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尔世界杯如火如荼、激战正酣,给全世界奉献了精彩的足球赛事。作为东道主,卡塔尔投入数千亿美元巨资,号称史上最贵的一届赛事。看得出来,东道主的诚意做到了极致,值得点赞。
那么,东道主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回事呢?这就又要回归到我们的读书内容上了。
这个词源自《左传》名篇《烛之武退秦师》。
事情的概要是这样的:晋文公称霸中原,成为一代霸主。东边的郑国却投靠了晋国的死对头楚国,并且当初晋文公流浪在外时,在郑国遭受了不公待遇。两件事合二为一,晋文公就想收拾一下郑国。于是拉上自己的大舅子兼老丈人(这关系够乱的)秦穆公一起,发兵伐郑。郑国傻眼了,派出重臣烛之武连夜拜见秦穆公。一番陈词厉害,主要分析了此战对秦国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情况。秦穆公正好趁坡下驴,但总要附加点条件才行。于是,烛之武提出了著名的“东道主”的构想。郑国在秦国东方,以后可以作为秦国通往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成为秦国使者的落脚地。同时,秦穆公附加了驻兵郑国的条件,之后私下撤兵。晋文公一看局面变成这样,也就撤兵回国。
东道主一词正式出炉。后来泛指款待宾客的主人。比如卡塔尔承办世界杯,款待八方来客,就是东道主。但是卡塔尔的东道主是千方百计争取来的,而郑国的东道主确是被迫的。
本以为息事宁人、各得其所,但恰恰是这个东道主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甚至改变了历史走向。
这件事的两年后,年老体衰的晋文公去世了,一代霸主退出了历史舞台。
他的死让秦穆公起了变化。同样作为一代雄主,自己一手扶植晋文公上位,并结为秦晋之好,关系十分密切。但自己始终被晋文公压了一头。晋文公的去世,使其看到了接班霸主的光明大道。
此时,恰好派驻在郑国的军队传回消息,他们已经控制了郑国都城北门的防卫,随时可以里应外合攻打郑国。看来,是时候把东道主变为海外飞地了。
秦穆公趁晋文公新丧,准备派大军千里奔袭郑国。领军将领是孟明、西乞、白乙,主帅孟明是百里奚的儿子,后两位副将是蹇叔的儿子。
秦穆公特意在大军出发前找到蹇叔,问他的意见,实际上想听几句胜利赞歌。谁知蹇叔上来就忠言逆耳:“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直言,此战必败。后来还专门跑到军队大哭,生死送别自己的儿子。惹得秦穆公大为不快。这就是著名的《蹇叔哭师》。
军队还是出发了。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裤子,晋国新君晋襄公已经得知此事。暂停晋文公丧事,特意选择在崤山伏击秦军。这个地方就是数十年前假道伐虢的故地。
秦军一无所知向东方前进,结果到了滑国被一个叫做弦高的郑国商人前来劳军。这个弦高一面热情慰劳秦军,一面往郑国通风报信。秦军自知偷袭不成,干脆灭了滑国(真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也算是不虚此行。
返回时,照例要经过晋国的崤山。结果中了埋伏,全军覆没,三位主帅被俘。晋襄公看在外公的面子上(辈分上,秦穆公是晋襄公的外公),放了三人回国。这就是崤山之战。
从此,秦晋之好正式破裂。看来,在利益面前,什么亲情关系都不值得一提。
顺便说一句,郑国驻守的秦军将领自知事败,便逃亡他国了。这个东道主也就不再笑脸相迎秦国了。
两年后,秦穆公卷土重来,又是孟明率师伐晋,战于彭衙,结果又失败了。
又过了一年,秦穆公亲自率军伐晋,这一次晋襄公决定坚守不出,秦国收复了部分失地。秦穆公在崤山战场,祭奠秦军尸骨并昭告天下。也算是一次胜利,出了几年的恶气。
此后,秦国与晋国便开始了不断地争斗。
这就是东道主引发的连锁反应。实质上还是国家利益为先。自从晋国假道伐虢下了一手先手棋,拿到了崤山这个险要之地,秦国的战略目标就被锁住了。想要东出就要经过晋国,这是秦国不想看到的。无论是以郑国为东道主,还是奔袭郑国,都是想越过晋国,打开东出的通道。后来三家分晋,秦国商鞅变法,改为远交近攻,率先盯住的目标也是崤山这个险要位置,所以,韩魏首当其冲。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bi.com/11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