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习总书记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价值意蕴与原创性贡献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不仅会议名称增加了“文化”二字,而且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会议取得的最重要成果,在我国文化建设史上、党的理论创新史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当代中国的创新性发展。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深入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正确把握这一思想的核心要义,对于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矢志不渝推进文化强国战略,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从“两个大局”的维度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两个大局:一是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另一方面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这是国际大局;二是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是国内大局。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相互影响、彼此交织,中国既面临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又同时面临重大风险考验。那么,抓住机遇、迎难而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明繁荣兴盛为支撑,需要把14亿多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创造凝聚起来,拧成一股绳,汇聚成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磅礴力量。这就离不开强大精神力量的指引。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文化篇章,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新时代文化建设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既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同时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行动指南。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应对国际国内复杂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
2017年底,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大命题,党的二十大深化了对这一命题的认识,作出“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的重大判断。所谓世界之变,主要指世界范围主体力量的对比关系发生了不同以往的深刻变化。一方面,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矛盾日益加剧,西方自殖民时代建立的“中心—边缘”的世界体系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东升西降”的趋势不可阻挡。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必然推动国际格局发生深度变革,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深度调整。所谓时代之变,主要是指当今时代特征发生了不同以往的深刻变化。一方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文明文化交融互鉴更加广泛深入。另一方面,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层出不穷,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全球发展和世界前途面临新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所谓历史之变,主要是指东欧剧变、苏联解体30多年来,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突出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展示出强大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呈现出勃勃生机,昭示着社会主义和人类历史发展具有灿烂美好的光明前景。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影响下,国际领域的意识形态斗争更加复杂,时而隐蔽,时而公开,舆论交锋时有发生,“意识形态战”呼之欲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各种敌对势力一直企图在我国制造‘颜色革命’,妄图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我国政权安全面临的现实危险。他们选中的一个突破口就是意识形态领域,企图把人们思想搞乱,然后浑水摸鱼、乱中取胜。”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环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民族安危、国运兴衰、社会主义事业代代相传的战略高度,强调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打仗?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说明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搞建设搞发展,改革开放的推进也已经说明了;但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还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继续作出回答。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放到这个大背景下来认识。”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应当看到,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内外环境更趋复杂,境外敌对势力加大渗透和西化力度,境内一些组织和个人不断变换手法,制造思想混乱,与我争夺人心。一些单位和党政干部政治敏锐性、责任感不强,在重大意识形态问题上含含糊糊、遮遮掩掩,助长了错误思潮的扩散。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这些重要论断振聋发聩,发人深省。要实现民族复兴伟业,必须居安思危,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正确把握百年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基本态势,深刻认识国际国内领域意识形态斗争形势的复杂性、长期性,坚决打破西方舆论封锁和国际话语霸权,有效应对美西方国家西化分化中国图谋,坚定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科学思想的正确指引。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正确开展国际领域的意识形态斗争,正确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行动指南。
二、从深化文化建设规律的维度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一)中国共产党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发展规律的认识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只有科学认识、正确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用以指导工作、推动实践,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成功。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同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的建设与发展一样,有其内在固有的规律。一方面,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搞现代化建设不能离开文化建设。因为文化建设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水平,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撑和高素质人才;文化本身也是一种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产品需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培育民族精神、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等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另一方面,文化建设必须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性观念性障碍,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必须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焕发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我们党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发展规律的认识。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就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方针,强调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明确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展开,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三个文明”,即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战略。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即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首次明确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即在“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基础上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强调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现代化建设战略全局的重要位置,围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使命任务谋篇布局,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推动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如何突破传统体制和观念束缚,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要求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工作。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其中一项重大举措是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通过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时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转企改制,即
推动出版发行、电影电视剧制作、广电传输等单位的转企改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等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重点新闻网站的转企改制。据不完全统计,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全国共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6900多家,核销事业编制近30万个。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化了对文化建设发展规律的认识
第一,深化了对文化的本质和文化自信自强的认识。过去我们对文化的认识侧重于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从文化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人民的热切愿望等方面进行阐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时代文化建设新的使命,深刻阐释了文化的本质和文化自信自强。他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他说:“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习近平总书记还把坚定文化自信与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强调“四个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指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文化的本质和中华文化的精髓,深刻阐释了文化自信自强的重大战略意义,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理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第二,深化了对文化发展道路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既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道路。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重要观念,如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在2023年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
平总书记从中华文明五个方面的特征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出发,说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与时代价值,深刻阐释了“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指出“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还深刻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2023年6月30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5000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这些重要论述从“两个结合”的维度,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认识,深化了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同时也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只有在“两个结合”中才能繁荣兴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撑和不竭的精神动力。
第三,深化了对新时代文化使命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围绕党的文化使命,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认识,在创新发展中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两个大局”高度,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党的二十大把建成文化强国列入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十四五”规划和党的二十大还部署了文化建设领域的具体任务。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党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对党的文化使命的最新概括,深化了党对文化使命的认识,意义重大而深远。
第四,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化了意识形态工作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之间关系的认识。经济建设是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其他方面工作都紧紧围绕并服务中心工作,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的原则和方针,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党的十八大前后,围绕经济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一些领导干部和单位片面理解中心工作而忽视其他方面工作,以为只要经济工作搞好了,其他工作放松一点,有些偏差遗漏也不要紧,在重大意识形态问题上含含糊糊、遮遮掩掩,甚至搞一团和气。丧失党性原则和批判勇气,不愿或不敢同错误言行作斗争,是当时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以政治家的高度敏锐和高瞻远瞩,用“极端重要”“三个事关”来概括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地位,强调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他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同时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既要切实做好中心工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又要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中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既不能因为中心工作而忽视意识形态工作,也不能使意识形态工作游离于中心工作”。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与经济工作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对扭转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发挥了巨大的引领作用,具有划时代意义。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文化建设事业的重要方面。把握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bi.com/161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