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文稿】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理论、历史和现实逻辑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并非历史的偶然。其历史必然性中包含着目标指向、历史承继与现实召唤等三方面的内在要求。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必然性,首先要考察其与马克思主义价值理念的一脉相传关系,以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同时,也要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论证党提出的“三个倡导”历史发展的脉络,以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具有我国独特风格和气派的价值理论;还要证明我国当前国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产生的现实土壤,以明确理论是为解决现实问题而形成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用以凝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通往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历史桥梁,是马克思主义主张的核心价值理念与当今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继承、发展的理论结果。A总书记形象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根据,又具有明晰的历史来源和现实基础,是理论、历史和现实推动下的必然选择。
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来源
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逻辑,首先必须探讨的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价值观的主张。依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经典论述可知,马克思、恩格斯一生对未来社会所秉持的基本信念在于通过社会变革最终使人类得到解放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P294)他们还进一步指出,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2](P649)。从以上论述可知,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将是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形态,在这一阶段,人类摆脱了物欲的束缚,消除了种种异化,并获得真正的解放。根据这些经典论述,可以把未来社会的人全面自由发展分为四个维度:第一,从无产阶级价值观立场出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强调的是通过革命实践把人从旧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第二,关于获得解放的途径,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通过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在相互支援的前提下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制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取代。第三,根据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可知,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将是历史的必然,为了促使这一历史必然早点到来,在共产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策略。第四,共产主义制度在未来的实现是人解放自身的必然结果,并且只有在这个社会形态才能称得上是对人的真正解放和自由的获得。以上四个方面,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关键理论的简单重复,而是客观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建构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过程中发现并论证真理的历程。事实上,早在1844年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马克思本人就开始认识到革命实践对人的解放的重要性,他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乃至政治制度进行考察、批判时就认识到了第一、第二点。随后,马克思、恩格斯在撰写《共产党宣言》时又批判分析了第三点,肯定了第四点,并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又反过来论证了第一点。这种理论的批判是同当时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相伴随的,而这种现实实践逐渐使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清晰起来,这就是解放和自由。
谈到解放和自由,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始终认为只有获得解放,人类才能达到自由发展。其中,对解放至少要从两个方面理解,一个是物质方面的解放,另一个是精神领域的解放。而且,解放一词必须从两个重要概念的视角来理解:即“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马克思主义提出的这两个概念具有丰富的不可相互代替的内涵和规定性。“无产阶级的解放”是“全人类的解放”的前提条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解放”概念的特殊性。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在所有的阶级类型中是受压迫、剥削最深的阶级,同时,他们由于与先进生产力紧密相连,又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代表者和创造者。这样的阶级特性决定了无产阶级与历史上其他任何阶级不同的是他们必须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剥削自身才能获得解放。这就是说,首先,无产阶级获得政权后取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领导权,使本阶级得到解放。然而,夺得国家的领导权并不意味着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完成。其次,无产阶级需要继续改造国家和社会,直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如果说“无产阶级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达到解放目的的条件设定,那么,“全人类的解放”则体现了解放的一般性,它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对“人”的科学分析。探讨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科学阐释,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从三个层面解释人的属性和本质特征的。第一,人首先存在于自然,是自然存在物。既然人是自然存在物,那么,人就要受到自然的约束和制约。人要生存就必须同自然交换能量,人不可能脱离自然而存在。第二,人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人不仅仅作为自然物而存在,更是为自身的存在而存在,是类存在物。作为类存在物的人,由于追求自身的不断发展和解放,形成了人类历史从低级到高级的进步。第三,人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从事社会生产活动中不断生产着人的社会本质。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的这三点来衡量,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还远远没有摆脱必然王国的束缚,仍然受生产力不发达的制约。因而,当马克思、恩格斯谈到“全人类的解放”的条件时,鲜明地指出,生产力没有得到极大发展之前,人类不可能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人类也根本不能获得全面解放。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强调的“全人类的解放”指的是人最终成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人。这样的“全人类的解放”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
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理论发展的未来一定是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体现,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性。
第一,历史唯物主义是其科学性的立论根据。马克思主义除了具备完整性、实践性之外,它与以往一切哲学思想根本不同的地方还在于这一学说的科学性与其体现的价值观紧密相连,是科学性与价值观相统一的学说。在批判黑格尔、超越费尔巴哈的时候,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充分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价值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将他们对未来社会的追求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原则地论证了“两个必然”的历史客观性。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具有完全不同于以往一切剥削制度包括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有的价值规范。
第二,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渗透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最终目的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马克思主义自始至终都是围绕如何使人们摆脱受压迫、受剥削最终实现解放的价值问题而创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发扬了这一价值目的,提出覆盖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规范。作为理论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确保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奋斗目的、实现内容和实现途径的价值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理念的充分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克服,其价值观念理应比资本主义以追逐剩余价值为生产的唯一目的的价值观进步,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超越不仅仅体现在生产力方面,同样要体现为人们的价值追求。既然这样,那么作为社会发展灵魂的核心价值观就必须能够充分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当然更应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崇尚自由、解放的价值理念。同时,还要关注到现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转型时期人们精神层面出现的思想困惑,致力于解决个人、社会、国家等层面的价值追求问题。
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提供了再造与继承的历史渊源
就人类历史的形成问题,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类的历史是从事实践的历史,这种生产、生活实践并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而必须在以往既定的历史传承下来的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对此,A总书记深刻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3]可见,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历史继承和发展问题。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明绵延数千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已然成为植根在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侨内心深处的民族文化基因,它潜移默化地影响、决定着中国人的行为模式和思想方式。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来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着人类迄今为止最文明、最进步的价值观,其属性是无产阶级价值追求的表现,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同时,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制度基础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就决定了它与其他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相比,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凝练,它不仅是国家凝聚力得以维系的重要纽带,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够牢固树立、并不断培育和践行的根本原因。抛弃根本、丢掉传统,就等于割裂了自身与历史的联系,这种否定历史发展的做法恰恰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所坚决批判的。正如2014年A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4](P9)所以,在我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国家、社会和个人精神塑造领域来说,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弘扬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历史积淀的价值精髓。所以,在考察、研究价值观的时候,需要认清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产物,与中国古代代表着剥削文化的价值观有着本质区别,即便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根本不同。还有,我们在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同时,也要看到民族文化的前后衔接,从“过去”到“现在”直至“未来”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表明,价值观的倡导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着关键作用,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则为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历史根基,不承认这一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事实上,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的三个精神层次,就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第一,从国家层面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整体上对中华民族文明成果创造性吸收的结果。在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社会形态里,不同社会制度中,尽管价值衡量准则的表述不同,但其中重要的思想要素无不体现着我国传统的对国家价值期望的观念。比如,自先秦时期就开始倡导的富国强兵的思想、养民富民的思想,直至我国近代鸦片战争后发起的洋务运动。尽管不同时代提出的国家富强思想有着封建社会的深深烙印,但追求国家强大则是明确的价值追求。人们对民主的追求,自然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但早在中国古代先贤孟子就提出了君轻民贵的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bi.com/25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