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模式下的商科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高職院校的商科人才培养长期以来比较缺乏真实的实践项目来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这当中既有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局限问题,也有企业合作意愿不强烈的现实问题。在深化产教融合模式与互联网+战略的大背景下,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开展真实市场环境下的商业实践项目成为可能,并通过合作模式创新不仅提高商科人才技能,也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关键词:产教融合;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商科人才培养
引言
2017—2019年,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的出台,我国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任务迫在眉睫,高职院校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些文件的先后发布,代表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被纳入国家层面的教育制度体系,也彰显了国家对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高度。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职业技能人才输出是高职院校的首要目标,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可以说是当下高职院校实现自身人才培养目标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目前,产教融合模式在全国各高职院校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成为未来职业教育各专业建设的主流模式。相关研究资料表明,截至2019年底,已有70%—75%的高职院校实现了产教融合,且综合式人才输出的比重也比三年前提升了33个百分点。以上数据均是产教融合模式在高职院校中运用成效的反馈。但由于产教融合模式的提出、实施的时间较短,模式实践细微之处依旧存在着部分缺失。
一、产教融合的开展模式
产教融合模式在现阶段大致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一)技术合作模式
根据合作类型的不同,技术合作模式又可分为工作室与攻关项目两种模式。
工作室模式为长效机制,是指学校和企业在资源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共建技术开发中心、名师工作室等。学校的研究力量和设备资源能够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弥补短板,企业将技术成果市场化运用,也能为院校提供市场检验数据,并促进院校科研教学水平提升。
攻关项目模式一般以项目建设周期来开展,是高职院校和企业联合申报各种产学研合作攻关项目。由学校和企业联合进行科技攻关,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企业技术升级的同时,也能够锻炼学校教师的技术研发能力,提升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水平。
(二)现代学徒制模式
现代学徒制是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和有效实现形式,也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指导模式。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的优势在于有利于推进1+X(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建立国际技术技能积累制度;有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创新职业教育招生制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完善现代企业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合作企业招工难问题,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职教集团模式
职教集团是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组织为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成立的教育团体,是近年来我国加快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的重要模式。职教集团的组成主体可以包括政府机构、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职业院校、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等。通过组建职教集团,不同主体可以充分发挥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实训基地模式
学校和企业在校内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学校投入场地、设备,负责实训基地职场环境建设,并保证实训基地在投入使用能够顺利运行。企业提供人员、技术,也可提供部分设备,双方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共同完成实践教学环节的授课,学生毕业后即可进入企业进行相关技术和设备的操作,实现毕业即上岗。
二、高职院校商科教育产教融合模式的现有问题
从上述的几类产教融合开展模式当中我们不难发现,适合于商科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模式目前并没有非常成熟、效果良好的选择。商科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产教融合模式促进高职院校商科高技能人才的输出正是当前高职教育的发展所需以及职业教育的大势所趋。但是和工科、文科类等专业相比,商科类专业的产教融合一直难以找到更好的切入点,更多是停留在高职院校输送学生前往企业进行实习实践这个层面上。
(一)产教融合内容存在局限
“校”、“企”是产教融合的重要核心要素,但相关研究资料表明,国内10%—15%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实践为盲目性的实践形式,校企联系不紧密,尤其以商科类专业为甚,往往陷入到产教为融合而融合的误区。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校企之间利益相关、目标一致,形成互通发展共同体。多数企业注重商科人才使用而忽视人才培养,往往希望院校能够提供学生来企业实习,再从中挑选出满意的人才即完成任务。
随着国家推动产教融合等政策文件的出台,高职商科类专业的产教融合也从最早的学生实习实践到企业专家进课堂,再到企业参与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其合作形式也在不断深入。但是对于职业人才培养最为迫切需要的实践环节,企业能够提供的内容很少。一方面是由于商科类项目往往就是企业的主营业务,如店铺的运营,商品的采购、交易、订单管理等,真实的业务很难进行模拟,而学生如果要参与进来,那么上手便是实战。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校学生的能力往往还不足以达到可以直接在企业上岗的水平,导致企业无法放心让学生来到真实项目进行实战,或者只愿意提供辅助性的岗位让少部分学生进行旁观或“打下手”,学生也就难以深入项目核心,获得真实项目操作的经验。
(二)产教融合效果检验存在局限
不同于工科类专业可以进行设备的实地操作、设计类专业可以在电脑上进行作品创作,以电子商务、跨境电商、工商管理等商科类专业目前比较主流的产教融合模式更多的是在一个拥有大型数据库的平台系统上来让学生练习选品、定价、上架等模拟交易操作。例如,跨境电商专业的实践实训教学更多就是采用这种方式,学生只能在系统内定的规则中进行模拟操作,并获得成绩。至于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下学生是否能够胜任自己的岗位、操作是否也能为企业赢取价值,尚未能够得出定论。
此外,实训的效果依旧存在评价标准单一的状况。比如,产教融合模式实践期间,基于课程教学的考核评价设计,高职教师往往会从课程考核指标的达标情况上进行学生实训成绩分析和成果判断,但是由于实训系统本身只是模拟系统而非真实商业环境,所以基于成绩对学生做出评价往往难以成为企业认可的技能掌握情况,这也是造成产教融合模式实践效果不佳的原因。
(三)产教融合程度存在局限
目前普遍采用的产教融合模式还有企业案例解析、企业专家讲座、企业参观学习等,这些项目的开展都是希望能够让学生获得真实企业的就业体验,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提高职场竞争力。这些项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理解商业企业的模式和业务,但是任何外部知识和技能都需要通过个人主体的操作、实践、体验才能更好内化理解。以旁观者的角度参与企业运营,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无法发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就造成产教融合往往陷入“纸上谈兵”的困境。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商科类人才培养项目的策略
(一)引入真实市场环境下的商业实践项目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特别是2020年新冠疫情影响之下,各行各业与电子商务的联系更加紧密,而以个人为核心的商业传播逻辑开始完善并被消费者所认可和接受。以电子商务、工商管理等经济管理大类的专业为例,以往需要在实体店中才能实践的商业经营类项目,现在可以基于互联网进行个人店铺的商业操作实践。通过微店等手机端开店工具,让学生开设真实网店,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或平台,为企业的产品进行全网真实发布,并获得真实订单与客群,以及真实收入。
这样的商业实践项目操作,对于院校方而言,商科类人才的技能是在市场的真实环境下培养形成的,商品、客户、价格、订单都是来自于真实的市场反应,绝非模拟,这样的店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bi.com/184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