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校长毕业典礼上的讲话(2022-2018)

四川大学校长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目 录
1.格局之上皆为景 2
2.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8
3.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把握自己的未来 14
4.厚植家国情怀 ?激发使命担当 20
5.顺境善待他人 逆境善待自己 26

格局之上皆为景
——在四川大学2022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校长李言荣

同学们、老师们、家长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共同祝贺2022届的8402名本科生和7384名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几年前你们如百川归海,汇聚到川大的胸怀之中,今天你们颜值与才华齐飞、气质共涵养一色,即将奔向更高、更远、更大的舞台!
    同学们,你们是第一届“00”后川大人,你们进校不久就被新冠疫情打乱了节奏,两年半来,你们上了不少网课、吃了不少盒饭、戴了不少口罩、也点了不少外卖,你们克服了不少学习、生活上的不便,也错过了不少面对面的学术报告和到国内外访问交流的机会……这次疫情如此之长、反复之多,让人有些措手不及,我们在保证同学们健康安全的前提下,管理上难免挂一漏万,每天我经过望江黉门时看到围栏边堆满的一排排外卖,每次到江安小西门旁看到送餐小哥隔着栏杆忙忙碌碌地向校内传递着几千份盒饭,我们就知道学校还需要改进的地方太多太多了。但是让我们十分欣慰的是,这些丝毫都没有影响同学们追求一流、追求卓越的脚步。这些天,看到同学们三五成群地到主楼前合影,大家的笑容与往届相比丝毫不减、对母校的情谊依然不变。
    同学们,上周我与毕业生代表座谈时,大家讲了很多在学校成长的故事和对母校的期望,特别是也谈了不少对未来的期待和焦虑。当前,你们正处于“两个大局”历史交汇的伟大时代,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总书记曾经讲过:“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前不久,他还殷切寄语广大青年“志存高远,方能登高望远;胸怀天下,才可大展宏图。”同学们可能知道,上个月我们有两位校友成功登顶珠峰,他们拿着校旗俯视群山的合影在网上走红。听刘文伟校友讲,去年他只爬到了半山腰,看到的只有荒野和碎石;今年当他登顶之时,才真正体会到了震撼人心的无限风光。其实,人生也如同登山,如果格局打不开,就犹如站在山下徘徊,困于方寸之地,往往满目荒凉;如果格局打开了,就好似站在山巅鸟瞰地面,苍茫天地尽收眼中,气度自然开阔、处处都是美景。所以,今天我要给同学们讲的主题就是——格局之上皆为景!
    其实,我们说的格局的“格”就是人的品行、修为,“局”就是人的胸怀、气度。一个人格局不大,钱再多、官再大,也不一定快乐,腰缠万贯又如何;一个人格局很大,没有钱、职位不高,也可能过得幸福、活出人生的意义来。古往今来,我们见过太多聪明无比、实力超群的人,很多最后出息并不大甚至是打坏了一手好牌,往往败就败在格局、胸怀和境界上。成大事者,首在格局。尤其是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跌宕起伏的新冠疫情,世界的不确定性愈发凸显,这就更加迫切地需要我们突破认知的局限、拓展自己的格局、甚至是开新局,这样才能让我们在变化中认清趋势、在危机中孕育新机、在纷繁中洞悉规律、在苍茫中看到风景。当然,一个人的格局并不是天生的,你读过的书、经历的事、遇到的人都可能会影响你的格局,但是我认为,只要我们能站在生命与大自然的角度去感悟人生,能站在历史纵横的交汇点上去审视当下与未来,能站在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上去思考责任与使命,你就会不断扩张自己的胸怀和格局。
    首先,我们打开格局就要站在大自然的角度。人是一个有机体,有机的比无机的生命要短暂得多,人一生不到百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很多事当时我们认为这不得了、那不得了,其实时间一过发现没什么不得了。如果你晚上站在大山深处凝望夜空,就会瞬间感到人在大自然面前、在宇宙之中的渺小,浩瀚苍穹之下、斗转星移之间,也许你就不会对一些东西再耿耿于怀、也不会再庸人自扰。人们常说四川人生活巴适、为人豁达,这其实就是生活在雪山下公园城市里的人,更加亲近大自然、也就更加宽厚和包容而已。人们也常讲,高人都很平和,其实所谓高人就是他的格局很大,格局一大,性格就容易温和、容易与人为善、容易看什么都顺眼。同学们在看《三国演义》时,一定都读过《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开篇词,其实这首词是明朝时我们成都的才子杨慎所写的。他出身名门世家,二十四岁就高中状元,一路春风得意,但后来却被贬谪到云南。当他万念俱灰走到长江渡口时,看到了奔流不息的滔滔江水和对酒当歌的江边渔樵,瞬间就顿悟了个人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豁然开朗,当即向身边人要来笔墨,一气呵成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虽然他此后30多年一直过着戍边的生活,但始终保持着惯看秋月春风的洒脱从容,最终成为一代文史大家,同样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与前两年我给毕业生同学讲到的眉山三苏祠里苏轼的曲折人生是何等的相似。
    其次,我们打开格局就要站在历史的长度。习总书记曾讲过:“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这也重要、那也重要都舍不得,其实后来一看没有什么舍不得的。凡事只要放在时间的长度、历史的尺度去思考,你就不会孤芳自赏、也不会妄自菲薄。很多研究工作只要放在世界科技史的长度、放在人类文明史的尺度去考虑,你就可能会去选择更有挑战性、难度更大的事情来做,因为如果你攻克了这一难题,你的进步就会比别人更大一些,你可能就会比别人站得更高一点,你的视野就会成几何级数地放大,随之而来的是你的格局和认知边界的扩大。大家可能知道物理学中的超导现象,也就是金属中没有了电阻,半个世纪以来多少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了去搞清楚电阻突然消失的原因,都铩羽而归倒在了探寻的路上。这时有一个叫施瑞弗的22岁的大四本科学生刚好来到因发明晶体管而闻名的巴丁教授身边做毕业论文选题,巴丁给他一个单子,上面列出了当时物理学的十大难题,并且建议他就做其中最难的超导机制研究。巴丁打趣地说“你这么年轻,先练练手艺,浪费几年也没有关系”,可见当时超导机理研究成为了物理学界的“死亡陷阱”。但是随后他们几个人分工协作,开创性地提出了BCS理论,解决了这一悬案,获得了诺贝尔奖。所以,只有置身于本行业、本领域的历史长河中,你才能找到真问题、大问题、本质问题,才能看到越过关卡后的无限风光。大家可能听说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毛主席曾在黄洋界哨口问一个小战士:从这里你能看到哪里呢?战士回答,能看到江西和湖南。毛主席却说,站在井冈山,还要看到全中国、看到全世界。当时,很多人并不看好未来的发展,而毛主席却站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坚定地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星星之火一定能够成为燎原之势。正是这种纵观历史的远大格局,才使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一路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最后,我们打开格局还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我们说,格局并非虚无缥缈、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它往往就蕴含在我们日常奋斗的脚步中,蕴含在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做贡献的实践中。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为什么当初西南联大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却能培养出那么多大师人物,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使命感,因为当时大家刻苦学习的动力就是相信科学技术能救中国,都有一种努力学习、学成报国的信念。如果没有这种志存高远的精神、没有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民族复兴相结合的境界格局,那是很难成为栋梁之才的。同学们,就在学校高分子国重室的门前树立着一座塑像,他就是被誉为“中国塑料之父”的徐僖先生。在新中国建立之初,老先生毅然决然回到祖国,开创了新中国塑料工业。七十年代后期,因劳累过度几乎丧失了右眼视力,看东西都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行,即便如此,他指导的每个学生差不多都有一份被改得满是红色批注的论文。老先生90多岁高龄时依然坚持到实验室工作,直到去世当天早上,还念叨着要到实验室去看看。可以说,徐老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我国高分子事业。所以,一个人只要把自身的发展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之中,他就从“小我”的优秀走向了“大我”的卓越。
    同学们,人的一生就是在格局的扩展之中成长壮大起来的,你的格局越大,看到的风景就越美、成就也就越大。学会从生命和大自然的角度看待世界,你将游目骋怀、仰观宇宙之大;学会从历史的长度思考未来,你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学会从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担当责任,你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只要在这三点之上不断放大你的格局,你就会往高处走、向远处行,就会成就不平凡的人生、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同学们,这几天我在翻看大川微信时看到同学们毕业前的各种留言,有人写道:“川大很大,大到足以发生太多的故事;川大很小,小到刚好能珍藏在我们的心房。”还有一位同学说道:“川大是首歌,唱不尽学子深情;川大是首诗,道不尽依依难舍。”我想,不论是在校学子还是毕业校友,大家都充满了对母校真挚的眷恋和发展的关心,这再次确认了我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川大人”。
    同学们,不管大家今后身在何地、身处何境、身遇何事,川大永远是你们的家。
    最后,祝愿同学们一帆风顺、前程似锦!再见!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在四川大学2021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校长?李言荣

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共同祝贺2021届的8424名本科生和7113名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几年前你们如百川归海,汇聚到川大的胸怀之中,今天你们颜值与才华齐飞、气质共涵养一色,在建党百年之际即将奔向更高、更远、更大的舞台!
    同学们,每到六月,学校著名的荷花池总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无论是在望江黉门旁的双荷池、还是东门的听荷池,以及华西钟楼下的月荷池,同学们总是三五成群地围在池塘边拍照留念,此时我们就知道,又有一批川大学子要离开校园奔赴四面八方了。作为老师,在我们眼里,其实你们就好像这一枝枝绿叶丛中亭亭玉立的荷花挤满了荷塘、溢出了池边、正含苞待放。
    同学们,上周我与毕业生代表座谈时,大家讲了很多在学校成长的故事和对母校的期望,公管学院的刘淞月同学说,她通过学校的“大川视界”到了伯克利访问,大大开阔了自己的眼界,现在已经被保送到北大继续深造;计算机学院的博士生王旭同学讲他在读研期间5次得到学校资助到国外重要的学术会议上作交流报告,大大增强了自己的学术自信和交流能力;化学学院的魏明恺同学讲他通过参加学校的UIP与国外一个团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现在他即将到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华西临床医学院的张梦菲同学从甘肃核基地来到川大学习,如今她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即将到新疆去建设祖国的大西北等等。前段时间在学校微信上报道了空天学院有一个寝室12位同学全部读研,这两天又得知匹兹堡学院今年的毕业生有近90%的同学将继续深造,其中超过2/3的直接到海外名校就读。看到同学们的成长和选择让我们非常感动、也非常骄傲。
    同学们,当前正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你们一走出校园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越来越多的人生选择。前不久,***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讲,当代中国青年要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确,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从来没有这样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过,我们要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为把我国建成现代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
    同学们,一个人要事业成功并不断作出贡献,努力当然重要,但选择更重要,只有选择对了,努力才会显示出它的价值。有人说,人生除了生死就是在不断选择。多少人面对选择眼花缭乱、左右为难、无所适从。选择对了,你可能就抓住了机遇,翻过大山看见了大海;选择错了,你可能就会经历很多曲折甚至跌入谷底、千回百转才能走得出来。所以,今天我要给同学们讲的主题就是——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同学们,一个人年轻的时候面临的选择很多,我们要按照习总书记强调的关键是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选择。我们发现有的人总是善于选择、总是选择得对,路越走越宽,而有的人在选择上总是一错再错、高开低走,路越走越窄,好像走进了死胡同,一生都在瞎忙活,其实这并不都是被命运所安排好的,而是由你的选择能力所决定的。同学们,一个人的选择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我们在后天的工作学习中都能锤炼出来的。只要我们在做一件件事情之前,首先弄清楚、想明白自己在这件事上是否有独立判断的能力,就可以在走大道与走小道、追求精与追求新、走得快与走得慢中作出正确的选择、合适的选择。
    所谓有独立判断的能力,是指你在这件事上、在这个领域、在这个方向上有清醒的认识、准确的把握,确实看得清、想得远、把得准。当你具有这种能力时,就应该去寻小道、小径通幽,就应该去大胆创新、敢为人先,就可以走得快一点、跑得急一些,即便粗糙一点也没什么关系;反之,当你还不具有独立判断的能力、眼前一片迷茫,暂时还没有想清楚、弄明白的时候,则应该顺大流、走主干道、大道致远,应该顺势而为、择机而动,而不是逆势而上、标新立异、猛打猛冲,更多应该往深里走、往精里钻,可以专注于手中的一件事做到极致,即便走得慢一些甚至暂时停下来也没有关系。以前我们经常看到,一个熟练的出租车司机在城市中穿梭时总是不断在大街与小巷之间变换,这就取决于他能否准确判断和熟悉此时的路况,不能有明确的判断时一般就要走大道,反之就可以穿小巷。其实,人生的大部分时间和遇到的大部分事情都应该是走大路的,应该是顺势而为的,因为凡事都要比别人更有判断力、甚至比别人看得更清、想得更透,这往往是很困难的,但你一生中只要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清醒和灵光一现,走走小道、抄一下近道很可能就会成就你人生的高光时刻。
    大家可能都去过离学校不远的都江堰,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两千多年来一直在发挥防洪灌溉作用的大型水利工程,正是因为它才使成都成了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其实,历史上岷江的洪水让成都平原上的老百姓吃尽了苦头,以前也修建了很多次水渠、大坝都被冲毁了,不仅劳民伤财,而且水患并没有得到解决。到了战国时期,太守李冰上任后,他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实地察看水情、地势地貌,不断在民间寻访和听取各种意见,渐渐他心里有了自己的判断和治理的方案,他认为岷江洪水是很凶猛,但还不至于无法治理,主要是以前普遍采用的“筑坝拦水”的传统方法不适合、不管用。所以,他结合当地玉垒山的地形提出了一条“无坝引水”的新思路,并不是去驯服岷江而是利用它的流向,成功实现了水沙分离。李冰刚开始并不是水利学家,他也没有一到任就到处开沟挖渠泄洪,而是通过不断地实地考察和深度学习,对“引水分沙”有了自己的独立判断后,才大胆选择了无坝引水的新路,成就了成都平原的旱涝保收。
    同学们上中学时应该都读过《三国演义》中“失街亭”的故事吧。讲的是在诸葛亮北伐时,派大将马谡去镇守当时的军事要地——街亭。虽然马谡熟读兵书,之前也是战功累累,但到了街亭后在没有进行实地考察和对整个战局做出准确研判时,就冒然决定走小路、出奇兵,执意把营寨安在了山顶上、准备埋伏奇袭,他的副手一再劝他还是按常理在山下扎营守住大路要道、进退自如,但他根本听不进,一心想着出奇制胜,结果一下子被对手看出了破绽,对手先把山围起来断了水源,然后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自乱、马谡大败,蜀国也被迫从战略进攻转入了战略防御。所以说,当你看得还不清、把得还不准、还没有独立判断能力时,不要标新立异,应多按常规走大道!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有没有独立判断能力呢?我认为,主要还是靠自己底层思维的训练,更多的还是要靠层层递进的思维方式,把底层原理吃透。自己都能感觉到比别人想得更清楚了、弄得更明白了、能触摸到问题底部了,这基本上就具有这种能力了。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其实他也是毕业两年后才申请到了瑞士专利局的一个普通审查员职位,但就是在这随后的七年里,他利用相对充裕的时间去翻阅了基础物理学领域大量的图书文献资料、去聆听了大量不同领域的学术报告和参加了各种学术沙龙,这使他“脑洞大开”,凡事总爱层层向下剥离到基本原理的底部,尤其是他开始对经典物理学进行反思和质疑,随后在时空和引力方面连续发表了多篇论文,奠定了相对论的雏形,轰动了世界。可见,爱因斯坦也不是一出生就开天辟地的,而是靠后天训练出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bi.com/125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