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贯彻文化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汇编(4篇)
目录
1.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 2
2.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6
3.坚持和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 10
4.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科学体系 14
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展开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与党的科学理论深入互动、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
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守牢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构筑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文化传承发展作为推动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调研考察100多处历史文化遗产,就文物、考古、非遗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在去年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作了精炼概括,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全面阐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彰显了中华文明有源有流、有根有脉的自信之基,与时偕行、革故鼎新的自强之道。在世界文化激荡的大潮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中华文化的源头,贯通了中华民族xxxx多年文脉,唤醒了推动历史进步、时代发展的文化力量,为我们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古代中国、认识现代中国、把握未来中国提供了一把“公开讲话”。
不断探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规律,彰显着习近平文化思想一系列原理性成果、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强国建设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两次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主持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党的二十大对文化强国建设作出进一步擘画部署,将其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在领导文化建设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文化传承、文化发展、文明交融的本质性规律,深入总结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交流交融、美美与共的特征特质,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原则方法路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有力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将精神力量、文化目标、文明成果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规定和独特追求,凸显了文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基础性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的力量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上不断迸发、奔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反映的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千年理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体现出以民为贵、民为邦本的价值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展现出礼序乾坤、厚德载物的文明基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蕴含着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彰显着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文明情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是以文化文明为引领的现代化。以文化为重要内涵、以文明为价值指向的内在规定性,使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特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是文化深度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是经济和文化相互生发、文化和文明共同发展的过程,也必然是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的过程。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治理智慧,升华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发挥文化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建设中彰显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在法治建设中体现“法者,治之端也”的智慧,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注重“道法自然”“取用有节”的传统,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融入“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的理念,在外交工作中展现“天下大同”“四海一家”的理想。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天下观、国家观、宇宙观、民生观、治理观,构成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哲学底蕴;不断积累生成的治理传统、治理经验、治理智慧,构成今天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宝贵借鉴;一脉传承的价值、道德、观念、方法,构成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文化源头。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在贯通中华民族xxxx多年文脉中领会,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点;必须在新时代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中领会,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密码;必须在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领会,准确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阔视野、博大胸怀;必须在肩负新的文化使命中领会,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以更加强烈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第二个结合”的伟大意义,为我们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打开创新空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第二个结合”标志着全党全社会新的文化觉醒
“第二个结合”这一xx标志性论断,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互相成就的关系,把我们从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中解放出来,以思想文化上新的觉醒来看待中华民族走过的历史、创造的文明,实现了文化上从自发到自觉再到自信自强的转变。
“第二个结合”之所以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体现在打破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不自信和对西方文化、西方中心主义的盲目迷信,着力筑牢“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第二个结合”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xxxx多年文明史,深刻阐释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坚持“第二个结合”,我们就有了传承文化的信心,就既不会盲从各种教条,也不会照搬外国理论,而是坚持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由此,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第二个结合”之所以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体现在打破对传统文化不加鉴别全盘继承的文化复古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带来的严重束缚,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推动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文化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从“第二个结合”出发,就必须坚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由此,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二、“第二个结合”厚植了党的创新理论的文化基础
我们党的理论要有生命力、感召力,就必须既有强大的真理力量,又有深厚的文化根基。“第二个结合”有机贯通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增进了全党全社会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文化认同。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契合,是“第二个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bi.com/148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