如果你的人手都派不出去,也就是说项目上都不欢迎你的人,那他们的成本都要发生在你这个部门当中,那你的考核往往就很难合格了。
这样的强矩阵型的组织形式,对项目而言有更强的执行力,项目更容易获得预期的成果。
所以说,如果你组织结构形式不合理,至少不能够适应项目的需要,就会出现“职能部门越卖力,给大家增加的管理负担就越多”。其实产生的更多的是内耗,并没有对企业的资源和战略发挥更大的价值。
——杨述(清华大学国际工程 项目管理研究院院长助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bi.com/1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