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理论时评汇编(46篇)

2023年理论时评汇编(46篇)
目录

1.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织牢农村健康网底 4
2.坚持党的领导 促进实现共同富裕 7
3.调查研究要注重用数据说话 11
4.一季度经济数据彰显中国经济强大韧性 15
5.加快提升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 19
6.多方和声,放大全民阅读声量 23
7.“五个一百”:传递正能量,“小屏幕”飞出大梦想 26
8.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29
9.民齐者强 32
10.首季成绩单释放经济发展积极信号 37
11.向榜样学习,践行绿色理念 40
12.高质量推进人才高地建设 43
13.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46
14.以数字技术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49
15.四次出舱“摘星”标注逐梦太空新高度 52
16.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助力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 55
17.让数字消费激发经济新活力 58
18.“五个一百”:网上网下凝心聚力,奋进道路再谱新篇 61
19.让人民群众得实惠,让主题教育有实效 63
20.开展主题教育,“关键看行动,最终看效果” 66
21.始终聚焦“国之大者” 切实保障粮食安全 69
22.多举措助力青年高质量就业 72
23.继往开来 共同开拓繁荣发展之路 75
24.在大兴调查研究中夯实实干之基 78
25.让数字化激活思政教育新生态 82
26.理论修养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核心 85
27.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89
28.着力发挥党的创新理论改造现实开拓事业的磅礴伟力 93
29.消博会,挖掘新的消费潜力 96
30.“五个一百”:奏响正能量的时代强音 98
31.用心提高为民营企业服务水平 101
32.回答时代之问,区域国别学大有可为 104
33.在开放合作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108
34.数字技术赋能营商环境创新优化 112
35.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 116
36.“五个一百”:点滴正能量汇聚成江海 119
37.着力构建年轻干部教育长效机制 121
38.推进高质量发展 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124
39.追思亲人、追慕英烈,让清明节更具时代内涵 127
40.以数字之名,共赴一场“春天的盛会” 129
41.科技创新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132
42.把握好调查研究的导向与方向 135
43.加快推动高校毕业生与基层“双向奔赴” 138
44.“五个一百”,让有热气的网络内容蒸腾向上 141
45.高质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县域市民化 143
46.打牢开创伟大事业新局面的思想理论基础 147

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织牢农村健康网底

    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的通知》,要求“十四五”期间在部分省份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由各省专项招聘医学专业高校毕业生免试注册为乡村医生到村卫生室服务,并加大激励和保障力度,引导大学生乡村医生服务农村、扎根农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乡村医生是最贴近亿万农村居民的健康“守护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对乡村医生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认真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让村民在家门口看上病、看好病,织牢农村医疗健康服务网底。
    让大学生乡村医生引得进。2020年起,部分省份实施医学专业高校毕业生免试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政策,吸引了部分医学专业大学生投身农村卫生健康事业,优化了乡村医生队伍结构,提升了村级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也促进了大学生基层就业。但从各地实践情况来看,乡村医生岗位对大学生吸引力仍有不足,还需进一步完善激励引导措施,增强乡村医生岗位吸引力。制定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招聘计划,并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向社会发布岗位信息,乡镇卫生院要拿出一定数量的岗位公开招聘符合条件的优秀大学生乡村医生。将大学生乡村医生作为招聘引进的医疗卫生人才,签订服务协议,明确工作期限,落实相应社会保障待遇。
    让大学生乡村医生干得好。基层人手少,村医既是医生,又是护士,还要客串收费员、发药员,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慢性病防控等工作。加强对大学生村医的培训和培养,提升其知识技能与专业素养,才能更好为村民们服务。大学生乡村医生上岗前,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组织做好岗前培训,帮助其了解掌握乡村医生执业规则和特点,进一步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各地要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不断提高乡村医生医学综合能力和实践技能,为其考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创造条件。教育部门要统筹各级医学院校教育资源,为大学生乡村医生提供学历提升教育机会。
    让大学生乡村医生留得住。待遇不高,发展空间小,是大学生村医普遍的顾虑。各地要按照要求,将大学生乡村医生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统一管理,落实相关待遇保障与激励政策。对于到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老工业基地村卫生室工作的中央高校应届毕业生,服务期在3年(含)以上的,按规定享受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有条件的地区将到村卫生室工作的地方高校应届毕业生纳入当地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范围。各地可按照学历、执业资格、职称、工作地点等因素在单位内部分配中对大学生乡村医生予以倾斜,进一步提高其收入待遇。
    大学生乡村医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影响着农村公共医疗的服务水平和质量。让大学生乡村医生引得进、干得好、留得住,村民们的健康将更有保障,乡村振兴的健康基石也将更为牢固。

坚持党的领导 促进实现共同富裕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党的领导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会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才会取得新成效。
    公平正义是价值原点。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领导和带动人民创造出更多财富,让大家共同富裕,过上好日子。共同富裕涉及起点公平、过程公平与结果公平,以及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等多对范畴。可以说,作为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根本要求的共同富裕,就是要实现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共同富裕最根本的价值取向,也是探究共同富裕内涵和外延的逻辑主线。我国社会历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党中央在当前提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旨在强调在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中,要更加注重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尽量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基本经济制度是突破重点。百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对基本经济制度进行不断探索和完善,特别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作出重要发展和深化,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创的基本经济制度,在经济制度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决定性地位,具有无可比拟的制度优势,既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促进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不断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将基本经济制度优势转化为经济治理的显著效能,发挥更大作用。
    高质量发展是战略支点。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发展目标,也是一个高标准目标,只有也只能在坚持发展中得以实现,离开了发展或脱离了富裕这个基础,就谈不上共同富裕。***总书记强调,“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党关于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理论实践的深刻总结,揭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与促进共同富裕二者的内在联系。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是解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共同富裕没有捷径,必须把推动高质量发展放在首位。没有高质量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共富经验”。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实现高质量发展,主要依靠全面深化改革,调整各方面的关系,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蛋糕”做大,为共同富裕奠定强大的财富基础。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关键落点。共同富裕是一个逐渐实现的长期过程,其实现程度体现为从低端到中端到高端的梯级进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衡量尺度,是共同富裕实现程度的最高级别。在不断提高共同富裕水平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导向,始终保持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的统一、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统一、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将注意力集中到人的全面需求上,以人的需要为关键落点来谋发展促发展,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发展的最高价值,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行百里者半九十。新发展阶段,我们要接续奋斗、勇毅前行,坚定不移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团结奋进谱写共同富裕新篇章。

调查研究要注重用数据说话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坚持因地制宜,综合运用座谈访谈、随机走访、问卷调查、专家调查、抽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式,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调查研究,提高科学性和实效性。其中,大数据无疑是值得信赖和期待的新技术新方法。
    好的方法是调查研究成功的一半。正如恩格斯所认为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由此可见,调查研究要如期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就应把大数据这个科学管用的调研新动能贯穿到整个调查研究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
    用数据说话是我党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在他最早的一篇农村调查报告《中国佃农生活举例》里面就准确记载了农户家庭详尽的收支记录,包括食粮、猪油、灯油等在内的支出情况和田收、喂猪、工食剩余等在内的收入情况,然后通过计算得出“这户佃农在收支相抵的情况下,还要亏空19.6455元”的结论。这些鲜活、真实的数据原汁原味地记录了百年前佃农“比牛还苦”的悲惨命运,从而找到了“许多佃农被挤离开土地变为兵匪游民之真正原因”。邓小平同志也曾深刻指出,“我们所谓总结和集中,并不是群众意见的简单堆积,这里必须要有整理、分析、批判和概括”。***总书记在工作中也将互联网和大数据作为调查研究的“必选项”,强调要“搞好基础数据测算,善于解剖麻雀”“对调研得来的大量材料和情况,要认真研究分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这都意味着,调查研究绝不能仅凭感性认识、停在表面,而要树立数据思维,善于用数据说话,通过海量的数据汇聚、比对和分析,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准确挖掘出问题根原。可见,学会大数据、善用大数据,理应成为领导干部做好调查研究的基本功。
    树立数据思维,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数才能工作有方,调查研究要善于让沉默的数据“开口说话”。首先,要深刻理解大数据与调查研究“联姻结对”已成必然趋势。“脚不够长,要借助顺风耳”,仅靠传统的文山会海、材料报送已不能满足调查研究的实际需要,这就迫切要求把大数据打造成为调查研究的智慧“大脑”。此外,树立正确的大数据观,领导干部逐渐成为“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的行家里手。
    筑牢数据基座,做到摸清底数。调查研究不是“赏花观景”“蜻蜓点水”,而是要全面、精准收集一手的信息资料。一方面,善于走互联网路线,经常俯下身子到互联网“打卡”。我国网民规模高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也超过75.6%,互联网已成为“察民情、访民意、听民声”的“前沿阵地”。克服本领恐慌,读懂互联网,走近互联网,让这个最大变量变成调查研究用之不竭的数据宝藏;另一方面,抓住大数据“大”这个牛鼻子。多层面、多渠道、多角度调查了解情况,通过来源广泛的海量数据,全面摸清问题底数。
    激活数据动能,做到施策循数。调查研究最终目的在于找到破解难题的方法、补齐工作短板,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奏响“第三次浪潮”华彩乐章的大数据,给提升调查研究成效、做好科学决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蓬勃动能。一是通过大数据给问题“画像”,找到问题曲直原委,弄清事情来龙去脉,抓准问题的痛点难点堵点。这既有利于走出“盲人骑瞎马”“拍脑袋决策”困境,也有助于找准病根、因症施策。二是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大数据开展趋势预判、进展跟踪、分析解剖,实现全景式呈现、扁平化指挥、科学化决策,助力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履职本领、强化责任担当的实际效能。

一季度经济数据彰显中国经济强大韧性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疫情后经济全面复苏的关键之年。“良始,增气益于终也”,开局往往关乎全局,具有奠基立势的重要作用。起好步才能跑出加速度,一季度作为开局之年的起步之季,对于全年经济运行和高质量发展而言,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自明。
    4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从总体情况看,我国经济主要指标企稳回升,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4.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保持温和上涨且不存在通货紧缩的情况;就业形势向好,失业率比上年四季度下降0.1%;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4.8%,贸易顺差14090亿元。从生产需求看,三次产业稳步恢复,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支撑力显著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9.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1%,有力增强了发展后劲;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5.1%,消费重回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地位,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6.6%。从主体预期看,市场主体信心提振,物流人流趋于活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业务活动指数等均位于55.5%及以上的较高景气区间。一季度的开局“成绩单”体现了中国经济“稳”的扎实基础不断夯实、“进”的积极因素持续累积,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
    着眼人民立场的“出发点”,为彰显中国经济韧性集合力。经济回稳向上基础不断巩固,得益于多方面因素。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根本保证,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能够充分调动14亿广大人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中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1.7亿户市场主体给实体经济以强大的需求激励,并从增加消费和投资需求两个方面起到抑制经济下行的作用。第三,中国经济政策始终坚持连续性、稳定性以及可持续性的原则,根据中国经济自身发展特点和情况,中国政府兼顾统筹经济基本盘的逆周期调节与培育经济增长潜力的结构性调整,确保各项具体部署能够因地制宜地“滴灌”到实处、细处。宏观政策靠前发力、微观措施精准有效,并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经济社会实践的全过程,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助力经济稳健前行,为夯实中国经济韧性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扣准时代潮流的“机遇点”,为彰显中国经济韧性助力。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深入贯彻新时代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使中国经济开始逐渐转型,进而在接受挑战的同时迎来了新发展机遇。一方面,全球价值链的调整以及“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催化剂及潜在发展机遇。全球能源市场波动为中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创造了新的机遇,也为绿色金融的发展开辟了较大空间。另一方面,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数字化与绿色化的创新协同为经济复苏和绿色可持续发展之间创造了新的契合点,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为产业的高效协作创造了新业态模式。中国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牢抓经济发展机遇,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增进民生福祉,为发展和巩固经济韧性积蓄动能。
    聚焦我国发展的“突破点”,为彰显中国经济增动力。第一,国内需求有望进一步回升,内需形成的强大内生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升。后疫情时代,消费强劲反弹,线下场景快速恢复;旅游业强势回暖,各地订单量已超2019年同期,文旅融合在契合游客需求的同时创造了新的消费增长点;房地产企稳回升,社会融资和信用贷款规模扩张超预期。第二,投资拉动作用继续增强,投资有效增加会激发市场经济的活力、拉动经济实现新的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持续增长,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完善;新基建投资和社会领域投资维持高位增长,实体经济和民营经济持续发力。第三,对外开放的红利将继续显现,中国经济增长将对世界经济增长产生持续的拉动效应。对“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出口份额的增加会进一步支撑外贸新业态快速发展;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坚定外商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留下优质存量外资同时引进更多高质量外资,中国对外开放红利的持续释放将为各国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凛冬散尽,春山可望。一季度经济数据反映了在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下,中国经济呈现恢复向好态势,社会预期和市场信心得到大幅提振,充分彰显出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更说明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善于在挑战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只要全党全国人民凝心聚力,持续激发中国经济的优势与活力,中国经济必将行稳致远。

加快提升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

    今年年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的通知》。近期,多地部署开展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围绕提高就业创业质量、提升技能水平、强化劳动权益保障、加强公共服务供给等重点任务,顺应县域农民工流动变化趋势,切实提升农民工市民化质量。
    县域是连接农村和城市的重要枢纽,也是未来城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纵深推进,主要劳务输出地农民工回流趋势明显,本地农民工就业半径从“乡镇”延伸到“县域”。然而,虽然县域流动户籍限制取消,农民工落户意愿却并未显著增强。究其原因,县域产业聚集力弱、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滞后、城乡改革进度缓慢等因素,都影响了农民工落户意愿。在县域稳定就业的农民工随迁家属尚未真正平等享有住房保障、养老保险、子女入学等“同城化”待遇,也导致农民工“举家城镇化”可及性不高。因此,进一步提升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关键是破解“稳定就业难、体面居住难、安心落户难”三大难题。
    重点突出县域农民工就业创业支持行动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要以提升就业吸纳力为导向,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服装加工、商贸流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发展商贸综合体、新型专业市场、物流基地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加快县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立足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一批小微产业园、生态产业园、智能制造基地;加快乡村多功能开发,推动农田变景区、劳动变体验、农房变客房,让返乡创业和就近就业的农民工留得下、稳得住、富得起。在此基础上,面向产业发展需要,聚焦新职业新工种,拓展技能提升新模式,建立课堂教育、实训指导与技术推广相结合的技能训练体系,健全技能创业培训与县域特色产业、农业产业化协同共进的人力资本提升机制,不断提高农民工稳定就业能力。
    着力增强县域高质量发展对农民工市民化的承载力和包容性。首先,建治并重提升县域能级。聚焦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体制“新而活”,因地制宜打造历史文化型、城郊休闲型、新兴产业型、高端制造型特色小镇,培育形成城乡特色产业集群。同时统筹县域建设与县域治理,推进扩权强镇改革,发展产业特色鲜明、设施服务完善、初具城市形态功能的中小城镇。其次,量质共进破解公共服务瓶颈。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依据常住人口规模配置公共服务资源;高水平建成一批城乡教育联合体、县域医共体、养老服务联合体,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力度;全面落实县城取消落户限制的政策,降低农民工与市民在住房保障、低保、医疗救助、劳动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政策势差;探索设立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和服务窗口,加强对农民工就业创业、技能培训、权益保障、社会融合的动态监测和信息共享,提高农民工市民化的服务水平。最后,品质宜居体现乐业关怀。聚焦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深入发掘县域历史文脉,持续改善和提升区域生态环境,推动老旧厂区、街区、小区、城中村改造,促进市政公用设施物联网应用、智能化升级,推动县域生产、生活、生态的系统性重塑,更好满足农民工安家需求和生产生活需要。
    全面提升县域农民工市民化与推进乡村振兴的协同度和耦合度。在乡村集成改革方面,聚焦城市落户“进得来”、农村权益“带得走”,健全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探索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就地、就近、异地”入市制度,加大闲置农房和宅基地盘活利用,深化农村“三权”抵质押改革,引入乡村权益价值发布和交易机制。在城乡产业创新发展方面,聚焦稳定和扩大县域就业岗位,突出传统乡村人缘、地缘、血缘、业缘的黏合力,增强县域新产业新业态的吸引力,打造返乡入乡创业园、乡村运营公司、文创工作室、非遗工坊、电商中心等创业就业新平台,着力培育一批乡村CEO、乡村工匠、工艺大师、直播达人等就近就业创业人才。在区域协作共富帮扶方面,聚焦“扩中”“提低”,大力开展东西部劳务协作,以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为重点,打造以县城为主体的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园;推广“强村公司”“飞地抱团”“共富联合体”等共富机制建设,鼓励跨村域、镇域、县域开展集体经济联盟开发,培育区域公用品牌。

多方和声,放大全民阅读声量

    4月23日是第28个“世界读书日”,为鼓励人们爱上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每年这个时候,世界各地都会举办一些异彩纷呈的阅读活动。今年读书日之前,许多活动预告就已在网上刷屏。其实,从4月初开始,各类名家讲座、读书分享、书展书市就开始陆续推出,大有将“读书日”扩展为“读书月”的势头。
    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是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2014年至2023年,“全民阅读”连续十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耕耘多年,我国阅读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有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国80%的县级以上城市都举办过全民阅读活动,“书香中国”品牌走向全国,鼓励更多人参与到阅读中来,从而逐步提高全社会的阅读水平。从市中心的公共图书馆到阡陌之间的农家书屋,从政协委员的“读书会”到实体书店的“童书角”,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与思想的重要途径,也成为一种交往方式与生活方式。
    近几年有一个流行语:“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这句话用幽默诙谐的方式,丈量出了阅读意愿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多年来,我国国民阅读率、阅读量持续增长,但成年人国民纸质书阅读量始终没有达到人均5本。每年4月23日,我们都会看到各类阅读报告、畅销书榜,热闹过后,读书这件日常小事还应引发更多更深入的思考,是什么造成了阅读意愿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目前,我们已经拥有大量“阅读基础设施”:公共图书馆、农家书屋、实体书店、便捷的图书配送物流……让“全民阅读”走得更深更广,未来,或许还需要关注可支配时间等方面。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每个人都尝试在繁忙的工作、学习和娱乐中找到平衡。拥有足够的闲暇时间,才能静下心来、从容求索,在书海当中优游涵泳,体会“读书之乐乐陶陶”;而如果没有足够的可支配时间,终日奔忙,读书就难免被放到次要位置,甚至弃之不顾,长此以往,则会失去“整本阅读”的能力与心境。从这个意义来讲,推广阅读、提高国民阅读量,是一个需要嵌入到整个社会发展框架中来讨论的议题,而不仅仅是“读书圈”的事。
    “走向阅读社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创设“世界读书日”的一个初衷。其实,无论是“阅读社会”还是“学习型社会”,都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图书馆、出版机构、家庭等多方形成合力、共唱和声,如此,才能不断放大读书的声量。

“五个一百”:传递正能量,“小屏幕”飞出大梦想

    2022中国正能量“五个一百”网络精品征集评选展播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活动以“团结奋进新征程 同心奋斗创伟业”为主题,旨在记录团结奋进的感动瞬间,赞扬同心奋斗的精神品格,为网络正能量传播汇聚了强大的动能。
    网络是人们洞察世界、与世界交流沟通的重要窗口。随着网络平台的不断发展及网络内容的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人也自发成为内容的创作者、传播者。网络正能量正从“小屏幕”走到舞台中央,成为激荡社会正能量的新风尚。
    “五个一百”打开平凡感动的窗口。过去一年发生了许多令人感动的烟火小事和国家大事,展现了中华儿女的昂扬面貌,也激发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逆火而行”的消防员和重庆青年和山火连续作战十几个小时,只为保一方平安;16岁女生6分钟连救两名落水男孩,在危急瞬间选择了勇敢;宁波84岁老人捐款100万元助学,但自己连空调都舍不得装;神舟十三号、十四号、十五号接力腾飞,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一起向未来”的口号给予人们新的感召。无论是不为人知的细碎感动还是饱含民族荣耀的澎湃骄傲,都从网络这一“小屏幕”飞出来,传递到千家万户。
    “五个一百”为人们提供温暖的港口。通过不断宣传崇德向善的事例,让广大网民因为接受主流价值的熏陶而成为弘扬正气的践行者,从而让积极健康向上的正能量充盈网络空间。通过不断产出温暖人心的网络内容,广泛汇聚向上向善力量,为推进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五个一百”帮助人们选择正确的路口。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相反,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重大事件、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五个一百发挥激浊扬清的作用,及时引导风向,打击造谣作假,还网民一片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同时也帮助人们甄别网络内容,防范虚假有害、有碍团结的网络内容,推动人人成为网络空间的守卫者,让正能量内容在清朗的环境中充分涌流。
    “五个一百”让平凡的人和事都焕发出新的光彩,让“小屏幕”变成正能量传播的“大舞台”。无数充满正能量的感动瞬间从网上延伸到网下,变成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不仅成为了鼓舞人心的生动篇章,更汇集成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中国力量。

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近日,***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做好新时代乡村人才工作,必须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才华,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农村人口老龄化、缺人才、留不住人等问题,是目前制约“三农”发展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培育特色农业,还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发展农业、振兴乡村,必须培养造就一批扎根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农业职业经理人,让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为农业农村发展打下深厚的根基。
    乡村振兴面临的诸多问题,需要人才与科技助力解决。近年来,人才与科技的有效结合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特别是高校与科研机构自觉践行责任担当,把乡村振兴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术研究的前沿阵地、服务社会的战略要地,把科技创新植入乡村振兴的沃土,以人才活力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比如,清华大学与云南省南涧县结成对子,开展定点帮扶工作,助力南涧提前一年实现脱贫摘帽,并通过设立乡村振兴工作站、发起成立乡村建设高校联盟、启动“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等举措,参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乡村建设专业人才培养,让青年人才在服务国家发展中成就自我。
    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振兴,同样需要人才的助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是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的关键。扩大乡村产业规模,要从提高品种、品质、品牌水平入手,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做好“土特产”文章,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也需要熟悉土地、热爱土地的本土人才,更需要敢于创新、眼界开阔的“新农人”。
    “像魏巧这样的同志到农村去,很好!”今年全国两会,在江苏代表团审议现场,***总书记这样勉励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全国人大代表魏巧。魏巧和爱人一个是土壤学硕士,一个是农学博士。2017年,二人辞去中科院和北京大学的工作,回到镇江从事农业生产,建立起了2万多亩数字化管理的智慧农场。如今,越来越多像魏巧一样的“新农人”用知识、技术、技能改变着乡村的面貌,成为带动产业振兴的关键力量。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和优质劳动力。我们的年轻人、知识分子,也要双向流动。”从乡村振兴战略全局来思考谋划壮大乡村支柱产业,不断优化乡村营商环境,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才能吸引更多人才服务农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汇聚更加强大的人才力量,希望的田野必将更加充满希望!

民齐者强

    近日,***总书记到南部战区海军视察调研时强调:“要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深化练兵备战,加快转型建设,全面提高部队现代化水平,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党和人民所需就是军队使命任务所系,人民军队是为人民打江山、为人民保卫江山。对此,***总书记曾引用古语“民齐者强”来阐明人民的力量、正义的力量的决定性作用。
    “民齐者强”语出《荀子·议兵》,下句为“民不齐者弱”,是荀子基于对战争的思考提出的军事战略。意思是民众齐心协力,军队、国家就会变得强大;民心不齐、涣散,军队、国家就会衰弱。
    《荀子·议兵》记载了荀子向赵孝成王讲述治军用兵之道以及如何取得良好战争效果的军事思想,尤其是强调民众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荀子指出:“臣所闻古之道,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认为,君主的用兵之道是使民众和自己团结一致,凡是善于使民众归附自己的人,才是真正善于用兵的人。君主要固民之心就要做到“隆礼贵义”“好士爱民”“政令信”等。荀子沿袭了古圣先贤“有德不可敌”“仁者无敌”的思想传统,提出“以德兼人者王”,而“以力兼人者”“以富兼人者”则最终会导致国家的贫弱。
    中华文化从其源头就主张和平、反对战争,正所谓“自古知兵非好战”。古圣先贤们看到战争的毁灭性后果,对国力消耗、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无不痛心疾首,并产生出深深的反思。到战国时期,战争的规模、惨烈程度和破坏力都远超从前,令秉持儒家仁爱思想的荀子深感不安。通观我国古代思想家们关于战争的言论,反战皆是因为“爱人”“爱民”。因此,我国古代军事思想浸润在和平主义、人道主义、民本主义的文化氛围中,形成了独具民本特质的战争观。
    我国古代思想家们认为,战争问题实则在战场之外,战争不过是政治的延续和解决政治问题的特殊手段,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也绝不仅仅是战场上武力的较量。诸多思想家极具智慧地提出,政治因素决定战争的胜负,而好的政治必须赢得民众的支持和民心的拥护。民心向背是最显要的政治因素,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具长远性、根本性的因素。
    武王伐纣以周代殷是我国古代天命政治观转向民本政治观的重要标志性事件。《尚书·泰誓》中武王誓曰:“受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天命归于民意,战争的合法性、合理性得到全新阐释。只要君王与百姓“一德一心”,即在德与义上得到民众的拥护,即使经济、军事力量暂时处于弱势,也能“立定厥功,惟克永世”,做到长久地安定人民。《孟子·公孙丑下》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即人心向背,决定着战争的胜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仁义、正义之师必胜。
    《司马法》主张政治以仁为本,以义治为正,“仁见亲,义见说”,“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仁者使人亲,义者使人悦,攻打别国是为了那个国家的人民,这样的战争是可以获胜的。兵家鼻祖孙武在《孙子兵法》开篇《计篇》中提出,指导军事行动乃至国家决策,必须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道”为“五事”“七计”之首。孙子所言“道”:“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君主修明政治,通过施行仁政和关爱人民的措施顺应民心、赢得民心,使民众与自己同心同德、同生共死、不惧危险。孙膑也认为:“兵不能胜大患,不能合民心者也。”到汉代,淮南王刘安继承了先秦诸子的思想,更精辟地指出“兵之胜败,本在于政”,即“众之所助,虽弱必强;众之所去,虽大必亡”。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政治决定军事,民心即是政治”的观点历经数千年历史淘洗、接受成百上千次战争检验,其真理性不断得到印证。但是,我国古代真正为了人民、有利于人民的战争却屈指可数,战争大多成了权力争夺、王朝更替的工具。到近代,民众起来救亡图存的斗争又遭到统治阶级的掣肘,人民的力量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人民的力量才成为一种历史的自觉,并被最大程度地发动起来。毛泽东同志在革命初期就提出,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完全打不破。在《论持久战》中总结出“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战略论断。来自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
    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加需要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总书记用“坚如磐石”譬喻军政军民的团结关系,提出“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军政军民团结是我党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等重要论断。***总书记引用毛泽东同志“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诗句强调,军政军民团结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永远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就凝聚在军民血浓于水的亲情之中。

首季成绩单释放经济发展积极信号

    4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8499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5%,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2.2%。
    一季度,随着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各项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政策举措靠前发力,积极因素累积增多,国民经济企稳回升、开局良好。2023年首季成绩单,展现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中复苏向好、动能澎湃的良好态势,释放出经济发展的积极信号。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增强。消费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922亿元,同比增长5.8%。其中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855亿元,同比增长10.6%。一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6%,比去年全年明显回升,是三大需求中拉动经济增长最主要因素。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采取强有力措施,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使消费潜力加快释放出来。一季度消费持续回暖,随着各项政策措施持续发力,供给结构不断优化,消费场景更加丰富,消费市场恢复向好的势头将更为强劲,一定能更好发挥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发展壮大市场主体,持续激发经济增长内生动能。市场主体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在国民经济循环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一季度,全国新办涉税经营主体343.4万户,同比增长7.2%,较去年全年加快8个百分点。3月份,全国领用发票、有收入申报的涉税经营主体户数较2月份、1月份分别增加了208万户、312万户。今年以来,各地相继出台促进经济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把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作为推进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推动市场主体进一步增量、增质、增效。不断发展壮大的市场主体不但成为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底气和韧性所在,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科技创新为经济增长注入动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一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达16.0%,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5.2%、17.8%。高技术产业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力支撑,也是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柱,更是扩大内需、加速经济回暖的关键举措。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产业升级发展,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我们就能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万物复苏的春天,正是踔厉奋发的时节。良好开局来之不易,更需团结奋斗、持续建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开拓进取、奋发有为,中国经济大船定能乘风破浪一路前行。

向榜样学习,践行绿色理念

    有这样一些名字:林业英雄、全国劳动模范、“时代楷模”郭万刚,“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有德,“改革先锋”鲍新民……他们是生态建设中的功勋模范。在治沙造林、绿化荒山等推动绿色事业发展的一线,功勋模范们持之以恒、不懈奋斗,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着不平凡的成就。他们把美化绿水青山作为一生的庄严承诺,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唱出了一首首深情的恋歌。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这是一个专为世界环境保护而设立的节日,旨在提高民众对于现有环境问题的意识,并动员民众参与到环保运动中,通过绿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大自然孕育万物生灵,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如今,生态文明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战略,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的内容写入党章,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写入宪法。功勋模范人物是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建功立业的榜样力量。在生态环境领域,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向榜样学习,践行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理念,培育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珍惜你我共有的地球。
    深刻认识保护地球、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成功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坚决抛弃轻视自然、支配自然、破坏自然的现代化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功勋模范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坚定认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正是有了他们的不懈努力,祖国才变得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他们不仅自己有着保护生态的坚定理念,还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传递给每一个人。
    以执着坚忍之心,用一生守护一方绿色。他们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倾力守护绿水青山。星光不负赶路人,绿色眷顾奋斗者。他们扛起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担,凝聚起了绿色发展的蓬勃力量。他们身先士卒、守土有责,他们默默无闻、坚守基层,他们艰苦奋斗、百折不挠。他们身上,那种守护自然舍我其谁的担当令人动容。他们在坚守平凡中超越平凡,让人生因为奋斗而焕发光芒。发扬他们的精神,将生态保护的种子植入心中,必然能推动绿色中国奋勇前进。
    矢志不渝、无私奉献,将保护祖国的碧水蓝天作为毕生追求。他们把自己对职业、对人生的坚守展现出来,成为生态文明的追梦人、生态环境保护的“守夜人”。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有赖于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朗朗晴空、丝丝清风、剔透碧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能显著增强人的幸福感。生态文明要靠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也特别需要榜样的引领。每一个人的生态贡献都不容忽视。从小事抓起,筑牢绿色生活、绿色生产根基,每个人都将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从我做起,学习榜样,我们护蓝增绿的合力将更加强大。

高质量推进人才高地建设

    作者:王明姬(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复兴靠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在新阶段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中的主线地位无可动摇;高站位谋划人才高地建设,是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有效抓手。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既是应对高端人才国别之争的有力举措,也是顺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求的必然选择。从国际环境看,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才争夺越来越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方面。从国内发展看,我们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当前,我国人才队伍快速壮大,人才对我国发展的支撑作用前所未有,中华大地正成为各类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
    近年来,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稳步推进,党管人才工作格局已经形成,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健全,人才政策创新和人才工作进展明显,源源不断造就大批优秀人才的能力显著提升。各地纷纷将人才发展纳入中长期规划,引才引智工作卓有成效,多元主体趋势明显,科研环境明显改善,人才评价改革逐步深化,“四唯”现象得到初步遏制。但同时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难题,应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在本土人才培养方面,亟须加强人才规划区域统筹,提升人才培养前瞻性和长期性,理顺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关系。在国际人才引进方面,由于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叠加影响,国际人才交流受阻、人才安全问题凸显、多部门协同机制缺位等难题普遍存在。因此,高质量推进人才高地建设,须为上述难题找到破解路径,整体提升我国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以及在全球创新链中的竞争力。
    建设人才高地的标准要体现“三高”,即目标高站位、人才高融合、制度高配置。从战略定位看,我们需要打造比肩硅谷、东京的世界性人才“高平台”,为全球人才提供处于世界前沿水平的发展机会、平台和环境,在若干战略领域形成人才发展极点和世界人才尖峰。从外延要素看,人才高地要实现多类人才优势“高融合”,整合世界顶尖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基础学科研究人员、卓越工程师、产业技能尖兵等“各兵种优势”,集聚综合性、多层次、多类别人才,实施“大兵团作战”。从政策实施看,人才高地要实现体制机制创新“高配置”,在事业单位人才管理、产业人才发展赋能、全域人才生态构建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评估人才高地的成效要着眼“三力”,即人才高引力、创新高动力、辐射高效力。从内涵特征看,人才高地要有集聚全球顶尖人才的“高引力”,大规模集聚、使用全球高端人才智力,提供世界级重大命题、课题难题的问题解决场景及平台,对全球高端人才产生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从发展导向看,人才高地要有激发全球科技创新的“高动力”,成为世界主要原创思想策源地、颠覆性科技成果主要贡献地、全球创新创业主要增长极。从辐射范围看,人才高地要实现一地带一域的“高效力”,通过增强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地的国际化人才配置能力和品牌影响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在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要在推动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的正确思想来源于实践,实践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展开,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而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创新理论也需要真正为群众所掌握,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只有“学真理论”“真学理论”,才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在完整把握科学体系中领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和精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保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根深叶茂。要学真理论,就要正本清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创新理论,为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正本清源,就要从整体上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注重把握各方面之间的联系,深刻理解其中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工作方法,领悟系统观念的真谛,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视野掌握精髓、守住根本。
    从准确把握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中提炼强大思想武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新发展,是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行动指南,是我们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必须坚持”的提出,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能转化为强大思想武器,帮助广大共产党人找准站位、把准方向、瞄准矛盾、用准方法,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各项工作。
    在落实党性锻炼要求中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党性,是指一个政党固有的本质特性,也是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来自人民性,是人民性最高最集中的体现。当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各种不确定难预料的风险挑战,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锻炼、提高党性修养、锤炼政治品格,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积极应对时代之变,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因此,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秉公用权、廉洁从政,自觉接受“体检”、打扫“灰尘”,不断进行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更要永葆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组织广大党员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深入基层、实事求是,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严格对照标准检视整改,让人民群众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实效。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不断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坚守人民立场,在不断解决中国和世界问题的过程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时刻围绕新时代党的中心任务,擘画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真抓实干、勇担重任,不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以数字技术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目前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仍面临调查监测难、价值核算难、经营开发难、交易变现难等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加强探索研究,持续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2022年11月,中央网信办提出“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计划”。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要求“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双化协同”的提出,为我国破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现实困境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各试点地区的探索实践也证明,数字技术能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各环节赋能,打通制约“两山”转化的堵点难点。
    以数字技术完善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体系。当前,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用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有助于摸清生态产品构成、数量、质量等底数,为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供新方法。要依托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健全生态产品动态监测制度,跟踪掌握生态产品的数量分布、质量等级、功能特点、权益归属、保护与开发情况等信息。加快建设开放共享的生态产品信息云平台。建立健全相关认证认可机制,确保生态产品信息的可信度。加快实现不同地区和部门间各类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和统一发布。加快建设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传输网络与大数据中心,不断增强生态产品信息的全国流动性。
    以数字技术增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效能。生态产品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如何精准评估生态产品的受益主体、受益范围,准确核算生态产品的价值量,是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绕不开的问题。要鼓励各地根据自身特点研发自然资源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所涉及的海量资源信息和评估核算模块录入信息系统,依托遥感技术、空间高分数据和测绘信息,叠加各类功能图形信息,形成自然资源资产“一张图”信息化管理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建设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数字化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系统反映各类生态资源数量、质量、分布、价格、权属等信息,绘制市域“生态产品价值地图”,实现各核算地域GEP地块级精细化动态核算。
    以数字技术提升生态产品经营开发绩效。用好数字技术,不仅能够全面监测与精准核算生态产品的价值,也能够促进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的协同发展。要依托数字技术推进生态产品供需精准对接。推进以高质量、个性化需求为导向的预定种植、社区直销等产销对接模式。积极探索生态农业数字化发展模式。建设数字化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示范基地,推广农田智能检测、养殖环境检测、设施精准控制等数字化农业技术。积极拓展生态文旅数字化发展模式。加快推进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推进智慧旅游、智慧康养、智慧养老等新业态发展。挖掘生态产品的文化资源,打造数字内容产业链,培育数字文创产业。
    以数字技术推动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建设。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离不开交易平台的建设,而交易平台的数字化、智能化是大势所趋。要推广数字化“两山银行”模式,推动省域生态资源统一规划、统一收储、统一开发,着力解决生态资源和生态产品抵押变现难问题,逐步实现生态资源信息化管理平台与交易平台的嵌套管理。创新探索“大数据+绿色金融”模式。构建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的集成方阵,建立绿色评级公共数据库,鼓励金融机构建立企业绿色评级模型,为投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筛选符合投资要求的绿色企业或项目。依托数字技术打造碳汇数字化交易平台,用碳汇数据落实碳标签推广、碳技术成果转化和节能降耗政策,推动形成碳汇产业聚集效应。

四次出舱“摘星”标注逐梦太空新高度

    北京时间2023年4月15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了第四次出舱活动。在地面工作人员和舱内航天员邓清明的密切配合下,两名出舱航天员费俊龙、张陆圆满完成全部既定工作,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
    出舱活动是航天员在轨期间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四次出舱“摘星”,是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的高光时刻,标注了中国人逐梦太空的新高度。
    出舱“摘星”源于自主创新铸就航天科技进步。出舱活动是载人航天的一项关键技术,是载人航天工程在轨道上安装大型设备、进行科学实验、施放卫星、检查和维修航天器的重要手段。只有掌握了出舱技术,进行了出舱作业,才称得上真正的太空探索。2008年,我国首次实现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航天员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分别执行了两次出舱活动,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执行了三次出舱活动。2022年11月29日,接力棒交到了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手中。截至目前,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四次出舱活动,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出舱活动纪录。更加频繁地出舱“摘星”,源于自主创新铸就的航天科技进步,持续提升着中国人进出空间站的能力。
    出舱“摘星”是勇于迎接挑战的表现。太空环境复杂,真空、高低温、太阳辐射和微流星等恶劣环境因素让航天员时刻面临巨大风险。航天员出舱活动,面临的是300—450公里轨道高度的空间环境,这里既有以90分钟为周期的±120摄氏度冷热交变,还有空间碎片和空间辐射。值得注意的是,航天员乘组执行出舱任务时,身着的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它除了要在外太空环境中保护航天员的安全外,还要兼顾穿着的舒适性和航天员空间行走和空间作业的便利性。航天员们能够在浩瀚太空“感觉良好”,源自航天人的创新自信、航天技术的创新突破。
    出舱“摘星”凝聚团队力量。在四次出舱活动期间,神舟十五号乘组三名航天员在舱内舱外密切协同,先后圆满完成了舱外扩展泵组安装、跨舱线缆安装接通、舱外载荷暴露平台支撑杆安装等任务,为后续开展大规模舱外科学与技术实验奠定了基础。出舱活动成功开展离不开“天地一体”“乘组一心”。“天地一体”,就是乘组在天上执行任务,战友在地面轮流值班,为执行任务的战友提供技术和心理支持;“乘组一心”,则是乘组成员相互信任、保持默契,团结一心夺取任务胜利。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既源于舱内外的密切配合,也离不开天地间的周密协同。正因为有乘组的共同担当,有地面人员的支持保障,有工程全线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出舱任务才得以画上圆满句号。
    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太空短期停留到中长期驻留,从一次漫步太空到四次出舱“摘星”……星空浩瀚、征途漫漫,奋进的中国航天人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必能跨越星辰大海,书写更多精彩华章,我们探索太空的脚步也必定会迈得更好更远!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助力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

    ***总书记在广东调研时强调,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广东积极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抢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新机遇,打好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组合拳,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外贸强省,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作出更大贡献。
    以“大湾区+自贸区”双协同筑牢对外开放之基。广东自贸区作为全球要素集散和流通、各类制度规则运行的门户,通过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平台高质量协同发展,不断提高贸易自由化水平。首先,挖掘横琴离岸服务功能,服务珠江西岸贸易活动。其次,以前海为平台,实现大湾区乃至海内外资本市场开放发展。推动深圳证券交易所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债券平台,支持前海合作区内科创企业开展海外融资和境外并购业务,实现内地与香港交易所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机制建设。再次,依托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强化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办好大湾区科学论坛,依托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建设“湾区硅谷”,构建“港澳成果+南沙转化+湾区应用”的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增强南沙航运、贸易、金融等枢纽能级,携手港澳共建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加强与港澳专业服务机构合作,建设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
    以“制度型开放”打造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4月6日,首批20个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典型案例发布,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条件下规则对接的重大突破,也是我国对接国际规则的先行先试的制度创新,对我国推动制度型开放、对接国际具有重要的标杆意义。一是在法律、会计等重点服务领域,制定大湾区“认可经济营运商”认证标准,实行粤港澳服务业资格互认转换体系;发挥南沙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机制作用,在南沙打造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高地,进而探索建设制度型开放试验区。二是以金融市场管理体制创新为重点,推动大湾区资源要素高效配置。依托香港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与监管制度,深入实施南沙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加快南沙(粤港澳)数据服务试验区建设,最大限度便利服务贸易企业开展跨境服务业务。三是对接港澳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广东市场管理体制改革,巩固深化南沙商事登记确认制改革成果,对标港澳全面实行规则统一的服务业企业自主投资登记制度与简易退出制度,率先对来自港澳的投资实行“准入即准营”。
    强化广交会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作用。广交会是新形势下联通国内外贸易,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平台。作为广东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金字招牌,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抓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新机遇以及与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助力。一是发挥品牌效应,打造彰显产业特色的国际专业展会。广交会在全球范围内拓展市场,与世界各地的展览会和商协会进行合作,积极推进品牌国际化。同时,与其他国内外知名品牌展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品牌效应的互动传播。二是丰富业态,采取定期线下展会与长期或不定期线上展会相结合、综合性展会与专业性展会相结合等形式,强化“线上+线下”与“虚拟+现实”双融合。同时,发挥南沙国际枢纽大港优势,深化南沙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并通过制定常态化机制,围绕不同时期、不同主题,持续举办系列活动,打造“永不闭幕的广交会”。三是建立数字化贸易平台,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建立在线服务平台,提供在线预订、查询、咨询和支付等服务,同时将商品交易拓展至投资、合作、技术转移等多个领域,建立更加完善的服务体系和平台。

让数字消费激发经济新活力

    4月15日,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圆满落下帷幕。作为我国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举办的首场重大国际性展会,本届消博会的召开彰显了中国同世界“共享开放机遇,共创美好生活”的开放胸怀,传递出中国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本届消博会上,数字藏品、数字医疗、元宇宙街区等各类数字消费新模式和新业态成为关注焦点。
    数字消费是面向数字化产品及服务的消费活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1至2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达20544亿元,同比增长6.2%,中国已成为全球数字消费规模最大的国家。作为一种新的消费形态,数字消费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消费习惯,已经成为扩内需、稳增长和促转型的重要动力。
    一是加快数字消费供给升级,实现消费提质扩容。坚持生产与消费一体化理念至关重要。只有不断提升供给端的质量,才能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消费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具体来说,要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以数字创新引领数字创业,大力培育数字时代的创作者经济,做强做精各类数字产品和数字服务品类,为数字消费供给升级奠定坚实基础;要发挥平台企业数字化赋能作用,积极推动各类平台企业面向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开发各种数字应用,鼓励各类数字企业融通发展,积极面向数字用户提供各种创新解决方案;要积极拓宽数字消费推广渠道,实现数字消费业态进商圈、进社区等,面向老年群体、农村低收入群体等开发个性化、普惠化的数字服务内容,努力消除各类数字消费鸿沟。
    二是加快数字消费需求升级,实现美好生活向往。技术、政策、生态是引领创造数字消费需求的三个主要驱动力。强化消费技术驱动作用,需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向消费领域广泛渗透,加快实现家庭网络千兆化、社会云网普及化,并且以数字技术赋能工业生产环节,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消费需求。发挥消费政策驱动作用,可以鼓励各级政府将5G网络建设等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为数字消费普及奠定基础。另外,还可规模化拓展数字消费示范城市,沉淀一批市场前景好、示范效应强的数字消费示范项目。
    三是促进数字消费载体升级,创新消费场景模式。应以“平台+生态”为载体,打造数字消费新阵地。要充分发挥平台经济的价值,打造贴近百姓、丰富多元的数字消费服务平台,提供线上线下融合互动、交易方式灵活多样的消费环境。可以探索同一场景内跨业态消费合作,促进商品消费与服务消费相互转化和带动;打开消费新通路,加快多元电商直播产业模式升级;规模化发展普惠式、共享式直播经济、云端带货,构建社交电商、私域电商、直播电商等大众化数字消费新形态;加快布局消费元宇宙,构建虚实联动、沉浸体验、场景开放的消费新模式,促进形成多次元消费载体。
    四是促进数字消费治理升级,营造良好消费环境。一方面,应进一步深化数字消费领域“放管服”改革,放宽数字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市场准入门槛,做强做大数字消费创新体验活动,为消费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格局构建提供良好营商环境。另一方面,应该针对数字消费发展存在的各种问题,不断完善数字用户、消费技术、数据流动等相关数字消费监管体系。要不断完善数字消费云监管设施,推进监管技术数字化升级。尤其是要构建安全可靠的数据要素市场管控机制,强化网络和个人信息安全,提升关键数据保护能力,保障数字消费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在各领域加速数据资源系统的集成、融通、共享,发挥数据要素融合效应,增强风险监测前瞻性、纵向穿透性和横向联动性,提升数据要素市场的消费治理能力。

“五个一百”:网上网下凝心聚力,奋进道路再谱新篇

    春来好扬帆,奋进正当时。在这个充满希望与暖意的春天,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22中国正能量“五个一百”网络精品征集评选展播活动正在火热开展,通过精选出一批具有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网络正能量作品,和广大网民一起“团结奋进新征程 同心奋斗创伟业”。
    十年来,中国互联网发展成绩显著,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更是稳居世界第二。成绩之下,风险与挑战并存。在网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造谣、网暴、恶意炒作等网络乱象时有发生。对此,必须以正能量为抓手,筑牢网络精神家园。
    正能量是对网络舆论引导的总体要求,具体怎么做以及如何做得到、做得好,仍然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五个一百”活动,正是在正能量这个“大标题”之下做好“大文章”,通过对音视频、图片、专题专栏等多种网上创作题材的评选来传播正能量、点赞正能量,为构建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贡献力量。
    “五个一百”的评选作品中,有在疫情期间逆行而上的普通医护工作者,有在城市中奔跑传递温暖的快递员,有超级工程背后默默付出的“超级工人”,有在田野里忙碌的“稻田守望者”,其中文字、画面组成的每个故事,都是平凡的人做平凡的事。
    这些看似平凡“日记”一般的记录,展现出的是“五个一百”活动对每个劳动者的尊重,以及“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是推动前进与发展的动力”的取向与价值。正是这些平凡与责任交相辉映,最终汇聚成为国家与民族的不凡史诗。以这种“日记”记录人民、讴歌人民、团结人民,也必将汇聚起磅礴的人民力量。
    中国正能量“五个一百”网络精品征集评选展播活动已连续举办六届。每一届都在网络空间中弹奏出催人奋进的乐章。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基础的重要一年,相信通过“五个一百”活动的开展,我们能够进一步在网上网下凝心聚力,在新征程的奋进道路上再谱新篇。

让人民群众得实惠,让主题教育有实效

    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4月3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以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不断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奋进新征程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举措,是事关全局的一件大事,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
    在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根本任务是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包含着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也贯穿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价值追求、精神境界、作风操守的要求。党性是一个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至关重要。只有具备强大的党性,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大风大浪面前坚定不移,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关键时刻能够冲得上、靠得住。党员干部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造主观世界,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从而夯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
    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必须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这次主题教育开展得好不好,要从“实”字上看效果。坚持联系实际、立足岗位确定学习重点。这就要求在学习中同调研研究、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形成主题教育与调查研究和解决问题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党员干部走进基层,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看看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和困难,哪些问题和困难只是个别群众的暂时性诉求,哪些是共同性和普遍性诉求,哪些涉及到政府的政策和法律规定,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只有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精心提出对策,提高科学决策,方能让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也让主题教育有实效。
    主题教育号召全体党员“建新功”,就是要以真理之光照亮前行之路。逐浪前行,要看到阳光,也要预见风雨;前行路上,既有一马平川,也有激流险滩。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在精神上接受洗礼,在本领上拓展提升,在作风上实现转变。以创新理论指导发展实践,我们就有能力越过激流险滩。
伟大实践呼唤创新理论,伟大事业需要科学理论。扎实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和力量,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取得成效,为奋进新征程凝心聚力,踔厉奋发、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bi.com/24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