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区产学研融合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X区产学研融合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我委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和专业优势,在常委会分管领导的带领下,对我区产学研融合发展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实地视察了X、X、X等科技创新机构,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区科技局和X高新区管委会有关产学研融合发展情况的报告,及人大代表、企业和高校专家的意见建议,全面了解我区产学研融合发展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效
    (一)产学研融合的基础更加扎实。强化主责意识,坚持把产学研融合发展摆到加快推进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示范区建设全局中,加强顶层设计,持续构建支持产学研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夯实融合基础。一是强化制度支撑。结合区情实际,研究出台了《X区加速打造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示范区的若干政策举措》、《X区“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文件,规范引领产学研融合有序发展。累计建成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科创孵化载体57个,基本形成“一园一巷两湾区”的产城发展格局。二是强化考核激励。发挥区政府在产学研融合中的统筹抓总作用,坚持把产学研融合发展与区“创新活力榜”考核同步推进,加强部门街道板块间互通融合,协同规划产学研融合发展总体任务,做到责任共担、工作联动、资源共享,形成全域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三是强化服务保障。改善产学研融合营商环境,不断提升融合发展服务质效和覆盖面,持续提升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引导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重点科技企业全覆盖走访,及时协调解决问题矛盾。实施金融助企行动,召开科技金融赋能创新企业对接会,协助260家科技企业申请科技贷款,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产学研融合的内涵得到提升。坚持聚焦区域资源禀赋,突出产学研平台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凝聚资源力量,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一是坚持校地企联动。开展“百校对接”活动,依托X、X等院校优势,推进校地企一体联动,举办X区校地企融合创新发展大会,成立X区“校地企”人才引育战略联盟,举行“十里X十校同台”校地企融合创新发展大会,激活产学研融合源头活水,拓展产学研融合途径。二是坚持创新引领。依托区域高校优势,成立“X”,与X持续共建X创新湾区和X,与X和X共建武器装备轻量化创新协同中心,促进了创新资源整合、力量融合、人才聚合,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三是坚持做强主体。突出产学研融合中企业主体地位,抓住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围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以科技企业成长为主线,充分发挥区域大院大所、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构建以科技型企业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以专精特新企业为标杆的科技企业梯队。2023年,全区高新企业申报32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全年评价超1300家,新研机构及关联带动企业营收全年突破X亿元。
    (三)产学研融合的效果充分彰显。扎实推动产学研融合,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核心技术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为产业升级转型提供能量动力。一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出台《X区加快推进赋权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若干措施》,强化产学研融合政策激励,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建设多层次科创孵化平台,深化产学研合作对接,促进技术交易,为区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南京莱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及相关企业创新人才参加2023年“省成果转化”项目和产学研项目申报,24家企业申报项目成功入选,获得省、市技术成果转移支持资金近3000万元,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移转化。二是加快推进技术攻关。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产学研融合,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的融合支持力度,创建X、X等省级新型创新研发机构,4家企业成功申报X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家企业入选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库。组织X、X、X等8家新研机构申报省、市新型研发机构联合技术攻关项目,南京X入选X省人才攻关联合体,推动产学研融合走深走实。三是加快融合品质提升。着眼创新引领,围绕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航空、新材料等重点领域融合平台建设力度,X高新区与X、X、中电科55所、28所等22所国内高校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13家,累计孵化引进企业195家,集聚院士5名,2024年1-6月新研机构及关联带动企业实现营收21.35亿元,X、X联合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创建创新联合体。
    二、存在问题
    (一)企业在产学研融合中的主体地位偏弱。目前,全区产学研融合体系中科研院所和高校仍占据主体地位,大量的发明专利和科技成果需要实际应用,融合意愿比较强烈。但企业融合意识不强,作用发挥不够明显。我区中小企业居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偏少,更多偏向“短平快”的实际应用,拥有的核心资源、研究平台、人才储备欠缺,自身创新能力、承担成果转化风险的能力较弱,自身缺乏创新的紧迫感和竞争压力,主动参与原始创新和前期研究的积极性不高,造成产学研融合虚多实少,看上去热闹,效果却不够明显的现象。
    (二)产学研融合机制还需深化。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当前,产学研融合还存在短期化为主,层次不够高、规模不够大等不足,主要局限在项目上的“点对点”合作,缺乏深层次的战略合作和长期规划,共建研发中心、高水平服务平台、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等长效合作形式较少,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三)产学研融合的服务保障有待加强。现有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平台和中介服务能力建设,与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需求相比还显不足,专业化、市场化的“大而强”的技术转移机构很少,载体平台资源整合能力不强,难以对高校院所和创业者提供足够的专业指导和帮助,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成果技术评价的客观公正,产学研合作在利益分配、知识产权、信用度等方面存在一些争议和矛盾。
    三、几点建议
(一)抓住产学研融合的关键。企业是产学研融合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企业整合的主导作用,增强企业融合动力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bi.com/189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