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双减”政策实施的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

关于“双减政策实施的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
    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与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背道而驰,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20X年X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为核心内容,是保障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正确途径。“双减”政策是坚守立德树人教育初衷、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必要举措,继续全面推进“双减”政策势在必行。当前学术界对“双减”政策众说纷纭,学者潘莉、丁曦在《“双减”政策的价值取向、实践挑战与应对策略》一文中讨论了“双减”政策“减什么”“怎么减”等问题。同时,为更好推进“双减”工作,文中对相关教育部门、社会、学校、教师、家长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了“双减”政策更好落地,学者XX和XX聚焦学校课后服务和校外培训来分析“双减”政策,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在全国各地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面临各种困难及怎样让“双减”政策更好地落实等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本文从探讨“双减”政策存在价值取向的误解、实施环境的空缺、运行监督机制的缺乏、实施与反馈的缺位等现实问题入手,来探究影响“双减”政策实施的因素,提出“双减”政策需要明确价值取向、改善实施环境、加大监督力度、加强反馈与评估、调动“双减”政策参与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协调好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等对策,以期继续推进“双减”政策更好地落到实处。
    一、“双减”政策的实施现状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正式出台。关于当前教育状况,我国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曾分析,“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还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性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一方面是学生作业负担仍然较重,作业管理不够完善;另一方面是校外培训仍然过热,超前超标培训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双减”政策立足于教育实践,在实施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具有全局性、操作性、针对性和指向性的特点。“双减”政策出台的初衷就是为解决时下的教育问题,其出发点是为民生好,为国家好,但其现状却不容乐观。
    首先,教育管理部门。“双减”政策是基于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而实施的,“双减”政策本着“以人为本”的初心,最直接的目的在于让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使命。我国在不同时期都有出台过相应的“减负”政策,但与以往的减负相比,这次的“双减”政策更具全局性。国家为有效推进实施“双减”政策,采取了前所未有的举措,无论是学校内部还是校外培训机构都有涉及。20X年X月,我国教育部发布《“双减”和“五项管理”督导情况》文件,其中把“双减”督导列为20X年教育督导工作“一号工程”、建立“双减”专项督导半月通报制度、将“双减”工作纳入省级政府履职督导评价、设立“双减”问题专门举报平台、发布预警提示家长校外培训缴费风险、组织开展实地督查。同时,对中小学生手机、睡眠、读物、作业、体质管理也作出了规定。从“双减”工作实际实施情况来看,地方教育管理部门阳奉阴违的行为屡见不鲜,要做好“双减”工作需要不断总结经验,立足实践,切实做好每一步,从根本上杜绝“新瓶装旧酒”的现象。
    其次,学校与教师。自“双减”政策出台后,学校仍然有许多问题,即“唯升学率”、学生考试有增无减、教师根据成绩区别对待学生等。“双减”政策目标明确,具有高度的操作性,在作业总量时长、课后服务、规范校外培训、校内教学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教育部要求全国各地各校实行5+2课后延时服务,对学校教师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但这样一来,就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群体中消极怠工的行为便悄悄滋生。据报道,一位教师因发布关于课后延时服务的不当言论引发家长怒火,该教师也因此被开除。由此可见,“双减”政策在学校和教师方面相关配套措施和工作还有待完善。
    最后,社会与家庭。在家庭方面,首先“双减”政策有利于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家长为教育子女不仅要付出精力和时间,还需要大量的经费。“双减”政策出台后,对存在虚假宣传的教育机构采取打压措施,避免了家长盲目选择培训班。其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拥有更多活动的时间。学生辗转于学校作业和课外培训之间,活动时间少之又少,“双减”政策实施后增加了学生的课后活动时间。另外,缓和亲子关系。繁重的课业负担使亲子关系异化,孩子认为父母一味地要求自己写作业,导致亲子关系矛盾激化。社会方面,我国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我国的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公平仍有待实现,社会办学的培训机构便由此产生。培训机构的初衷是帮助学生补上在学校内教育“跟不上”的内容,但现在培训机构为追逐利益并逐渐资本化,这已经严重威胁到国家教育体系。
    二、“双减”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双减”政策价值取向的误解
    自实施“双减”政策以来,国家相关部门明令禁止校外培训机构在假期开设课程培训班(除了艺术类和体育类课程之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据报道,20X年X月,X省X市X名在职教师被严肃处理。这些在职教师在“双减”政策实施后仍然在假期给学生补课。此类新闻频频爆出,其原因与误解“双减”政策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部分家长认为孩子一定要参加辅导班才能取得优异成绩,把孩子的成绩与辅导班直接联系起来。同时,部分教师不遵守职业道德,在“双减”政策实施后仍然顶风作案给学生补课。“双减”政策减的是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不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家长对“双减”政策的价值缺乏科学的认识,一味地把学生成绩的高低与报辅导班的数量直接挂钩,认为学生参加的辅导班越多就能学到越多。家长往往忽视了过多的辅导带给学生的不一定是学科知识的积累和答题技巧的掌握,也可能是对学习的厌倦和力不从心。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切勿急功近利,与暂时提高的学习成绩相比,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更为重要。此外,部分教师职业道德失守。“双减”政策出台后,国家严厉打击违规补课行为,部分在职教师对“双减”政策置之不理,仍然在假期进行违规补课,无视政策法规的权威性。
    在“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误解价值取向的问题,主要是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反映出来。首先,家庭方面,家长只通过孩子一两次成绩来判断其在学校总体的学习情况。对于“双减”政策部分家长持反对意见,在他们看来孩子只有通过作业和补习才能提高学习成绩,这也解释了“双减”政策开始实施时出现“骂成一片”的现象。其次,学校方面,学校过于注重升学率,教授超前过量的课程和布置过量的作业。“双减”政策虽然已明确要求学校实施“减负”,但是仍然有学校对国家政策置若罔闻,奉行唯升学率。最后,社会方面,如社会企业用人不断提高学历门槛;评价“好孩子”用学习成绩作为评判标准等。
    (二)“双减”政策实施环境的空缺
落实“双减”工作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目前,大街小巷各类培训机构的广告随处可见,而且宣传形式夸张多样。校外培训机构数量不计其数、质量良莠不齐、资本运作、在职教师开补习班进行违规补课等问题突出。由此可见,社会大环境不利于“双减”工作的持续推进。这些现象主要是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和培训机构追逐利益所致。首先,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十分迫切,认为孩子不上课外辅导班就跟不上,并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而让孩子过早地学习下一个阶段知识,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由于家长心存顾虑,对推进“双减”政策造成了许多困难。在“内卷”社会大背景下,家长更注重孩子的教育,想方设法买学区房、辞职陪读只为孩子能一举高中,金榜题名。其次,校外培训机构为追逐利益最大化和扩大招生进行虚假宣传。让家长产生“别的孩子都报班,如果我孩子不报就可能跟不上”诸如此类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bi.com/40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