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段关于中国问候语“吃了吗?”的视频,感触良深!
大概也就是三十年前,“吃了吗?”在中国还是很流行的问候语。那时不论城市或乡村,人们相遇时总会来一句“吃了吗?”对方回应一句“吃了。”这就是很得体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问候语。
甚至由此产生了一个黑色的幽默——两个人在公共茅厕里相遇,也会来一句“吃了吗?”对方回应一句“吃了。”这就是可以不论场合、全天候的中国式问候语!
“吃了吗?”可能是中国最古老的问候语,也许有几百年的历史,也许有几千年的历史。
因为,中国古代的历史其实就是一个农耕社会的发展历史。几百年以来,甚至几千年以来,丰衣足食一直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和为之奋斗不懈的目标。
如果遇上连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风调雨顺时代,则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再加上政治清明,人民衣食无忧,国泰民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那真是一派物华天宝、繁华无比的太平盛世!这就是老百姓向往的天堂!可惜这是要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紧密融合的产物,是可遇不可求的完美社会状态。中国历史上的太平盛世可谓少之又少,短之又短。
如果遇上连年的自然灾害,老百姓想吃饱肚子就成为奢望。在饥荒年代,“饥民充塞道途,沿门乞食,扶老携幼,气命如丝,菜色雷腹,行步倾倒,一村一保之间,儿号妇哭,所不忍闻。”历史上著名的“丁戊奇荒”(清光绪年间的1877年、1878年分别为丁丑年和戊寅年,合称为丁戊)发生了一场导致一千多万人死亡的大饥荒:“骨肉相食,饥莩满野,行数十里不闻人声。”那时的中华大地就是人间炼狱,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幸运的是,天佑中华,这样的人间悲剧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之又少,短之又短。
在几百年、几千年里,中国的老百姓大部分时间都是面朝黄土,背负青天。日出而作,日落始息。春耕秋收,农渔桑织。靠勤俭节约,精打细算,才勉强混个温饱。有得吃,吃得饱是人们最为关心的头等大事,也是衡量社会和家庭幸福与否的重要标志。“民食吃为天”便是对此的高度概括。
因此,人们相遇时来一句“吃了吗?”便是对一天中最为关键也是最为关注的问题的问询。当对方看似随意地回了句“吃了。”那就意味着他今天的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那就是岁月静好啊!
恰巧对方今天的吃饭问题还没有着落,而问候的一方恰巧怀里揣着半个窝窝头,或者袖里掖着半截番薯,或者家里还有一碗残羹剩饭,这时,慷慨解囊的施予就是雪中送炭,可以基本解决对方肚子空虚、饥肠辘辘的问题。
这就是在中国老百姓中流行最广,也是最亲切、最朴实,最贴心,最温暖的问候语!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中国的GDP已经雄居世界第二;人民的生活从贫困到小康,再到在富裕的道路上快速前进。人民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求发生了质的飞跃。吃已经不是人们关注和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商品房、小汽车、旅游、高档的文娱消费才是衡量人们生活品质的重要标准。因此,“吃了吗?”渐渐就成为不合时宜,被冷落、被遗弃甚至被人嗤之以鼻。“吃了吗?”问候语顺理成章地被“早安”“早上好”“晚安”“晚上好”“您好”等时尚问候语和祝福语所取代。
这其实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跟上时代的潮流和步伐。只是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征途中,不要忘记祖辈们与贫穷、饥饿抗争的历史,不要忘记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要万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虔诚祈祷人类世界永远告别饥饿、贫穷和战乱。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bi.com/14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