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序
二、江西篇:
1、庐陵会馆,2、宜黄会馆,3、乐平会馆,4、赣宁会馆,5、吉州会馆,6、南安会馆、袁州会馆,7、丰城会馆,8、新建会馆,9、婺源会馆,10、兴国会馆,11、德化会馆
三、安徽篇:
1、石埭会馆,2、旌德会馆,3、泾县会馆(补文、图)
四、广东篇:
1、粤东会馆,2、韶州会馆,3、平镇会馆,4、惠州会馆(补),5、广东会馆(补)
五、湖南篇:
1、湖广会馆,2、宝庆会馆,3、辰沅会馆
六、湖北篇:
1、黄安会馆,2、黄冈会馆、3、孝感会馆,4、麻城会馆(补)
七、山西篇:
1、临汾会馆,2、平遥会馆
八、浙江篇:
1、杭州会馆
九、江苏篇:
1、宜兴会馆,2、吴越钱氏宗祠
十、福建篇:
1、汀州会馆
一、序
北京作为明、清两朝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特别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正式建立科举制度及嘉靖以后,各省在京做官的人,为了解决进京应试举子的住宿问题等等,促使了会馆的建立。 下面(图1)是明清时会馆的分布图,(表1)是清朝不同时期对北京会馆总数的统计。附(表2)是各省驻京会馆数的分项统计(数据下载自网络)。
虽然今天很多会馆已不复存在了,全北京的会馆不会超过100座,且尚存的很多也破败不堪,即使这样,由于很多遗址还很不明确,个个走到不容易,下面就主耍将我住所附近,有意无意走到看到的一些会馆,拍了几张照片,写几个文字,供大家消遣消遣,偏误难免,请多见谅。
二、江西篇
1、庐陵会馆
会馆是一处供江西庐陵举子进京赶考寄寓的士人会馆,三进院落式,前院有月亮门、影壁,后院曾有一块石碑,始建于明代,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与贵州会馆合并一起)修缮后,门联“挹陽挽月 金朋承荫”字样难见。
2、宜黄会馆
东城区远望街17号
始建年代无考。原三进院落形制不全,唯余后院正房一楹,硬山顶,座北朝南,清式建筑痕迹依稀,屋宇破败,占地312平方米。2004年改建都市馨园住宅小区时,由兴隆置业公司出资,中兴文物建筑设计公司按原貌复建。
会馆为江西宜黄县在京的同乡会馆,以接待本地进京科举考试的举子。
3、乐平会馆
北京虎坊桥53号(现改为珠市口西大街257号)
建于万厉二十六年(同治《乐平县志》卷4),房24间,占地0.914亩。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由乐平县城人汪联捐银1500两购建,民国时期租给北京中华书局,解放后收归国有,成了北京新华印刷厂的托儿所。
会馆是平房,砖木结构,面积约二、三百平方米,有房一、二十间,现年久失修。原院中保留着一块石碑,上刻“乐平会馆”四个大字。碑高约1米多,宽约30多厘米。碑身竖立,四字直排,十分清晰,现不知在否。
过去七、八十年代住会馆都还是不用交房租的,如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乐平儒林汪家人汪王宣和汪王番兄弟,都在这住过一段时间并从这里出发出国留学的。
4、赣宁(老)会馆(江西赣南道旅京同乡会)
珠市口西大街49号
会馆建于天启崇祯年间,有房37.5间,占地1.697亩(含后门附产,后成民居破损,现可能因道路扩建被拆,只维建了一个门头,坐落在珠市口地铁站出口。
陈炽(1855-1900),字克昌,江西瑞金瑞林乡塘横背人。1882年乡试中第举人,清末官员(户部、刑部、军机处任职)。是维新运动的有力推动者和积极参与者,同时也是帝党与维新派的中间联络人。1895年6月,他为翁同龢与康有为起草变法大纲,并捐助资金。1900年6月9日)逝世于此。
1922年7月7日由陈任中、王有 兰、钟起衡等在此发起创办的江西赣南道旅京同乡会,以联络乡谊、谋桑梓公益为宗旨。
5、吉州会馆
大江胡同85号
会馆为四合院式,始建于明朝。
6、南安会馆、袁州会馆
草场7条胡同4-6号
这种一个院子同时是两个州府的会馆不多见,真不愧为一对好兄弟,两座会馆也都有100多年的历史。
南安会馆座东朝西,大门朝西南方向开。一进门可以看见影壁,墙上已抹上石灰。共有6个房间。
袁州会馆坐东朝西, 四合式院落, 硬山合瓦, 分前后两进院落, 前院有门道, 共有房间21间。
7、丰城会馆
东城区长巷头条53号
丰城是一个县建有3个会馆的,东馆、南馆、新馆并称丰城三会馆。在北京“寸土寸金、居大不易”的情况下,有的地方是一县一馆,有的地方是几个小县合建一馆,而丰城一县却有三馆一园,这在江西的州县里是不多见的,这也是丰城出官多、人心齐、实力雄厚的体现。明代时,丰城人赴京赶考的特别多且文风很盛,中进士的特别多,因此在京为官和外官任满到吏部候调的也特别多,会馆因此应运而生。
丰城会馆(东馆)现是5个隔开的小院共用一个大门(但据1948年北京市政府登记造册的各省会馆公产调查报告,长巷头条的丰城会馆,曾北起西打磨厂,南止得丰东巷,有大小房间53间,占地面积2.089亩)。有历史记载的是,明万历年间城内桂山坊人范谦当礼部尚书期间,给事罗栋、卸使蒋汝瑚重修过一次,那时的地点就在现在的前门长巷下头条,以后经两朝历代乡贤(如顺治年间进士黄叔宏、余配乾,知县杨于廷、熊明遂,康熙时道台丁蕙、吏部员外郎李云会,雍正时知府饶铨、知县杨其谟及在京的商人文华、熊濂、邹烈士,嘉庆时的举人吕新、万光泰等)持续400年的捐资修扩,直到解放后市政府收回国有。南馆(保安寺街1号),有房间20.5间,占地0.713亩,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由丰城籍人、进京谒选的严州(龙岩)知州金世麟捐建,后由丰城籍知县徐文弼、杨其谟、举人丁猷骏重修。道光初年又由户部主事吕溶、刑部主事万启心(独捐纹银五百两)、及举人毛辉凤等重修。
新馆(宣武门外米市胡同保安寺街东口11号)有房间25.5间,占地1.103亩,同治三年(1864)由县里的报销局和宾兴会出700两银子,由在京的傅大章出300两典银购买同乡蔡起凤(廷翰)的产业创建。另外义园(位于四棵树)占地数十亩。从中可以看出,丰城会馆的产业相对江西其他地方来说是十分庞大的。
8、新建会馆
东城区长巷头条35号
新建会馆创建于明神宗万历年间,最初叫旧馆,由时任相国(明隆庆二年(1568)进士,新建籍人张位(号洪阳)创设。
9、婺源会馆
原宣武区大耳胡同6号(老门牌26号)
它里院的南墙上有一块刻于清道光丁酉年(1837年)的记事碑《文明会原启》,记述了文明会成立的宗旨,其中筹资接济本籍学子进京赶考是非常明确的目的。
10、兴国会馆
东城区草场头条5号(广东会馆斜对面)
建国初期还在,现在基本无存。
11、德化会馆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3943180000051)
东城区大蓆胡同25号(东北门)
创建年代无从查证。会馆的主体建筑已经完全被拆光了,只留下了这扇门,根据资料介绍,这应该是在十二五期间完成修缮改造的一个会馆,可至今仍大在待修中。
三、安徽篇
1、石棣(石台)会馆
东城区前门外大席胡同20号
目前有关大蓆胡同石棣会馆的史料记载不多,在会馆内通往后院的墙角隐藏着一块石碑,上面记载有馆志。但因年代久远,加上后来保护不力,碑上的文字已经模糊不清,很难辨别出上面所记内容。鉴于大蓆胡同以北长巷头条的泾县会馆、长巷五条的芜湖会馆来分析,(当时同属江南省的石棣)会馆的创建很有可能是在清咸丰以后。目前石棣会馆的状况是残破不堪,对会馆进行保护改造工程也还没进展到这。
2、旌德会馆
崇文区大江胡同19 号
始于明代, 清代延续,《安徽会馆志》有记载。会馆坐东北朝西南, 原有石刻两块, 现均无存。
3、泾县会馆(老)
东城区长巷头条60号
明嘉靖隆庆年间,泾县人查铎任掌刑科左给事中期间,开始倡议并创建泾县会馆。数十几年后泾邑众人又在(东城区下三条胡同)建立了一处。主要为“公车谒选之所”,为同乡官绅、缙绅和科举之士居停聚会之处。
清初,会馆遭兵燹不存,只保存了现在这长巷胡同一区的地方。现存为清式建筑,坐西北而朝东南。据说原大门相当宽,上有门楼,悬挂着[泾县会馆]的黑色大匾。门为红色大木门,60年代时候房管所拆建,将大门的西部改建为房屋,东部改成现在所见到的窄门,并将匾额卸走。
而新馆(西城区米市胡同)是建于清朝乾隆年间。
四、广东篇
1、(新)粤东会馆(曾一度易名嘉会会馆)
西打磨厂街90号(原179号)
有百年历史。紧靠皇城,占地两亩,街旁的高台阶上,两大扇黑漆木门,两侧各有一扇旁门,是典型的三进三出大四合院落。大门内足有五六米长的宽敞过廊,过廊里西侧有一大间房子,有门无窗,是当年的门房。过廊外是宽阔的青砖铺就的甬道。其东边一侧,有一个自成一统的小跨院,小跨院里,一排三间倒座房,两间西房,两间南房,中间是有盖瓦的墙檐和牌坊式的门柱组成的院门,按照老四合院的规矩,它应该叫二道门,两边是骑着金钱瓦的院墙。迈过院门前后几级台阶,迎面是一座影壁,影壁东边是一片空地,西边是一座石碑,写有很多人捐资重修粤东会馆的名单和缘由。再往里走,是以坐北朝南正房为中心的三座套院,与大门和影壁对照,中心稍稍偏西一些。除第一座院(我们叫它前院)有了前面的二道门,不再设门之外,其余两座院即中院和后院,各有朝东的一扇木院门,一为方形门,一为月亮门。有二道门,有影壁,有集资建馆的石碑,西厢房已经没有了。虽然破败,但基本保留着当年的风范。
2、韶州会馆(新)(旧馆在大蒋家胡同)
草厂二条胡同2号
始建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现已成大杂院,院中所存古建筑系清建。
会馆原先有四方石刻,位于正房与厢房之间的院墙以及北厢房东山墙上(似有碑刻痕迹,但已被水泥覆盖,无法甄别)。《北京的会馆》书中收录有一部分“韶州新馆记”的碑刻内容。《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亦有清同治七年韶州新馆记的碑刻拓片。可以初步恢复碑刻内容。
3、平镇会馆
北京市崇文区冰窖斜街15号
占地814平方米,是明崇祯年间,平远籍进士韩元勋感于平远县、镇平县二县举子赴京赶考路途遥远,居京应试花费甚巨,使得这两个偏远山区小县人才难出,就联合二县在京乡人捐资筑建会馆,取名镇平会馆,后改称平镇会馆。是京都最古老会馆之一,曾是两县“考生公寓”,该馆序文有句,“发箧陈书,寒士亦思崛起;绝裾辅主,英贤尚隔慈帏”。民国十年(1921年),平远留京大学生有20多人,多住于平镇会馆。蕉岭籍近代箸名诗人丘逢甲、平远籍姚雨平上将等曾赴京居此,平远林震中将、刘时亮中将等曾住在这里。
4、惠州会馆
草厂胡同七条12号
临街为红砖堆砌的民国风格的门脸,在草厂一带的胡同中,独树一帜,十分醒目。
内有一碑,记载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坐东朝西,最初为4个套院,中间为前后两进,南北各有一院,共有房60余间,占地3亩,并在院中建有议事厅,为乡人雅集觞咏之地。
据说原有来历不明的两碑,一通是文昌帝君阴骘文,一通是关圣帝君觉世经,今无存。还传说这里是叶挺将军和邓演达先生的读书处。
《惠州近代历史图录》一书有记载,“惠州会馆”牌匾是清末惠州“铁笔御史”邓承修所题。
5、广东会馆
草厂头条20号(从北口算起)
广东会馆人称南馆,有两个大门,一个为正门,另一个为马号。正门外上悬一块[广东会馆]大匾,门里面则有[榜眼][探花]两块小匾,其中的探花小匾是咸丰九年顺德人李文田是探花时的御赐。马号为方便马匹进出所开,也能走人,大正门南侧,与正门只隔三间房子的距离。后来因房子紧张,把马号为改做了居民住房。
会馆座西朝东,院子的正房也基本是座西朝东,厢房大多为南北向。因年久失修,1989年被彻底拆除,院里做了二栋居民楼,昔日的会馆成了人们永远的记忆……
五、湖南篇
1、湖广会馆
西城区虎坊路3号
部分建筑原为明万历年间张居正故宅,后修建成全楚会馆。嘉庆年间,体仁阁大学士刘权之与顺天府尹李钧简在此创建湖广会馆。会馆原来规模较小,道光十年(1830年)集资重修,升其殿宇,建筑戏楼,添设穿廊。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又置亭榭等,总面积约四千七百多平方米。馆内有乡贤祠、文昌阁、宝善堂、楚畹堂等。园中种有竹木花草,并堆有假山、太湖石等。
2、宝庆会馆(湖南邵阳)
东城区草场五条27号
大门上刻着的楹联“惟善为宝;则笃其庆”,上下联嵌入“宝庆”二字。但也有人猜测应该“则笃其庆,戴赐之光”、“为善家兴,登第连运”,你认为是什么?猜猜看。
会馆建于清末,是由曾国藩家族牵头,宝庆府下辖五个县的200多名士大夫集资修建的同乡会馆,专供进京赶考的宝庆学子住宿应试。会馆有70多间房,1000多平米建筑面积,房屋建设精致考究,亭台楼榭错落有致,有专门的传达室、图书馆、议事厅、客房、祠堂等。该会馆周围还建有几十间出租房,用收来的租金维持会馆开销,以租养馆。
3、辰沅会馆
东城区草厂八条胡同27号
馆中原有三块石碑,据说是有关会馆历史的记载,现始建年代无考。但清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曾记载此院,可见它至迟在光绪年间之前已经建立。现存为座西朝东,两进院落清式建筑。大门一间,门两侧有倒座房各三间,前院正房七间,五架梁前后廊。前院还有南北厢房各一间。正房两侧有穿堂门通往后院。后院有正房五间,另有北配房二间,院内房舍均为硬山合瓦。原前院明间墙上有石刻四方,现抹砌墙内有重建京师辰沅会馆记(民国八年五月立),重修辰沅会馆记(清咸丰七年)等。清按察使吴大廷1852年在京期间曾住在湖南辰沅会馆。辰沅等地在京当官的、上学的大学生很多都住在这里,但不允许外地人进住。传说早年有29军的军官曾在这里住过。
六、湖北篇
1、黄安会馆
新革路胡同1号
建于明代,后经多次翻修,现存建筑风格为民国初期样式。座西朝东。会馆拆除前占地面积为65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32.6平方米。原有住户37家,搬迁36户后还剩1户。现在会馆在恢复原貌修缮中。房间数为31间,现修缮了21间。东边的院子在修路的时候拆除。门口原来有半米多高的石墩。门上原来有匾,文革时被毁。据说,董必武在这里住过,还为这里题过词。
2、黄冈会馆
东城区草场二条5-7号
据《居易录》记载:顺治年间,刘克猷当初进京会试时下榻于此,当天夜里有一似魁星的神人托梦称呼他为状元,他道谢之后果然在殿试里中一甲一名进士,状元及第,授国史馆修撰。在这里见证了一段文人交往佳话,他成了湖北在清朝产生的第一位壮元。
3、孝感会馆
东城区草场七条19号
始建于清代,详年无考。会馆座西朝东,是两进院落加一个北跨院。原先院里有一块石碑嵌在墙上,碑文字迹清晰,据老人们说,碑上是有人名的,现无考。现在院子格局是房管所翻盖的,重修时原来柱子和门道都保留着。
4、麻城会馆
东城区草场头条24号
创建于明代,院落座北朝南,分成东西两个部分,有正殿一重计5间。
七、山西篇
1、临汾会馆
前门东区西打磨厂胡同105号
住户腾后修缮恢复了原来老样子,作为北京会馆文化陈列馆对外开放。
会馆始建于明代,距今逾400年,由山西临汾五行商人共建,大门普通,走进院内,三进四合院落的气势扑面而来,山西民居特色十足。一进院子门口有民国二十六年“紫气东来”的木匾,二进院子的右侧墙壁上,可以看到两块嵌入墙内的石碑,一块为清乾隆三十二年临汾东馆碑,另一块为清光绪九年京师正阳门外打磨厂临汾乡祠公会碑。由于年代久远,石碑通身发黑,但是字迹清晰。
2、颜料会馆(平遥会馆)
前门外北芦草园4号
会馆是山西平遥同乡、颜料同行于明朝时建立的。有记载康熙十七年间重修、乾隆六年增建戏台罩棚及清嘉庆二十四年的重修。原来规模大、房舍多,有极强的地方特点和行业特点。共同轮流“值年”管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北京商务总会成立后不久,不分籍贯的颜料商人在此组建了北京颜料工(商)会。
现在,会馆是一个网红打卡地,白天可进入四合院内,沿厢房倒座房边布置有阳伞小桌椅,可供你休憩喝喝咖啡。晚上在门房(戏房)可看精彩的戏剧,老建筑注入新艺术,穿越历史尘埃,再现昔日芳华。
八、浙江篇
1、杭州会馆
珠市口西大街255号
九、江苏篇
1、宜兴会馆
西城区天桥街道校尉营胡同44号
原为清光绪年间两任顺天府尹周家楣故居,周家楣在救灾施赈、兴办教育等民生工程中政绩斐然。其去世后,顺天府民众感戴其德政,集资将其故居扩建为宜兴会馆新馆,并在馆内设立祠堂,以纪念周家楣在治理顺天府时的清明政绩。周家楣生前大力参与并促成修纂刊印《光绪顺天府志》,至今仍是研究北京史地必不可少的实用文献。
建筑物情况: 占地面积1091.56平米,建筑面积610.89平米。
2、吴越钱氏宗祠
东城区薛家湾胡同39号
是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建了外城之后,才逐渐形成的一条胡同。早在清朝中叶,在北京南城薛家湾胡同,就出现了一座不同寻常的家庙——“钱氏宗祠”。“钱氏宗祠”原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分三个院落。前院主要为钱氏祠堂,内供钱氏画像、牌位,康熙和雍正赐的“保障江山”、“保我子孙”的匾额,以及乾隆时的官窑瓷器等供品。中院为娘娘祠堂,供奉着钱氏夫人的牌位。后院为花园,但“文革”时被居委会占用。以上两院遗存的文物,由于年代久远和“文革”的破坏,几乎荡然无存,只留下道光十八年重修“钱氏宗祠”的石碑尚埋在地下。
十、福建篇
1、汀州会馆
东城区长巷二条46号、48号 (北馆)
明万历14至15年,清流籍裴应章尚书和永定籍沈参政观瀛2人,各捐俸金若干,并邀集旅京汀州籍人士4、50人,买得50余间房旧屋一座,经修缮改造,含房舍4栋,捐建成为汀州8县同乡试馆。其中“旅萃堂”,供乡人聚会、旅宿。(也有称建于明朝弘治年间的说法)。
明崇祯17年,会馆被占,清初,黎宣岩追回并购买左右房屋,重建正殿及东院房,规模渐扩,道光年间又改造了西院。
清宣统3年,北馆被人私自典当。民国十一年被赎回,改建庆云巷房屋,重修西院。
民国初年,汀州旅京同乡会成立,会址选在会馆,由此得以妥善维护。
北馆,占地近1400 平米,建筑面积860余平米,有大小6个院落,房屋共50多间,中院为主院。建筑考究,形制独特,是清代北京地区罕见的闽越风格建筑,它坐东北朝西南,分东、中、西3个部分。中院为主院,硬山顶清水脊合瓦屋面,坡度平缓,整体建筑考究,雕刻精湛,形象逼真,略施彩绘色调素雅,东西厢房各3间,合瓦过垄脊。东西跨院各有前后两进院落。50年代后改为民居。
南馆 (长巷头条62号,后门为长巷二条43号) 是兴建时间较晚的又一试馆,大约在清乾隆年间。多住京官的眷属。建筑坐东北朝西南,为一路正院,正殿匾额书《樾荫天南 宣统二年立》已散失,门额上原有“汀州会馆”字样,现已无存。两侧附带两跨的格局,均为前后两进院落,原后门及倒座房屋面已改造过。馆内楹联繁多,其中有一楹联语句暗藏“汀州会馆”四字,上联曰:“汀浦游春,会文修艺”;下联曰:“州里选秀,馆士翘材”。
近代清末,旅京客家人刘映奎、雷焕猷等曾在这里居住,积极参加辛亥革命运动。会馆是民主革命活动的集会场所。
附: 表2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bi.com/3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