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
目 录
1.“过紧日子”的弦不能松 1
2.丢掉一切不符合“习惯过紧日子”的思想 3
3.让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成为常态 5
4.体会“要习惯过紧日子”的深意 6
5.要让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习惯成自然 8
6.带头过紧日子 10
7.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 12
8.始终坚持“过紧日子”的思想 14
9.体会“要习惯过紧日子”的深意 16
10.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成为习惯和常态 18
11.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赵林:
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成为习惯和常态 20
12.北京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周家雷:
坚持过紧日子思想当好党政机关的“经济部、后勤部、保障部” 22
13.淮安市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在节约能源资源中过好“紧日子”… 24
14.井冈山市财政局推动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综述 27
15.鸡西市财政局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综述 29
16.财政部吉林监管局推动驻吉中央预算单位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综述 32
17.财政部海南监管局多举措推动属地中央预算单位过紧日子综述 36
“过紧日子”的弦不能松
潍坊融媒评论员薛静
(2024年1月18日)
202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事实上,过去几年间,“过紧日子”一直都是中央重大会议中的高频词汇之一。
崇俭戒奢、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从瑞金的南瓜汤到延安杨家岭的菜园子,从晋冀鲁豫边区的“裤子破布拿来做鞋”到新时代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百年党史,也是一部艰苦奋斗史。过去,我们党依靠厉行节俭成功应对了一系列困难困境,今天,我们依然要依靠克勤克俭克服重重挑战。因此,即便是如今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经济发展最新讲话系列,社会财富积累日渐丰厚,“过紧日子”的弦依然不能松。
“过紧日子”,就是精打细算过日子。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采取了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坚决压减一般性支出,取得了一系列成效。而“习惯过紧日子”,就是在现有的工作上更进一步,继续想办法、出实招,把账算明白、算细致、算长远。目前,一些部门单位已经探索实施了比较好的做法,如市级机关综合办公大楼内,党政机关干部带头践行勤俭节约理念,人走关灯、手离关水、下班关机已经成为共识,会场按需提供暖瓶热水, 文件资料一律采用双面印刷等。看似都是些小事,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一点一滴的节俭行为,最终将通过具体数字反映节约成果。
细微见真章,点滴见品行。“过紧日子”不是“喊口号”,而要从每处细节入手,在厉行节约方面不断努力,堵住每个可能存在浪费的漏洞。这个过程, 也是培养个人良好节约习惯的过程。要改变旧习惯培养新习惯,最好的办法是从小事做起,时间久了习惯也会成自然。不管是机关单位风气还是公务人员习惯,都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可以说细节决定“过紧日子”的成败。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目的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过紧日子”并非意味着少办事、不办事,而是要把每一分钱都花到刀刃上,把有限的资金更多用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上,支持科技创新,保障市场主体发展,办好教育、卫生、就业等民生实事,让“真金白银” 撬动经济发展最大活力、发挥最大社会效益。
从“过紧日子”到“坚持过紧日子”再到“习惯过紧日子”,体现的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和政策方针。“过紧日子”并非权宜之计,希望广大党员干部主动将“过紧日子”放在心中,养成习惯。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做起,把勤俭节约内化为政治自觉和政治担当,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丢掉一切不符合“习惯过紧日子”的思想
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易博文
(2024年1月16日)
当前,各地都在审议去年预算执行情况、今年预算安排计划。这个时候, 有句话特别值得一说,就是“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这是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言犹在耳,现在正是抓落实的时候。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两会时强调, 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些年,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了要“过紧日子”。如今加上了“习惯”两个字,看似变化不大,实则意味深长。它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有些人开始不习惯了,需要针对性地突出强调一下;二是告诉大家,“过紧日子”不是一时之需、权宜之计,要做好长远打算,党政机关的精打细算、厉行节约,是一贯的、长期的、常态化的工作要求。更多资料+微信:3231169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央八项规定落细落实、深入实施,“三公”经费支出被严控和压缩,配多大的办公室、坐什么规格的车、出差住宿就餐标准是多少等都有严格规定。这些年,一直“过紧日子”,于是,有的人觉得“紧日子”过了这么多年,还能有多少再“紧”的空间?有的人则奉行“有多少钱办多大的事”,群主gw.rulaixiezuo.com钱少了就“躺平”“休眠”,应付差事。有的人在预算安排上狮子大开口,就算上级“切一刀”,也还留下不少;更有的巧立名目、虚报冒领,甚至套取挪用,变着法把“紧日子”过成“松日子”。这些都与“习惯过紧日子”的要求相悖,必须尽早丢掉、彻底丢掉。
“过紧日子”并非要少办事、不办事,而是树牢精打细算的节俭之道,把有限资金发挥出更大作用,争取多办事、办好事。这当然要靠节约,绝不允许“大手大脚”“跑冒滴漏”,绝不允许乱拍脑袋、劳民伤财。“关键一招”也得用上。只有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精简行政流程、杜绝政出多门,才能既有效压减政府预算资金,又更加高效地履行政府职能。
这些年,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带来的是民生得到进一步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投入大幅增加,“紧日子”是过得值得的。“国富”在于“裕民”, 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了,党政机关的日子自然会好些。眼下,虽然我国经济回升
向好,但仍然面临“三重压力”,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与百姓同甘共苦,正是党员干部的分内事、该有的自觉。如果仍抱着一些其他想法,那就大错特错了。不然,“为人民服务”的党性修养何在?“三个务必”去哪儿了?
让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成为常态
(2024年1月11日)
据报道,在编制2024年预算的时候,沈阳市财政局坚持从严从紧,压减一般性支出,努力腾挪更多财政资金加强对扶持经营主体、兜牢基层“三保”等重点领域的保障能力。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过紧日子”前加上“习惯” 一词,就是要让党政机关勤俭办事成为一种常态,以党政机关的“紧日子”, 换来老百姓的好日子。
现在,无论是财力还是物力,较比之前我们的“家底”都厚实了许多,但艰苦奋斗的精神却一点都不能减少。今年是辽宁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可以说,花钱的地方很多,而财力是有限的。坚决打好打赢攻坚之年攻坚之战,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尤为需要全省各级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过“紧日子”,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建立健全常态化长效化机制。一方面我们要严控一般性支出,坚决堵塞漏洞,防止“跑冒滴漏”,另一方面更要不断优化财政资金使用结构和方式,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把更多“真金白银”投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处和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上,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有限的财力收获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党政机关过“紧日子”需要从每一名公职人员、每件日常小事做起,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广大党员干部应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带头反对铺张浪费,人人争当勤俭节约的模范。
当然,过“紧日子”,并不是简单化地捂住“钱袋子”,而是“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不该花的钱一分钱也要“小气”,也要“心疼”,必须精打细算; 该花的钱,数额再大也要“大方”,丝毫不能含糊,就是要“财”尽其用。
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并非权宜之计,也不是“一阵子”的事,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持续用力、见行见效,通过党政机关带头,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体会“要习惯过紧日子”的深意
202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再次引发高度关注。
过紧日子的提法不是现在才有。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厉行勤俭节约。“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和反“四风”之下,“三公”经费连年持续减少。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此后中央部门一般性支出连续四年压减。以政府过紧日子换老百姓过好日子, 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我们一直在提倡和践行。但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重申要“习惯过紧日子”,具有更强的内涵和指向。
2023年我们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实现了经济回升向好,极其不易;但今年仍不轻松,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地方财政压力加大。回顾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过紧日子”就是化解困境的成功经验之一。当前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有“温差”,居民的资产负债表还在修复,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同心同德、甘苦与共“过紧日子”,会更好地取信于民,团结群众,共同积极应对当前的问题和挑战。
在财政的实践上,行政性费用增加了,用于民生保障的支出就少了;中央本级的经费增加了,用于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资金就少了;一般性支出增加了, 用于发展的财力就少了。“习惯过紧日子”就是要腾出更多财政资源,支持地方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真金白银提振市场主体的信心。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要认识到过紧日子不是简单做减法,而是一道加减乘除的综合题。民生做加法,行政做减法,浪费做除法,发展做乘法,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一定要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真真切切的感受。
此次中央强调“要习惯过紧日子”,也说明有的干部还不那么习惯,有的地方过紧日子的要求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位。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面上的奢侈没有了,但内里的浪费还存在;形式上的合规有了,但花钱的绩效存疑。如有的地方刚刚脱贫就花巨资打造雕塑地标,有的地方政府采购“天价”的新闻还不时冒出……习惯要改,观念要变,要改变过去大手大脚、大笔一挥的做派,培养精打细算、量入为出的作风;要少花钱也要会花钱,学会花小钱办大事、集中财力办大事,“紧日子”里见真章。
“要习惯过紧日子”,也意味着过紧日子的要求不是我们应对眼前困难的权宜之计、一时之举,而是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小智治事,大智治制”, 让过紧日子成习惯,还需要逐步建立过紧日子的长效机制,推进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提高现代治理能力水平。
要让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习惯成自然
2023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财政经济工作意义重大。这一年,国家“钱袋子”将如何花钱?哪些钱该省?省下来的钱用到何处?近日,财政部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小钱小气、大钱大方”; “可以省的钱都省下来,不该花的钱一分都不乱花,集中财力办大事”。由此可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行动,既要真心真意,还要用心用情,贵在习惯成自然。
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习惯成自然,重在强化政治信念。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是党中央一贯提倡的,不是你想过不想过的问题,而是必须坚定不移地过好。要充分认识到:“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党自从成立之日起,这一初心与使命就从来不曾改变过,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永远不能丢。各级党政机关只有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上,正确认识和习惯过紧日子, 才能真心过好紧日子,树立好维护好我党执政为民的政治形象,守好人民的心, 赢得人民的衷心爱戴与拥护。更多 资料+微信:3231169
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习惯成自然,重在落实各方责任。党政机关过紧日子, 既是思想倡导,更是责任担当,要做到“小钱小气、大钱大方”。所谓“小钱小气”,就是要有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抠门”劲儿,坚持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花,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所谓“大钱大方”,就是要不断优化调整支出结构,确保财政资源保障好
(国家)战略部署,保障好民生支出需要,支持促消费、扩投资、稳外贸,更好统筹国内国际循环,调结构、补短板、强弱项,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些都是各级党政机关应该共同努力把握和做好的。要一级为一级示范,各级党政机关都必须养成过紧日子的自觉。当然,各级财政及审计部门还需加强审核审计和制度监督,以确保财政支出的每一分钱都能用在刀刃上。
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习惯成自然,重在心中装着人民。党政机关多过“紧日子”,人民群众才会过上更多的“好日子”。率先垂范,党政机关习惯了过紧日子,既有利于更好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兜牢基层“三保”底线,也有利于激
发全社会更加注重把财力用在刀刃上。当充分意识到,我国是一个有着14亿人民的人口大国。新时代,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虽然连续多年来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虽然取得了脱贫攻坚的胜利,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不少,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情,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家事国事,方方面面需要花钱用钱的地方有很多,未来还会存在很多的风险挑战,各级党政机关必须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摆在第一位。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是践行我们党的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各级党政机关必须时刻牢记过紧日子, 实实在在过好紧日子,确实让过紧日子习惯成自然,永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优良传统,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信念跟党走,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实现强国富民新的伟大目标。
带头过紧日子
近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要求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魏源曾言“俭,美德也;禁奢崇俭,美政也。”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民生支出的重要举措。党员干部应带头过紧日子,始终坚持俭字打底、尚俭治国,引领带动社会风气转变,永葆党克勤克俭、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过紧日子”要绷紧“思想弦”。***总书记强调,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党在历史上多次大规模地开展节约运动,号召党员干部和群众同心同德过“紧日子”,有力支援了革命和建设。党员干部带头过紧日子,必须先紧思想,坚定理想信念,切实树立“节”的意识、“紧”的思想,绷紧“思想弦”, 筑牢“尚俭”根基。一刻不停修好“正确政绩观”这门必修课,秉持“花钱要问效”理念,坚决不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数字政绩,不图虚名、不务虚功, 真正把心思和精力用在为人民服务上,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
“过紧日子”要守紧“为民心”。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党和人民血肉相连,“过紧日子”不是紧民生,而是要把更多“真金白银”投入到为群众服务上来,实实在在用在民生福祉方面,让人民分享更多改革发展成果。党员干部带头过紧日子,就应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贯彻落实好中央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化身企业服务专员,主动服务、靠前服务、精准服务,加强与企业沟通联络,快速响应企业合理诉求,用“店小二”“急郎中”精神,做好“保姆式”贴心服务,切实为企业纾难解困。兜牢基层“三保”底线,把有限的财力和资源花在“民生”这个刀刃上,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全心办好民生实事,用自己的“紧日子”为群众争取“好日子”,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过紧日子”要勒紧“裤腰带”。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过“紧日子”是每一名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不能成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的理由,更不能是“干不了事”的借口。党员干部带头过紧日子,就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砥砺前行。勇于转思路、转方法、转作风、提效能,善于提前谋划部署工作、创新工作方法,坚决杜绝“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切实杜绝“庸懒散浮拖”等突出
作风问题。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融入生活方式和处事态度之中,从简化公务接待做起,从严格经费报销做起,从杜绝请客送礼做起,勒紧裤腰带,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让崇尚艰苦奋斗的精神成为党员干部的行动自觉。
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
(2024年1月7日)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值得关注的是,更多资料vx:xx整理,“过紧日子”之前加上了“习惯”二字,这意味着党政机关精打细算、厉行节约过紧日子,不是一时之需,不是权宜之计, 而是一贯的、长期的、常态化的工作要求。
过紧日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从土地革命时期“节省每一个铜板”“穿着草鞋干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再到新时代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始终刻印在中国共产党人骨子里。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也许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总量已经突破10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已超过一万美元,国家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政府财力、社会财富日益雄厚,“过紧日子”这根弦是否可以松一松?答案是否定的。
我国尽管家大业大,但攻克创新“卡脖子”问题、锻造科技领域“大国重器”需要钱,办好教育、卫生健康、住房保障、社保、就业等民生实事需要钱, 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需要钱,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需要钱面对诸多国计民生事项,我们“钱袋子”中的每一分钱的用途都马虎不得。
现实中,一些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的思想还树得不够牢,“跑冒滴漏” 现象还存在。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八项规定”深入实施,严控和压缩“三公”经费支出、坚持过“紧日子”,已经成为党政机关的常态。配多大的办公室、坐什么规格的车、出差住宿就餐标准是多少等,干部心里都有谱。但个别地方的领导干部依然把过紧日子视作临时现象,习惯用老思维渡难关,对如何勤俭节约过“紧日子”思之不多,对怎样维持大把花钱的“好日子”却想方设法。
比如,有的政绩观错位,搞一些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有的秉持着“有钱不花,过期作废”的错误认知,以预算内的支出没有用完为借口搞年底突击花钱,造成大量资金浪费;有的在申请预算时存在本位主义考虑,有保基数、占盘子的惯性思维;有的违规“套现”“提现”,巧立名目乱
发津补贴;有的项目经费没用完,就被各级催着“花钱”,甚至还被批评通报以上做法与党中央要求背道而驰,偏离财务预算本意,违反财经纪律,造成资源浪费,还容易助长不正之风甚至滋生腐败。
同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到,“过紧日子”并非意味着少办事、不办事, 而是要求在有限资金内多办事、办好事,“把每一分钱都花到刀刃上”;也不是意味着机关干部要当“苦行僧”,而是要求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决压缩不必要不合理的行政开支,坚决杜绝浮夸奢靡、铺张浪费之风,“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
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坚持过紧日子,从单位部门方面说,要严肃财经纪律,把牢预算管理、资产配置、政府采购等关口, 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不该上的项目一个不上、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真正把宝贵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从机关干部方面讲,人人都要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严起,从节约一支笔、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做起,把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内化为一种政治自觉和政治担当。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节用是手段,裕民是目的。归根结底,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党政机关勒紧腰带过“紧日子”, 就意味着更多“真金白银”投入到为群众服务上来,群众就会分享到更多改革发展成果。
始终坚持“过紧日子”的思想
陈龙
(2023年11月17日)
政府部门过紧日子,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民生支出的重要举措。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特别强调,要始终坚持“过紧日子”的思想, 加强财政资源科学统筹和合理分配,合理确定预算收支规模,统筹保障和改善民生,杜绝奢靡浪费等现象。始终坚持“过紧日子”的思想,对加强财政改革与管理、做好财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不是我们应对眼前困难的权宜之计、一时之举,而是应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始终坚持“过紧日子”的思想, 是为人民理财、勤俭办事业的内在要求。人民财政为人民,***总书记指出, “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严控和压缩“三公” 经费支出、坚持过紧日子,是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优良作风的生动写照。从瑞金时的红米饭、南瓜汤,到延安时的小米加步枪,从新中国成立后的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到新时代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优良作风,是我们党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虽然经济建设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过紧日子”的思想,让有限财力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民生效益。
近年来,按照中央要求,各级政府坚持过紧日子,采取了诸多积极有效措施,坚决压减一般性支出,保障了财政经济平稳运行和各项事业发展的资金需要。当前,完成中央部署的各项重大任务,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向好,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持续抓好过紧日子。过紧日子,不仅是一个财政管理的概念,要求提升预算科学性,统筹安排好各项财政支出,讲究花钱的绩效,而且是一个治理的概念,要求以政策优化和体制机制改革来提高政策效能,降低政府运转成本和公共服务供给成本,提升政府治理能力、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坚持“过紧日子”的思想,首先是确定财政支出的重点和优先顺序,继续压减非刚性、非重点支出。在保证国家治理体系运转的基本支出以及医疗卫生、社保、教育、就业等民生领域的社会性支出的基础上,继续压减非刚性、非重
点的一般性支出和项目支出以及影响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财政支出。对于低效、不合理的支出,坚决做到能压尽压、能禁必禁。其次是合理确定预算收支规模,完善预算编制方法。优化收支预测方法,提升预算编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的质量,避免在收支上出现“远的看不清、近的看不准”现象。运用好零基预算理念,完善预算编制的技术基础,打破支出结构固化。优化绩效目的和手段,增强预算绩效管理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并将绩效管理有效嵌入预算编制和管理之中,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再次是健全权责一致机制,坚持“钱”与“事”有机统一,增强政策的科学性和协调性。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来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破除部门利益藩篱,避免形成政策合成谬误,减少由于部门决策不当或政策不协调造成的各项治理成本。统筹全盘和未来发展趋势,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方式,降低公共服务供给成本。此外,还要提升预算的资源配置能力和统筹能力,完善中长期财政规划,处理好短期与中长期的发展关系,加强政府规划、政策与预算的衔接,增强决策的全局性、前瞻性和连续性。进一步探索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四本预算”之间的有机统筹制度,形成紧密衔接、功能互补、统一完整、资金高效使用的预算体系。
“财赋者,邦国大本。”始终坚持“过紧日子”的思想,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勤俭办事业的方针,而且在当今国家治理实践中具有深层内涵和重要意义。为此,我们要坚持节约支出、制度建设和深化改革有机结合,提升财政管理能力和国家治理能力,将始终坚持“过紧日子”的思想落到实处,为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体会“要习惯过紧日子”的深意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周丽萍
(2024年1月11日)
202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再次引发高度关注。
过紧日子的提法不是现在才有。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厉行勤俭节约。“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和反“四风”之下,“三公”经费连年持续减少。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此后中央部门一般性支出连续四年压减。以政府过紧日子换老百姓过好日子, 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我们一直在提倡和践行。但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重申要“习惯过紧日子”,具有更强的内涵和指向。
2023年我们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实现了经济回升向好,极其不易;但今年仍不轻松,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地方财政压力加大。回顾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过紧日子”就是化解困境的成功经验之一。当前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有“温差”,居民的资产负债表还在修复,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同心同德、甘苦与共“过紧日子”,会更好地取信于民,团结群众,共同积极应对当前的问题和挑战。
在财政的实践上,行政性费用增加了,用于民生保障的支出就少了;中央本级的经费增加了,用于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资金就少了;一般性支出增加了, 用于发展的财力就少了。“习惯过紧日子”就是要腾出更多财政资源,支持地方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真金白银提振市场主体的信心。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要认识到过紧日子不是简单做减法,而是一道加减乘除的综合题。民生做加法,行政做减法,浪费做除法,发展做乘法,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一定要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真真切切的感受。
此次中央强调“要习惯过紧日子”,也说明有的干部还不那么习惯,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bi.com/115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