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篇)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汇报材料的内容

精神文明建设汇报材料的内容
(7篇)

篇【一】
  为全面调查了解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情况,加快文明城市建设步伐,推动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再上新水平,根据市委的安排,市文明办从10月下旬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文明城市建设战略课题调研。这次调研共涉及4个区县、日照经济开发区、山海天旅游度假区以及22个市直单位。调研组深入基层和社区,分别召开了文明单位负责人座谈会、社区负责人座谈会、县乡负责人座谈会,并通过实地调研、外出学习考察等多种形式,对我市文明城市建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情况

  建立地级市以来,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历了一个从认识到实践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们逐步形成了思想上的共识,清晰的工作思路,正确的方针原则,有效的工作措施。一是各级领导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在创建工作实践中,各级越来越深刻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是三个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福人民群众的重要举措,对经济建设起着重要的智力支持、舆论引导和道德支撑作用。文化也是生产力、环境质量影响和决定城市综合实力等现代观念逐渐形成。二是各级各部门把精神文明工作摆上了重要位置。市委市政府以及基层各级组织,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加快实现富民强市奋斗目标的大事来抓,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和领导干部岗位责任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并千方百计从人力、财力、物力上予以保证,使创建工作健康顺利发展。

  三是积极探索创建工作的规律。坚持以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为龙头,统领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反复进行宣传发动和教育引导,加强新闻舆论宣传,调动了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使各方力量得到有机整合,较好地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促进了创建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四是把握正确的创建原则。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重在建设,以人为本。按照源于标准,高于标准的要求,着眼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以让人民群众满意为目标,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创建工作思路和办法。五是形成了坚强有力、行之有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多年来,各级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通过坚持不懈的精神文明实践和探索,逐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我市自1998年提出做文明市民、为港城增辉、创文明城市这一主题,标志着全市文明城市建设开始起步。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今年我市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第二批省级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我市文明程度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主要表现在:

  (一)市民素质明显提高。多年来,我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坚持不懈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促进了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公共场所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乱贴乱画、乱闯红灯、候车不排队等不文明现象明显减少。涌现出了许多先进典型。从80年代的全国劳模、环卫工人庄茂林,到90年代的精神文明标兵、舍己救人的王连全,以侯大山、阎允荣为代表的全省见义勇为先进群体,在海上勇救江苏落水船员的岚山童海集团1007、1008船组,到近几年涌现出的以全省见义勇为模范孙靖杰为代表的一批道德模范,以王立军、刘汉栋为代表的新时代的农民工,忍受病痛坚守岗位的优秀组工干部、省优秀共产党员孙培杰、以莒县10名农民志愿者、被列入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榜的好排长杨军为代表的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和个人,无不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教材和先进楷模,激发了港城人民建设文明日照的热情和动力。

  二)文明创建日趋活跃。在城市,围绕优化细胞,我们在全市广泛开展了十佳文明市民、十佳文明家庭、职工职业道德双十佳、十佳优秀母亲等评选活动,通过个人和家庭文明建设辐射带动社会整体文明。在社区,不断深化四进社区活动,加快文明社区、绿色社区、平安社区、科普示范社区建设。目前,全市共创建成国家级绿色社区1个,省级绿色社区9个,省级文明社区9个,省级科普示范社区3个。在机关,广泛开展各级文明机关、文明单位、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评选活动。我市共创建成1个全国文明单位,67个省级文明单位,22个省级文明机关,266个市级文明单位,81个市级文明机关。在行业,深入开展文明行业、文明交通子行业、优质服务竞赛、文明示范学校、文明风景旅游区、文明出租车、文明导游员等各具特色的创建活动。优质服务窗口、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示范岗争创活动已经成为窗口行业的品牌创建活动。在企业,广泛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文明诚信企业、文明诚信个体工商户等评选活动,培养市民诚信观念和规则意识,营造以守信为荣、以失信为耻的舆论环境。目前我市有1条街、4家商店分别被评为山东省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示范街、示范店。

  (三)人文环境更加优化。一是文化氛围日益浓厚。近年来我市文化活动活跃,港城之夏广场文艺展演、全市舞台艺术大赛、情系热土·走进新农村大型文艺巡演等已经成为我市知名文化品牌。先后举办了第十届电影金凤凰奖颁奖系列活动、世界帆船锦标赛系列文化活动、聚焦水上运动之都摄影比赛、倾国倾城城市推介晚会等一系列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活动,大大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二是行业服务更加规范。目前,全市大多数行业和窗口广泛开展了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并且形成了富有个性、特色鲜明的文明品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市行政服务中心的面对面、心贴心、日照供电公司的诚信彩虹和日照移动公司的移网情深三个服务品牌被评为省级服务名牌。市公路局的日照公路与时代同步,与文明同行服务品牌已经上升为全省公路系统文明服务品牌。三是政务环境更加透明。通过实施阳光工程,实行政府信息公开、新闻发布会、重大社会公共事项决策听证等制度,政府工作透明度不断增强。通过实行放权提速,实施政府上网工程,实行窗口式办公、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提高了政府效能。

  (四)城乡共建初见成效。多年来,我市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联动,使农村文明建设与城市文明同步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升。通过坚持不懈对农民开展理想信念和文明素质教育,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文明信用户、五星级文明户等文明创建活动和道德评议活动等形式,引导农民告别不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目前,全市90%的农户参与了五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1个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18个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8个镇被评为省级文明镇。文化阵地不断健全。以文明一条街为重点的农村连片创建、城乡文明共建活动连续开展多年,目前,全市共建设文明一条街2981条,街头公园379个,文化大院2659个,农家书屋500家,村村建立起了公开栏、阅报栏和宣传栏,有线电视进村入户率分别达到83%和43%,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共结成431个城乡文明共建对子,今年以来投入帮扶资金约2100余万元。村容村貌不断改善。市文明委以清理三大堆、治理脏乱差,开展三化(绿化、美化、亮化)、五改(改水、改厕、改灶、改圈、改排水沟)为主要内容,在全市开展村镇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村容村貌发生了明显改观。全市柏油路通村率达98.5%,村镇自来水人口普及率达到79.92%,路灯安装率达65%,乡村级以上道路95%得到绿化。创建品牌不断完善。各区县在多年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注重总结经验,挖掘推广,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品牌,如东港区街心公园建设、岚山区文明健康新家园工程、莒县文明直通车、五莲县文明生态村镇建设等,提升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五)城市面貌有较大改观。建委、城管、工商、卫生、交通、公安等部门多年来坚持开展不同形式的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营造了整洁有序、文明和谐的城市环境。目前,全市城市化率达43.4%,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1.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20.4平方米,城区人均道路拥有面积21.7平方米,市区每万人拥有公交车13.9标台。近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资金9100多万元,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荣获2007年首届世界清洁能源奖,成为中国唯一获奖的城市。城管行政执法局用人性化的手段解决管理中的难题,人性化执法、鸡尾酒疗法的做法成为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市公安局坚持重心下移,一线布警,五张网防控体系的经验做法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肯定,全市刑事发案率、犯罪率、破案率和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等指标一直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是全省社会治安较好的市之一。

  二、当前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虽然我市城市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与我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相比,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差距:

  1、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发展不平衡。一是个别部门单位的领导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创建意识不强,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和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二是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往往出现上面热下面冷的现象。三是有的单位习惯于老套路、老办法,存在重部署、轻落实,重突击、轻持之以恒的情况,影响了活动效果。四是城乡差别明显。农村干部群众思想观念仍然比较陈旧,落后的生活方式没有彻底改变,文化设施匮乏,利用率低,封建迷信、宗族势力等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

  2、市民素质有待提高。我市是一个由数以万计的农民变市民的新兴城市,建市时间短,缺少历史积淀,大部分市民是从村民过渡到居民的,城市意识不高,文明素质和人文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常态化市民教育机制不健全,市民的公共意识比较差,乱倒垃圾、乱贴乱画、乱搭乱建等不文明现象得不到有效根治。抓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合力不足,特别是外来流动人口还没有完全纳入教育的范围。这些都说明市民文明素质教育还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大课题。

  3、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目前我市仍处于沿海欠发达地区,根据今年省文明办对我市文明城市测评情况的反馈,我市共有8项指标未达标,其中与经济有关的指标占5项,分别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低于本省同类城市平均水平;每十万人拥有专利授权数低于省内同类城市平均水平;研发(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e;1.0%;单位gdp能耗高于省年度控制目标;节能减排未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等,反映出我市经济基础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增强经济实力。

  4、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卫生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发展还不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需求,群众上学难、就医难、就业难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特别是由于长期忽视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历史欠账严重,我市市区范围内图书馆、文化馆、艺术馆、科技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大大影响了文明城市建设步伐。

  5、城管体系尚需完善。规范化综合执法体系未全面建立起来,城市管理、交通管理、食品卫生监管等分属不同的部门,个别部门的职能权限交叉,管辖界限划分不清晰,缺少有效的协调机制,造成了许多管理上空挡。与属地化管理相配套的经费投入机制不健全,一些城乡、区域、条块等结合部位仍然处在管理的盲区。

  6、社区基础工作相对薄弱。由于历史等种种原因,我市的社区建设起步较晚,进程较慢,管理不规范。一是许多社区的管理机构、人员、制度不健全,每个社区居委会一般只有3-5人的工作队伍,疲于应付。二是社区医疗、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跟不上,许多社区的文化活动场所存在少、旧、散现象,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三是社区管理服务机制尚未理顺,如,东港区的社区自2005年起开始起步,目前全区有54个社区,其中纯城市社区26个。除部分由居委会改牌外,其余是由面向社会招考的人员组成,空降到社区,与物业管理是两层皮,还存在协调配合方面的问题。

  7、公共服务功能不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市区内盲道缺少,垃圾箱、公用电话、邮箱、报栏、售报亭、座椅等公共设施数量较少,并且存在缺失、破旧现象。目前,我市还没有城市主题雕塑。城市软环境不完善,少数行政执法部门、经济管理部门、公用事业单位中存在不规范行使行政权、执法权和管理权,行政审批多,办事难,互相推诿、吃拿卡要等现象。

  8、对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一是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没有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还只是意识形态部门的责任,缺乏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手段,缺乏进入经济活动的新路子,服务功能发挥不够。二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相对单一,与人们的思想动向、精神需求结合不够紧密。三是一些不健康甚至颓废腐朽的思想文化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已经成为传播思想文化的新阵地和开展舆论斗争的新舞台,网民数量庞大且呈不断上升趋势,上网者素质参差不齐,管理防范的难度越来越大。

  三、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优势和潜力

  虽然我市建市时间短,起步较晚,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差距,但综合分析我市自然、历史、人文等发展因素,我市精神文明建设还具备很大优势和潜力。

  1、天然的生态环境优势。我市拥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旅游资源,城市环境质量多年保持全省第一,空气质量、近岸海域水质保持在国家一类标准,是全国唯一拥有3s全面优势的海滨旅游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系列称号彰显了我市的环境生态优势。在文明城市测评中,我市生态环境指标如市政建设、公共交通、环境质量、绿化及废弃物处理等都达到了标准要求,有些指标还超出了规定标准。

  2、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我市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被评为新丝绸之路明珠城市,是山东半岛城市群和鲁南经济带的重要一员,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建市以来,经过多年的投资建设,我市城市规划、道路、公交、供水、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交通便捷,素有两港通四海、一桥系亚欧之美誉。伴随着亿吨大港的崛起,临港工业快速兴起,已经形成了钢铁、粮油、制造、化工、木材、物流、旅游等产业,为城市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都致力于加快发展城市经济,尽快改变经济落后的局面,我市经济增长速度每年在全省都排在前列。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增强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29.58亿元,比上年增长16.8%,是2002年的2.2倍,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7.1%;人均gdp达到23180元(按2007年平均汇率折算为3067美元),突破3000美元,是2002年的2.6倍。

  4、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我市文化资源丰富,历史底蕴深厚,拥有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的最宝贵财富。以龙山文化、莒文化为代表的古文化,以农民画、黑陶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刘勰、丁肇中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蓝天、碧海、金沙滩闻名的生态文化,以中国水上运动之都城市品牌为主题的水运文化,以及茶文化、会展文化等,都是我市建设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的宝贵资源和内在支撑。

  5、新兴城市的巨大潜力。由于建市时间短,历史包袱少,可以在新的起点上,进行更加完善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避免老城市先建设、后治理的弊端;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也激发了市民的城市认同感和自豪感,广大市民的城市意识、开放创新意识日益强烈;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市国际交往日益增多,与国外5个城市缔结友城关系,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对外影响力越来越高,彰显了新兴滨海城市的巨大潜力。

  四、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路目标

  总体思路:坚持以党的精神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文明城市、建和谐日照为主题,以现代化战略为导向,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加快城市文明建设进程,致力于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保护好重要的历史文化古迹,建设好一批体现先进文化的文化设施,延续城市文脉,丰富城市文化;致力于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进一步加强学习型城市建设和诚信建设,塑造高素质的公务员形象、市民形象、窗口形象和社区形象,营造宜人的生产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致力于完善城市管理方式,突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营造文明有序的城市环境;致力于提升城市美誉度,锲而不舍地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力争3—5年内创建成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进而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把握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是推进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途径,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着眼于民生,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实现人民群众生活幸福和全面发展作为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规划发展原则。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应注重规划文明,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安排城市文明的各种物质要素,以构成城市文明的整体美,给人以美的感受,避免城市文明视觉污染。

  3、协调发展原则。必须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既要着力改变目前政府投资偏重于经济建设的格局,积极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领域倾斜,同时又要特别注意关心弱势群体,让城市各个阶层的人各个层次的需求都享受到文明的关心。

  4、软硬结合原则。要建设富于时代气息、独特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同时,要建设一批能够凸显现日照滨海文化特点的硬件设施,赋予建筑更多的文化效能,让建筑与人对话,使城市软环境和硬环境和谐一体,相得益彰。

  5、生态文明原则。把城市文明建设提升到生态文明的高度,立足生态建市,依托我市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发展循环经济,精心打造一个生态优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适宜居住、创业的城市环境。

  6、重点突破原则。文明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要集中力量突破城市重点、亮点、难点工程,以点带面,整体推进,进而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五、关于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市目前城市文明发展现状,今后应以增强日照经济实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加强城市文化建设、规范社区建设管理为重点,努力实现城市文明建设的新跨越。具体对策和建议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在更新思想观念上下功夫。

  当前,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就是要打破旧的思维模式,把推动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放在首位,着眼于创新发展,从更深层次上分析研究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新思路,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和超前性。首先要从破除官本位意识抓起,切实以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和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为契机,不走形式,不走过场,下大力气破除部门利益至上等落后保守思想,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把人们的思想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和精力引导到用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开阔的胸襟投入到干事创业中来。其次要始终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和经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主动适应时代需要,改变过去那种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配角陪衬,物质文明抓好了,精神文明自然而然就上去了的错误观点,树立三个文明一起抓的观念,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同树立形象、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发展结合起来,找准角度,选准载体,设计好切入点,把创建活动融入经济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去。第三,要站在更高的位置重新审视自己。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沉溺于昨天的成就与辉煌,不能仅满足于已有的先进成果。要有博大的胸怀和战略眼光,向先进城市和地区学习,汲取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鲜经验和好做法,坚持走精神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样,才能永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生机与活力。

  (二)加强教育引导,在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上下功夫。市民文明素质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集中反映。提升市民的综合素质,关键是政府要加强教育引导,形成市民注重自我提高、追求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建立能够激发市民自觉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有效机制。一是要紧密结合人们的思想动向、精神需求的变化和社会生活多样化的要求,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凝聚精神力量。通过报刊、电视、网络和举办培训班、讲座、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舆论氛围,用先进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另外,针对外来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政治经济模式对人们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和冲击,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搞好教育引导,用先进文化和理念占领思想文化阵地。二是要精心设计、搭建群众参与创建活动的载体和平台,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活动、道德实践活动和文明创建活动,深化文明素质工程,坚持从细小的、具体的事情抓起,营造人人养成文明习惯、处处实践文明行为的社会风尚。三是要挖掘选树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鼓励比学赶帮,在广大群众中兴起学习先进、争创先进的热潮,形成崇尚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四是要坚持日常性工作与集中性活动相结合,组织开展一些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社会关切度高、市民群众满意、受益的主题活动,使广大群众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在实践中提高文明素质,在共建中实现共享。

  (三)加强文化建设,在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上下功夫。城市文化建设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某种程度上,城市以文化论输赢。随着日照城市化脚步的逐渐加快,随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代的到来,如何建设高品位的城市文化已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一是要完善文化设施。针对我市文化设施建设的瓶颈制约,建议市、区两级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交市委或区委会研究,按照总体规划,突出重点,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的原则,在逐年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通过多元化投融资,积极吸引社会资金,采取多种措施,有计划、分步骤地建设一批多功能的文化、娱乐、旅游服务设施。建议加快市综合文化中心建设,力争用3—5年时间,将综合文化中心打造成集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美术馆、影剧院、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书刊批销、会展、古玩画廊、歌舞厅、茶艺馆等文化商业设施于一体的设计一流、功能齐全、设施先进、服务优良的市级群众文化活动基地。要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到2010年,基本实现每个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每个村有文化大院、每个社区有文化中心的目标。二是要发展文化产业。适应时代要求,抓住发展机遇,把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突破口,迅速发展壮大。要制定文化产业规划,对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及布局进行全面规划;要整合文化资源,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培植主导产业,培育产业集团,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要组织好精神产品的生产,努力创作一批思想内涵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佳作;要把群众喜爱的港城之夏广场文艺展演、全市舞台艺术大赛等品牌文化活动继续推向深入,借鉴云南印象、印象刘三姐等文化品牌经验,打造体现日照海洋文化特色的大海情歌舞剧等文化活动品牌。三是要塑造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独具特质的精神品格。要通过组织调查、群众讨论、专家论证、社会发动,把群众观点、想法和意见等集中起来,提炼日照城市精神,并大力宣传,使城市精神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融入每个市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中。四是要建设城市主题雕塑。城市雕塑是一个城市的面孔,它反映着一个城市独特的个性人文气质。要把城市雕塑纳入城市整体规划,并向全国公开招聘专业人才,广泛征求市民、专家意见;要围绕港口生态城市水上运动之都、山海旅游胜地等城市主题,突出城市活力,彰显城市魅力。可在万平口生态公园设立水娃戏豚大型雕塑;要树立精品意识,严格把关,宁缺毋滥,力争把每一件作品都打造成社会叫好、百姓叫座的精品,使其成为城市的亮点。

  (四)建立长效机制,在文明创建长效管理上下功夫。城市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构建高效有序的文明创建长效机制,用法规制度规范创建,用科学管理强化创建。一是健全齐抓共建、运转协调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文明委组织协调,党政部门各负其责,人大、政协视察指导,群团组织密切配合,新闻媒体引导推进,城乡联动,军警民共建,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的文明创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二是健全投入保障机制。把精神文明建设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对市重大项目和重大活动所需经费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意见给予保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建立多元化的精神文明建设筹资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对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资金和物质支持。三是健全激励机制。建立文明创建奖惩机制,把精神文明建设实绩纳入干部选拔任用和工作绩效考核,对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及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因工作原因未完成责任目标的单位,年终精神文明建设绩效考核评定为不合格。四是健全监督机制。高度重视并切实办理落实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议案提案和建议意见。开展市民议事厅、市民文明巡访、听证会、热线监督、新闻监督、网上信息等行之有效的做法,问政于民、听政于民、议政于民,畅通民意渠道,接受群众监督。五是健全属地化的文明创建机制。强化各区县、街道、社区在文明创建中的组织、协调工作,加快推进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创建的属地化管理。加强社区建设,夯实城市基层基础工作。六是健全以城带乡、城乡文明共建机制。整合城乡各个方面资源,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挥各级文明单位、文明机关的资源优势和示范带动作用,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建立城乡共建的长效机制,推动城乡文明协调发展。

  (五)理顺部门职能,在提高城市管理效能上下功夫。积极适应城市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的要求,从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制度规范等方面,科学划分部门与部门、部门与区域、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责任、事权与财权,形成分工明确、各方有责、条块结合、协调一致的目标管理体系。一是统筹兼顾,建管并重。要确立建管并重的观念,通过有效的管理巩固城市建设成果。要深入研究小城市发展的整体布局,结合城市规划建设目标,将市容管理纳入城市发展的规划体系之中,使城市管理融合到城市规划、建设全过程。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加快城市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的协调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健全法规,创新机制。要逐步建立系统、规范、具备较强可操作性的城市管理法制体系,理顺部门与部门、条条与块块之间的关系,明确界定管理责任,消除空白点,减少交叉点,消除管理责任上不落实的现象,形成管理的合力。要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强化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及时纠正城市管理执法中的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执法不严、以罚代管等行为,确保城管执法力度。三是堵疏结合,标本兼治。要通过加强城市管理,营造优美的生活环境和文明氛围,使广大市民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告别不文明习惯。要通过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章行为,使市民的行为习惯在约束中得以规范、巩固和强化。

  (六)强化服务功能,在优化城市软环境上下功夫。城市的服务功能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优化城市软环境已经成为吸引人才、资本,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一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关于收费、管理、服务、查处的文件、制度和政策,使软环境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道路。二是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在各行各业开展擦亮小窗口搞好大服务、精细管理,细微服务、文明优质服务竞赛等活动,继续开展文明机关、文明示范学校、文明示范窗口、文明导游员、文明交通子行业、文明出租车、文明诚信企业、百城万店无假货等文明创建活动等,打造更多的行业文明品牌,提升行业文明服务水平。三是要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行风建设。在党政机关开展作风建设,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在各行业、部门加强行风建设,每年进行统筹安排,与业务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考核。市纠风办等部门加强行风监督评议,查处危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违法违纪现象,切实维护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

  (七)坚持开拓创新,在凸显城市亮点上下功夫。根据城市的特点、市民的要求、文明的程度,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争取在突出城市特色方面取得新突破,打造鲜明的城市品牌。一是生态文明的适宜人居城市。保护我市蓝天、碧海、金沙滩的自然生态优势,大力宣传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一系列体现生态的城市名片,积极争创联合国最适宜人居环境奖。二是独具魅力的水上运动之都。抓住十一届全运会赛艇、帆船帆板等比赛项目和第二届中国水上运动会在日照举办的有利时机,注意搞好宣传,打好品牌,使水上运动之都成为日照闪亮的城市名片。三是古老又年轻的滨海文化名城。注意挖掘莒文化、龙山文化、尧王文化、太公文化、太阳文化、民俗文化、海洋文化、茶文化、水运文化等宝贵的文化资源,展示日照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开放创新的现代文化,突出文化特色品牌。

  (八)坚持以人为本,在着力改善民生上下功夫。实践证明,文明城市建设是推进民生工程的有效载体和途径,是一项具体实在的民心工程。要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把文明城市建设工作落脚到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上来。要始终坚持为群众服务、让群众得益、使群众满意的创建宗旨,切实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目标,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置,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从群众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做起,从群众参与热情高的事情抓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改起,努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切实优化市民的居住环境、交通环境、就业环境和生活环境,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文明城市建设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和新成效,得到真正的实惠,生活品质得到全面提升。

  关于加强新时期组工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从战略全局出发,制定描绘了我国文化发展的宏伟蓝图,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召。组工文化是广大组工干部在长期的工作、生活及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形势,如何深入推进新时期组工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为此我们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形成了一些思考。

  一、加强新时期组工文化建设的认识

  加强新时期组工文化建设,积淀组工文化底蕴,打造组工文化特有形象品牌,丰富组工干部自身文化内涵,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全面推进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1、加强新时期组工文化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当今世界竞争是经济、科技、人才的竞争,也是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执政文化的竞争。先进才有未来,一个政党的影响力取决于其所代表的文化的先进;凝聚才有力量,一个组织的生命力取决于其所体现的文化的凝聚力。组工文化是党的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组工文化是党内文化的具体和延伸,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必然要求加强新时期组工文化建设。

  2、加强新时期组工文化建设是提高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举措。科学发展观对当前组织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通过加强新时期组工文化建设,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融入组工干部内心,不断提升能力素质,拓展工作思路,才能使组织工作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在服务科学发展中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加强新时期组工文化建设,可以认真总结组织工作的历史经验和创新实践,进一步优化配置各类资源,形成科学的组织工作理论体系、价值目标、方法措施和体制机制,从而全面提升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

  二、加强新时期组工文化建设的构想

  近几年,我县在组工文化建设中获取了一些宝贵的经验积累和实践启示,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共性问题长期难以破解,比如对组工文化建设的方向和抓手还不够明确;所建立的机制方面还不够完善;各种主题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成效不明显等问题。我们通过对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深入学习,将结合本县实际,总结经验,大胆探索,全力构建具有靖宇地域特色的新时期组工文化体系。

  1、立足红色资源,使新时期组工文化有神。以弘扬杨靖宇精神为核心,使新时期组工文化在发展中有神。靖宇县是以伟大的民族英雄、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人民军队的杰出将领杨靖宇将军而命名,杨靖宇将军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充分实现了自我价值,同时也无憾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杨靖宇的坚守信念、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舍身献身、艰苦奋斗和民族团结等精神,不仅是全县干部、更是组工干部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通过开展一系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引导组工干部大力弘扬杨靖宇精神,开展以老组工谈体会讲传统、在职组工干部谈认识强素质、党员群众谈建议促发展为主题的核心价值观大讨论活动,使组工干部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将公道正派内化于心,自觉做到为人处世讲谦和,部门内部讲融合,服务基层讲亲和,提升组工干部的精气神,推动组织工作上台阶。

  2、突出能力提升,使新时期组工文化有为。 以提高组工干部的能力素质为切入点,使新时期组工文化在结合中有为。提高组工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正确的工作思路和措施,转化为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落实到工作中、体现到行动上。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使组工干部对现代科技、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等知识进行广泛涉猎,对微机操作、互联网应用等基本技能做到熟练掌握,成为全频道的复合型人才。对《干部任用条例》、《公务员法》和中央关于干部工作文件的重点章节,特别是有关标准、程序、环节、原则等内容烂熟于心,运用自如,不断增强全方面识别人才的能力。强化实践锻炼,每年选派2-3名组工干部到偏远乡镇、基层和生产一线挂职锻炼,到先进地区学习考察,丰富阅历、增长才干,增强推进组织工作科学化的本领。

  三、加强新时期组工文化建设的建议

  新时期组工文化建设,是一种探索中的实践,是一种进取中的发展,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因此我们建设新时期的组工文化时要着眼长远、创新方式、彰显特色、凝炼精髓、树立典范,紧密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构建价值、能力、制度、行为和环境相融共促的新时期组工文化。

  1、制定规划谋长远。组工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是随着组织工作不断发展而逐步成熟,它根植于组织工作之中,但贵在不懈规划建设。部机关要把加强新时期组工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形成协调一致的工作局面;要探索建立组工文化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实行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和激励办法,推动组工文化建设顺畅运行和持续发展;要本着建设模范部门,打造过硬队伍的宗旨制定组工文化建设规划,明确组工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年度计划、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实现总体目标与局部目标的有机统一;要坚持稳步推进,潜移默化,长期培育,把组工文化贯穿于组织工作的全过程,落实到组工队伍建设各环节,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同时注重新时期组工文化建设的实效,防止形式主义,确保新时期组工文化建设各项工作目标顺利实现。

  2、创新方式求发展。创新方式方法是加强新时期组工文化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手段。方式方法的创新,最根本的是思想观念的创新,唯有思维的火花才能点亮创造的火炬,要进一步打破组织工作的陈旧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树立创新、开放的理念,打破组织工作的封闭性,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履行好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职能,把抓组工文化建设的主体拓展到文化宣传等其他工作部门,形成全面推进的强大合力;要创新性发掘有效载体,通过有形的载体活动把新时期组工文化具体化,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练兵、提创新建议等活动,同时进一步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开展融趣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综合活动,实现组工干部乐与为的结合;要创新性地抓好活动中心建设,进一步夯实组工干部学习、健身等活动基础,促进新时期组工文化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汇报材料的内容【二】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农村六大重点工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__的重要抓手。为推动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更高层次上创新发展,市政协于3月中旬至4月中旬,对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取得新成效。近年来,随着我市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六大重点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文明程度日益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文明意识有新的提升。我市现已涌现出全国文明镇村2个,全国、省级和济宁市级创建文明镇村先进单位分别为1个、18个和32个。

  (二)农村文明新风倡树活动不断推进。抓住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有利契机,深入开展了文明新风进万家、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孝顺好儿女、月度新事、精神文明十佳好事和道德模范评选等系列创佳活动,起到了示范带动、引领新风的良好作用。

  (三)农村精神文明创建载体日益完善。实施了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基层图书配送、文明戏曲下乡和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等重点文化推广项目。全市10个镇(街)全部建起了综合文化站;全市建成农家书屋300余个,藏书120多万册;镇村均建设了文体活动场所。

  (四)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村庄脏乱差的现象从根本上得到改观;着力整治镇驻地和干道沿线环境,强化日常管理,全面绿化亮化;实施了绿亮清工程,积极推行乡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农村造林绿化和环境美化,建设生态乡村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二、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农民群众缺乏科学文明向上的主流意识,乡风文明建设亟待加强。一是价值取向偏失。有的农民尤其是一些年轻人政治上缺少信仰,理想信念淡薄,集体观念不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的村民消费攀比的现象比较严重,红白喜事送礼风盛行。此外,农村中信教奉经的人数逐步增加,宗亲家族势力有所蔓延。二是陈规陋习抬头。重男轻女、测字卜卦、赌博酗酒等现象在农村较为普遍,调查表明,分别有30.5%、32.3%的村民认为社会风气较突出的问题是封建迷信和赌博活动。农村中不讲诚信、不孝敬老人、邻里不和睦等现象也不同程度的存在,村民个人的一些不文明、不健康陋习较为普遍。

  (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没能得到充分满足,农村公共文化资源没有发挥应有效应。目前适应村民需求的文化产品和经常性文体活动还不够丰富。据调查,当前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大多以黑板报、宣传窗和阅报栏等传统设施为主,文化活动室开放率不足30%,且图书和音像资料匮乏;部分村的文体广场设施少而陈旧,使用率低。对于开展的文化活动,55%以上的村民认为可参加的活动少、内容不感兴趣和场地设施不足。但另一方面,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愿望又十分迫切。在被调查对象中,需要参加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农民占到一半以上,希望接受道德法律科技知识教育的达到26%。由于缺乏硬件支撑和活动引导,农民群众的主体性、主动性发挥不够。

  (三)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精神文明创建新课题急需尽快破题,扎实推进。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目前启动实施的15个项目,涉及66个村10787户农户,面临着村庄变社区、村民变居民的新变化,乡村文明也随之向社区文明的范畴转型。尽管生活环境和活动场所明显改善,但与之相适应的新型邻里关系、家庭观念、文明卫生行为养成和文体活动开展等,都需要加以教育和示范。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尽管通过大力度、全覆盖推进,村庄环境面貌有了根本性改观,但防止反弹、长期保持的根本途径还是要培养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自觉行为,这就需要从宣传教育、示范带动、政策激励等各个方面加以约束和培树,用村风民风促进村容村貌的根本性转变。

  (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不均衡影响__形象,需要整体推进。由于村与村之间经济实力、思想观念和工作力度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推进。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村级集体经济越是薄弱,硬条件和软环境越不具备,争创文明村、营造文明新风的氛围越不浓厚。另一方面,由于村级班子和村干部在文明创建重视程度、组织力度、工作方法等方面的偏差,也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状况。

  分析以上问题的成因,主要在于基层组织普遍存在着经济发展和文明创建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在落实政策、推进工作中有棚架和脱节的问题,精神文明建设手段单一、方法陈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管理体制过于行政化,农民群众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参与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推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建议

  (一)要把提升农民素质作为推进乡风文明的根本任务,营造讲道德、树文明、重学习的新风尚。一要用好巡回宣讲教育这个阵地,加强形势政策教育。以组建宣讲团巡回到村授课、录制音频资料广播宣讲、编印宣讲提纲向村户发放等形式,结合当前农村实际,着重开展好两大主题教育:以学政策、知政策、用政策为主题的农村形势政策教育;以看变化、比差距、谋发展为主题的经济社会发展前景教育。通过宣讲,切实把中央对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讲清楚,把市委、市政府对农村农民的利益讲明白,用政策调动人心,用形势鼓舞人心,用利益激励人心。二要用好农村学校这个阵地,加强对农村青少年的道德文明教育。农村青少年学生既是讲道德、树新风的生力军,更是向家家户户宣讲倡导的有效渠道。要利用德育教育课程,编印通俗易懂的教材,针对当前农民价值取向错位、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是非观念模糊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题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道德观教育、以告别陋习,树立新风为主题的移风易俗和行为养成教育。要引导他们讲给家长听,要求家长做,从而促进广大村民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三是用好农民夜校这个阵地,抓好农民培训教育。进一步完善市镇村三级农村教育网络,把握农民需求,全面系统地开展各类科学常识、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着力引导农民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新理念,真正把学习当作农村发展的基本需要和农民的自觉追求。

  (二)要发挥好农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创建中的主体作用,不断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向上的村风民气。一是在丰富文化活动、提高活动场所利用效能上,要发挥好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的作用。由于这类人员有较高的社会威望、政治觉悟和文化素质,且有较强的走出家门、融入集体的内在需求,因而让他们参与到文体活动场所的日常管理中来,不仅效果好,而且成本低。同时,有了日常维护和专人管理,村级各类文体活动资源就能够很好的加以利用,就会吸引更多的村民自觉主动地摒弃日常陋习,参与健康文明的社会生活。二是在提高文明新风普及率上,要发挥好农村妇女的作用。农户是农村社会的细胞,在目前新的农村社会形势下,农村妇女群体留守在家,承担着农业劳动和养老育幼的家庭主要任务。要了解、把握她们的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通过开展文明家庭(院落)评选、文明知识宣讲、文化产品进家等活动,进一步树立农村妇女的乡风民俗新理念、敬老养老新观念,培养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礼仪规范,带动家庭人员互学、互比、互看,从而更全面地推动乡风文明。三是在提高农村文体活动参与率上,要发挥好文化活动宣传队的作用。要坚持文化资源下移,打破体制束缚,尝试机制创新,变政府输血为自身造血,如市豫剧团经费与下乡服务挂钩,鼓励组建演出小分队开展村村展演活动。要坚持文化服务下移,把三下乡等服务活动由点到面、由节日到日常、由集市到村庄,更加全面深入地开展起来。同时,要注重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挖掘一批具有传统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培养一批有乡土特色的农民文体宣传队伍和文化能人,农民演给农民看,用更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愉悦农民的精神,丰富农民的生活。

  (三)要积极创新工作方法和形式,巩固扩大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文明创建成果。一是利用典型引路的形式,营造新型农村社区文明新风尚。建立与新环境相适应的新习俗、新风尚,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环节。由村庄转变为社区的村级组织,一方面要走出去学习先进、开阔视野。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代表等,到金村、吴村等农村先进社区学习管理经验,体验新农村建设的新变化、新风气、新时尚;另一方面,做好城乡社区结对工作,积极联系并邀请城市社区居委会典型代表,到农村社区帮助制定村规民约和文明条例,宣讲社区文明规范和文明习俗,让农村社区居民更为直观地认知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利用志愿服务的形式,大力宣传文明新风。将本村大学生村官、文明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回乡大学生、学校教师等人员吸纳到乡风文明志愿者队伍中来,在各村广泛开展文化、科技、政策、环保、文明习俗等宣传活动,拓展文明养成教育的覆盖面。三是利用比先进、评落后的形式,促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化。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村创建、培养村民环保意识和健康生活理念的同时,完善考评标准和内容,建立村与村、组与组、户与户之间的环境整治互评互查机制,推进奖化罚劣动态化、经常化,可考虑设立农户卫生流动光荣牌、流动红旗等制度。

  (四)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整体推进。一是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量化考核机制。建议将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在每半年一次的科学发展观摩中予以体现。要在对镇村年度工作综合评价中增加精神文明建设量化比重,特别是将村风民风改善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并加大所占权重。二是完善农村文明风尚评议机制。鼓励农村开展以改陋习、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文明风尚评议活动。建议在各村公开征选村风评议员,组成评议小组、村风纠查队,建立村风评议会。通过组织开展不同层次的道德风尚评议活动,对村内的人和事进行一月一评和一事一评,查找存在的不良习俗,评议身边的不文明事例。同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bi.com/45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