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政研室2024年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报告

市委政研室2024年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报告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衰。2024年以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带领市委政研室全体干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工作重点任务,充分发挥市政府研究室以文辅政职能作用,积极主动为全面依法治市工作贡献力量。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持法治之尺,校准工作规范尺度。一是法规研习强意识。组织开展各类法治专题学习活动达20余次,深入学习宪法、党内法规以及与政研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系统学习,全室人员对法治的尊崇感和敬畏心显著增强,依法履职的自觉性大幅提升。在日常工作中,主动运用法治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已逐渐成为工作常态,为各项工作的规范开展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二是制度完善筑根基。全面梳理和修订市委政研室内控管理制度,新增法治工作专项制度8项,完善既有制度15项。从调研工作的法治程序规范,到文件起草、审核、印发的合法性审查流程,均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规定。这些制度不仅明确了各个环节的操作标准,更强化了法治在工作流程中的核心地位,有效防范了工作中的法律风险,确保每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三是流程优化提效能。对政策研究、决策咨询等核心业务流程进行了深度优化,依据法治要求重新设计了6个关键环节的工作步骤。例如,在重大政策文件起草前,增加了法律依据前置审查环节,确保政策导向符合法治精神;在文件审核环节,建立了法律专家与业务骨干双重审核机制,有效提高了文件的合法性和准确性。通过流程优化,工作效率提升了25%,法治保障下的工作质量得到显著增强。
    (二)聚法治之力,助力政策科学决策。一是调研先行明法向。围绕市委中心工作,深入开展法治专题调研15次。在调研过程中,注重收集各领域的法律政策现状及实施效果,为市委决策提供精准的法治动态信息。如在经济结构调整调研中,详细梳理了相关产业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扶持情况,为制定符合法治原则且具有前瞻性的经济政策提供了有力依据,确保政策在法治框架内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二是论证严谨保合法。针对市委重大政策文件草案,组织法律专家、相关部门进行合法性论证会10次。对政策中的每一项条款进行细致的法律剖析,累计提出修改意见80余条。在民生保障政策论证中,对涉及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条款进行了反复研讨,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进行了优化完善,确保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不会引发法律争议,切实维护了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三是民意吸纳增公信。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政策法规草案的意见建议,共收到涉及法治层面的有效反馈300余条。在城市建设规划政策征求意见时,针对土地征收、规划许可等法律敏感问题,充分倾听群众声音,将合理的法治诉求融入政策内容。这不仅增强了政策的民意基础,更提升了政策在法治层面的公信力,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了更广泛的社会支持。
    (三)扬法治之帆,营造良好法治氛围。一是宣传多元扩影响。线上利用市委政研室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法治专题文章、政策解读120余篇,阅读总量突破10万人次。线下积极组织法治宣传进基层活动8次,发放法治宣传资料5000余份,直接覆盖群众3000余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模式,有效扩大了法治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使法治理念深入基层、深入人心。二是教育深入提素养。举办内部法治培训讲座6场,邀请知名法学专家授课,内容涵盖宪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多个领域。同时,开展内部法治知识测试3次,以考促学,激发干部学习法治知识的积极性。通过系统深入的教育活动,全室干部的法治素养得到显著提升,在工作中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法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是文化浸润润无声。在市委政研室办公区域精心打造法治文化长廊,展示法治历史、法治名言警句以及本室法治建设成果等内容。设置法治文化宣传栏5处,定期更新法治案例分析、法治热点解读等内容。通过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使干部在日常工作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将法治精神内化为自觉行动。
    (四)筑法治之堤,强化法治监督防控。一是内部监督严把关。建立健全内部法治监督机制,对文件起草、项目推进、资金使用等工作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12次。在监督过程中,重点审查工作流程是否符合法治规范,相关文件是否具备合法依据。累计发现并纠正法治问题20余个,有效防止了内部工作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了各项工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二是风险预警早防范。构建法治风险预警体系,定期对政策研究、决策咨询等工作中的潜在法治风险进行评估分析。全年共开展风险评估6次,识别出各类法治风险点30余个。针对这些风险点,制定了详细的防范预案,提前采取措施加以应对,有效降低了法治风险发生的概率,保障了市委政研室工作的平稳有序开展。三是外部协作促规范。加强与市纪委监委、市司法局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建立信息共享、联合监督机制。在涉及重大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中,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工作,共同推动政策在法治轨道上有效实施。通过外部协作,进一步拓宽了法治监督视野,增强了法治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五)亮法治之剑,创新法治特色举措。一是智慧法治平台创。投入专项资金研发市委政研室法治工作信息化平台,整合法律法规数据库、政策案例库、法治工作流程管理系统等功能模块。平台已录入法律法规条文10000余条、政策案例500余个,实现了法治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和高效利用。通过该平台,政策文件起草时可快速检索相关法律依据,工作流程实现线上监控,大大提高了法治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二是法治研究联盟建。联合市内高校法学院、知名律师事务所、法律研究机构等组建法治研究联盟。共同开展法治课题研究8项,针对城市治理、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等领域的热点法治问题进行深度剖析。研究成果形成专题报告10余份,为市委决策提供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法治建议,有效提升了市委政研室在法治研究领域的影响力。三是法治示范科室评。在市委政研室内开展法治示范科室创建活动,制定详细的创建标准和评价体系。经过严格评选,3个科室被授予法治示范科室称号。通过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室各科室在法治建设方面比学赶超,形成了良好的法治工作竞争氛围,整体提升了市委政研室的法治工作水平。
    二、存在问题
    (一)法治思维内化、深度融合的困境。一是思维转化缓滞。部分干部在传统工作思维向法治思维转变过程中存在滞后性,虽知晓法治理念,但在实际工作压力下,仍难以迅速将法治思维贯穿于工作始终。在应对紧急任务时,往往优先考虑任务完成的时效性,而忽视了法律程序的严谨性,这反映出法治思维尚未真正内化为潜意识的行为准则,在思维惯性的干扰下,法治思维的践行面临较大挑战。二是知识更新迟滞。随着法治建设的快速推进,法律法规不断更新完善,然而市委政研室部分干部未能及时跟进学习。在涉及新兴领域政策研究时,对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调整缺乏敏锐洞察力,导致在工作中依据陈旧法律知识进行分析判断,与实际法律要求产生偏差,这主要源于干部自身学习主动性不足以及缺乏系统的法治知识更新培训机制。三是应用差异凸显。在市委政研室内部不同科室间,法治思维的应用程度参差不齐。与政策法规直接关联的科室相对重视法治思维运用,而其他科室在日常工作中对法治思维的重视程度较低,应用场景较为有限。这种差异导致全室法治建设协同性不足,整体法治工作推进难以形成强大合力,反映出缺乏统一的法治思维推广引导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
(二)法治制度执行、刚性落实的难题。一是执行刚性弱化。尽管已构建较为完备的法治制度体系,但在执行环节存在诸多漏洞。部分制度在实际操作中未能得到严格遵循,如文件合法性审查制度,个别人员因工作疏忽或对制度重视程度不够,未按规定流程进行审查就发布文件。究其原因,在于监督检查机制不够健全,对违规行为缺乏强有力的惩处措施,难以形成制度执行的威慑力,导致制度沦为“软约束”。二是衔接协调不畅。市委政研室的法治制度与其他部门相关制度在衔接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在跨部门合作项目中,由于各部门制度在数据共享、业务流程对接等方面缺乏有效协调,导致信息流通受阻、工作重复低效。例如,在联合政策调研项目中,因数据共享机制不完善,各部门需重复收集相同数据,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这暴露出在制度制定初期缺乏跨部门统筹规划与沟通协调机制。三是动态优化滞后。面对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和政策需求,部分法治制度未能及时进行适应性调整。一些制度条款在新的政策背景下显得僵化陈旧,无法有效应对新问题新挑战。如在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方面,随着信息技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bi.com/193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