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党课:“名场面”中学党史:中共五大上的交锋

微党课:“名场面”中学党史:中共五大上的交锋
    同志们,今天这堂课的名字叫“‘名场面’中学党史”,顾名思义,我们从电影中的一个令观众印象深刻的“名场面”切入,来学习背后的党史知识,下面请观看“名场面”:
    (播放《建军伟业》中共五大片段)
    大家刚才看到的这段场景,刻画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时任党的总书记的陈独秀与时任湖南代表毛泽东的一次“正面交锋”,虽不至于叫作剑拔弩张,但也可以说是唇枪舌战。影片将紧张的局势氛围与双方互不相让的冲突感营造的十分到位,使得这个“名场面”深深地植入了观众人心。
    一、学习问题导入
    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共五大召开于1927年4月27日,坐标武汉,彼时建党已有五年了,武汉则是当时全国革命的中心。那么,这次大会召开的目的何在?在如此重大严肃的场合,为何毛泽东会不顾大会规程和纪律,贸然起身发表这样一番慷慨陈词?一位是当时的中共中央核心领导、一位是名不见经传的湖南省党代表,既是党内同志又是职位悬殊的上下级,更是昔日师友,为何要在公开的大会上如此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呢?带上这些耐人寻味的问题,我们就此踏上寻找答案的旅途,正式开始今天的学习吧。首先,我们必须得了解一下这次大会召开的背后,中国革命舞台上的风云起伏,以及那场惨白恐怖的悍然屠杀……
    二、大会背景介绍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一众叛变革命分子,在上海悍然发动了反对国民党左派、共产党及革命群众的武装政变,即历史上臭名远扬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三天之内,上海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害有300多人,被捕者500多人,失踪者5000多人。悲惨的流血牺牲,伴随着的是轰轰烈烈革命事业的挫败——反动派掀起的这场血雨腥风,扑灭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火炬,中国革命事业和中国共产党的前途命运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那次地,堪可谓“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就是在这样的大局背景之下,4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陈独秀、瞿秋白、蔡和森、毛泽东等82人,代表着当时全国57967名党员出席了大会。在这里,请同志们注意到,反革命政变事发后时隔了整整15日,才召开了这次大会,这中间又发生了什么呢?
    也许会有同志猜测这也是某种决策上的错误造成的,事实上并非如此,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后,国民党反动派在上海开展了持续三天之久的搜捕、屠杀共产党员和武装镇压革命群众游行请愿的活动。就在4月12日当日,作为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的周恩来同志都被反动派设下谈判骗局扣押,经过组织的全力营救方才在千钧一发之际化险为夷。而在同一天,工人运动领袖、上海总工会委员长汪寿华死于非命。可以说,在这个时候,但凡沾一个“共”字,都会被列入处决的黑名单,而这还仅仅只是上海一城之局势,反革命政变爆发后的第四天,也就是4月15日,广州的国民党反动派也发动反革命政变,相继地,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西等省份也开始“清共”,一时间,举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
    在这种危机关头,召集全国党代表开会,确实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工作筹备,更何况,这次特殊的大会还第一次邀请了国民党代表团参加,这期间的谈判、决策、计划等等活动,我们难以想象是一个多么复杂的博弈过程,当然,还需要来自共产国际对召开会议的具体指示。虽无从考证,我也坚信,在这15日里面,中共党员们必然在度日如年、度分如年、度秒如年中等待着,等待着组织召开一次会议,分析判断当前形势,提出正确的对策,挽救革命事业于水火;他们也必然有一些活跃分子,或憋了一肚子的情绪,或憋了一肚子的言语,亟待着这场大会的召开,亟待着在这场大会上一吐为快。而在这部分人里面,必然有那个时年33岁,一腔热血,风华正茂的奇男子——毛泽东。
    三、会上风云思辨
通过以上对中共五大召开背景的深入了解,相信很多同志便认为不难再揣摩其召开的目的和任务所在。毫无疑问,中共五大的召开将会总结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来的教训,分析客观因素和主观原因,针对客观因素研究对策,针对主观原因纠正错误,并提出科学可行的方针政策来决定未来的道路该如何前行。而从岌岌可危的局势来看,中共五大必须要承担起挽救中国共产党、挽救中国革命的重任,这一点责无旁贷。在大会上,陈独秀代表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向大会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bi.com/114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