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很久以前,森林中住着一个怪兽叫“夕”。
这个家伙长着两个头,四只耳朵,八条腿。
每到年关,它都会跑到村里来,横冲直撞、四处吃人。
灶王爷自己也拿它没办法,只好从天庭里
请来一位叫做“年”的神童。
这神童法力高强,用红绸为符咒,又将竹竿
放在火中,烧得劈啪作响,年就被吓跑了,再也不敢出来。
这一天,正好是腊月的最后一天。为了纪念年在这一天除掉了夕,老百姓管这一天叫“除夕”,把这天之后的一天叫做“过年”。
贴红对联、放红鞭炮,就成了每年过年一定要做的事情。
赶跑年,这个过程其实很艰难、很复杂,可宋代诗人王安石只用了二十八个字就讲得一清二楚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诗写得确实有水平,安石先生不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记得小时候,过年的时候放得最多的是小串炮,或者是二踢脚。
二踢脚很凶,一旦不小心,被崩瞎眼睛也是有的。
小串炮是能够成串成串“噼里啪啦”地放的,那要在大年初一吃饭之前,或者是遇到娶亲这样大喜的事情。
泡刚一放完,烟雾还没有散尽,就有一大群小毛孩子跑上去,一颗颗小脑袋扎在地上一堆纸屑中,细细地寻,找那些还没有燃放的漏燃之泡,赶紧地装到衣服口袋里。
不然,人们是不舍得这样快就放掉长一串泡的,大人们把小鞭炮一个个拆开来,装在孩子们新衣服的口袋里,手里拿一根点着的香,一个一个地放,每天放一点,一串小串炮能放到正月十五。
过年的那几天,孩子们放小串炮的声音此起彼伏,真是热闹得不得了。
有时候,有的人家也会搞点小烟火来,就是长条纸里裹着点火药粉的那种。一遇到火,“哧哧啦啦”一阵作响,火花四溅。
街上到处跑着拿小串炮小烟花的小神童,这年无论如何也是不敢来冒犯的。
不过,孩子们小心谨慎得很,小手伸得老远老远。他们不是怕年,只是唯恐有一粒火星蹦到自己那一年只此一件的新衣服上,弄个小洞什么的出来,惹得自个的妈妈大呼小叫。
自然,那些皇家大院、达官显贵们就不必像老百姓这样算计。
比如宋孝宗,他在观钱塘海潮的时候,常常也要看看烟火的。
最排场的当属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八月十八日这一次,赵昚传诣德寿宫,请两殿前往浙江观潮。
那天,他们观完潮,就在江边放烟火,“点放五色烟炮满江、及烟收、炮息,则诸船尽藏,不见一只”。
后来的宋理宗赵昀,也同样喜欢看烟火。在
周密的《齐东野语》中,就有关于皇宫观赏烟花的记载。
此后,元明清朝人也沿袭了春节燃放爆竹烟花的习俗,单看那时候的文人墨客们做过多少与鞭爆烟花有关的诗词文章便知。
不知道是现代人条件好了,还是变得有点懒了,很多人自己不大愿意动弹了,总想着看别人放,看政府放。
除夕晚上,我就站在自己屋子的玻璃前,听炮仗声此起彼伏,看“红黄蓝白诸色火花次第地冒上来”,在窗前的夜空中开出一朵朵姹紫嫣红的花朵,又落下来一阵阵的流星雨。
这火树银花的不夜天!
如果说,古巴比伦王国的巴比伦塔,是通向天路的“驿站”;那今晚这烟花,就是种在天国的花园:这花,是开给上帝的!
愿上帝保佑,护佑地球人安然无恙,护佑我大中华国泰民安!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bi.com/13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