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奋力谱写中部地区崛起新篇章
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是我国促进中部六省共同崛起的一项政策,在200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被首次明确提出。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国土面积102.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10.7%。中部地区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落实四大板块区域布局和“三大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形成东中西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优化国民经济结构、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是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以来,在A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下,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本文通过总结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20年来取得的成就,分析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探索未来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途径。
一、中部地区崛起取得的成效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实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要目的在于促进中部地区繁荣,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中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2—2019年间增加了近75%;从经济增速来看,2017—2019年中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其他三大区域。
(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之前,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偏重,主要表现在第二产业占比较高。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先进制造业从东部向中部地区持续转移,推动了中部地区产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三)科技创新发展较快。近年来,随着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推进,中部地区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12—2019年中部地区专利授权数提升超180%,发明专利授权数增长21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R&D)经费支出从1150亿元增至2823亿元,增速明显。武汉光谷、合肥创新中心、郑洛新自创区、长株潭自创区发挥了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长期以来,中部地区由于人口基数大,城镇化速度明显低于其他地区。近年来,作为新一轮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区域,中部地区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太原都市圈等中部城市群都市圈都有长足的进步,城镇化率达到65%,与全国平均数大体持平。第五,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由于中部六省资源型城市占六省总城市数量的比例接近1/2,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中部崛起的一个难点。近年来,中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长江、黄河、淮河和洞庭湖、鄱阳湖等大江大河治理取得积极进展。特别是河南、山西两省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黄河生态廊道建设成就显著。
二、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特征、新定位与新挑战
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20年来,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跃上了新的台阶,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特征,有了新的定位,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一)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特征
经济发展向质量优先型转变。中部崛起的区域政策实施效果显著,促使中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逐步提高。2023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近27万亿元,占全国GDP超过21%。其中河南省达到5.91万亿元,湖北省5.58万亿元,湖南省5.00万亿元,安徽省4.71万亿元,江西省3.22万亿元,山西省2.57万亿元。从速度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的转型,主要体现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的提升,研发投入不断增加。从各省的科技研发强度来看,湖北省为2.33,湖南省为2.41,安徽省为2.56,河南省为1.86,江西省为1.74,山西省为1.07。全国平均是2.54,中部的几个经济大省已经超过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已经具备了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经济水平差距的条件。
中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地区经济向高效率、公平和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型,缩小与发达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是一个重要的特征。
产业结构向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高级化转型。中部地区产业结构正从不协调向相对协调转变。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例如,安徽省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项目、湖北省在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建设项目,都是基于创新驱动战略下的重大投资和高技术产业建设项目。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向传统产业的渗透,为促进中部地区的产业高级化转型提供了新的途径。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转型,为中部地区的区域繁荣和缩小区域差距,作出了更大贡献。
创新活动从分散向集聚转变。近年来,中部地区创新要素由分散向集聚转变,提升了中部地区的整体创新能力,在合肥、武汉、长沙和郑州等中心城市都形成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具备了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中部地区崛起的条件。由于中部地区原有的资源要素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动力持续式微,急需新的动能来接续区域经济发展。以新质生产力来驱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从空间上看,当前的创新集聚中心仍然略少,要规划更多的城市进入创新中心的行列。
新型城镇化向城乡融合发展演化。中部地区人口总量较大,农业人口较多,实现城市化的任务十分繁重。当前的情况是,部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农业生产出现规模化和现代化,留在农村的人口收入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城市当中,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分工日渐明确,城市消费市场扩大。同时,借助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就业岗位有一定增加,中部地区劳动力出现回流态势,引领城市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趋势明显。近年来,伴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实施,中部地区生态修复与改善的效果明显。黄河中游郑洛汴黄河沿岸生态廊道的完工,标志着黄河流域在中原地区的生态环境由相对失衡逐渐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方向改善。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下一步需要加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的治理力度,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因此,中部地区应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注重绿色发展,致力于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部。通过加强重点流域生态保护,共同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这种绿色发展理念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定位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心工作是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加快推进,形成新的产业体系。面向未来,中部地区在全国区域发展的大蓝图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抬升。
一是科技创新聚集区。目前,中部地区的国家级高新区达到49个,占全国总数的28%。中部地区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占全国的比重,分别达到27.3%和17.8%。高科技平台快速增加促进了创新发展要素加快集聚。二是现代制造业重点基地。高新技术制造业稳定发展,2023年中部各省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在12%~15%之间,接近全国15.7%的水平。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企业8.25万家,占全国总数的21%。因此,“十五五”期间,中部地区应当接过东部沿海制造业发展的重任,以高新技术制造业引领区域经济发展。三是数字经济发展基地。近年来,中部六省数字经济均有快速发展,其中2022年湖北省的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达到44.7%,超过了全国平均41.5%的水平,湖南、安徽、河南三省也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人口众多,数据资源相当丰富,为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基地准备了良好的先天条件。四是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中部省份是国家重要粮仓,2023年中部六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9.2%,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责任重大。河南省、安徽省的小麦生产,湖南省、湖北省、江西省的水稻生产,山西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在全国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以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引入现代农业技术、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五是能源原材料产业基地。中部地区多年来一直是国家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新时期仍然承担繁重的能源原材料供应任务。作为能源原材料产业基地的定位只能加强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bi.com/165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