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政治保障。在新时代背景下,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党建品牌建设对于落实党建要求、强化党建功能、塑造党建形象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作用,是提升高校党建质量、推动基层党组织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何以可能:高校党建品牌建设的逻辑诠释
高校党建品牌建设是指高校基层党组织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政治目标、组织职责、组织方式、工作形式、工作水平等组织内部要素,通过党组织的工作方式,实现基层党建工作的资源整合与目标升华。开展高校党建品牌建设是党的理论创新的需要。开展品牌建设,深入挖掘党建工作中的特色与内涵,可以使党建工作在基层环节、实践领域取得创新突破。开展高校党建品牌建设是扩大党建工作影响的需要。通过党建品牌规划、定位、设计、建设、推广、评价等过程的逐步展开,党建工作的中心地位更加凸显。党建工作为基层组织党员群众所接受,党建工作的影响力就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1]开展高校党建品牌建设也是改进党建工作方法的需要。成功的党建品牌,可以提升党建工作的知名度、认知度、美誉度,引导和激励基层党组织优化工作流程、拓展工作思路,自觉找准党建引领业务的切入点,从而起到对整体党建工作提质增效的作用。
(一)理论逻辑:党建创新助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建设教育强国是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重大命题,其核心要义是提升教育质量。教育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党建质量的提升。品牌建设是提升党建质量的应然路径。党建品牌建设,综合运用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将党建品牌的理论创新运用到党建工作之中。党建品牌建设,通过探索高校党建创新体制机制的规律,推出高质量党建成果,增强学生对党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进而切实发挥党建工作的全面引领作用。这样,党建工作就可以为高等教育提供原生动力,助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现实逻辑:破解高校党建工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实践路径
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高校党建工作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开展党建品牌建设,可以使高校更好地以实际问题为目标导向,着眼于学校重点难点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建品牌建设,可以使组织成员与党组织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形成组织育人合力,不断提升组织育人的质量。成功党建品牌建设经验的推广,可以为薄弱党组织党建活动提供示范引领作用,有效解决高校党建工作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
(三)组织逻辑: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
凝聚力是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党建品牌建设活动中,基层党组织通过发挥品牌的辐射作用,使组织成员在教研室、学科组、研究所、中心、基地等找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的着力点,将组织成员紧密凝聚在创建党建工作品牌的氛围中,从而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
二、何以可为:高校党建品牌建设的实践困境
(一)重教师主导轻学生需要
立德树人是党赋予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党建品牌建设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思维和视角进行品牌建设,凸显学生需求,彰显学生价值。教育与需求的关系十分密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满足学生需求,而且要引导学生合理确定需求。[2]高校党建品牌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呈现党建的各方面资源要素,实现党建力量整合,进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组织育人环境。基层党组织品牌建设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育人的过程。从这一意义上说,学生的需求理所应当成为党建品牌建设的基础。但是在现实中,个别党组织的品牌建设由教师唱主角,脱离了学生这个根本。个别党组织或过于强调品牌理念“上墙”,如设立“某某党总支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或热衷于建设功能齐全、装修豪华的党员活动室,放置具有积极意义的彩绘口号及各类学习图书等标识。这些理念和做法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做到极致时,就容易过分强调党组织领导者话语表达形式,背离学生的实际需求,成为“应景式”的品牌建设活动。许多由教师主导的高校党建品牌,虽然拥有完整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但偏离了以学生为本的初衷。这样的党建品牌不能契合学生的特征和需求,很难赢得学生的真正认同,无法获得牢固的根基,自然无法起到立德树人的品牌教育效果。
(二)重外在模仿轻内在养成
高校基层党组织积极打造具有一定美誉度的党建品牌,理应结合基层实际、彰显育人特色、整合党建资源。然而,在现实中,党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bi.com/124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