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开数表(开数表图)

书的含意很多,这里所说的书指字画。意义很明显即以字为画。不过这是有界限的,并非什么字都可作画须手书墨迹才行,非墨迹的字另有名目,不在本章讨论范周之内。这里的画,指文人的绘画,大家都知道,不须多解释。书与画的格式,大体相同,其分类均有手卷册页、横披、中堂、屏条等,只是字有帖及对联之分而在绘画方面则没有。现分别说明如下:

手卷

就是长的书画横幅,它不能悬挂,只可舒卷。手卷原为宋代以前的书籍形式,从秦到五代末期,所有手墨迹的收藏方法,均用卷轴。宋代以后,因为舒卷翻不便,于是大多舍奔不用,所以宋代以后手卷数量很少。

册贝

将书或画分页装裱成册,称为册页。册页来源于唐代的叶子。因卷轴的翻阅很费时,舒卷困难,就改用页了。但页子翻阅时间久了容易折断,引起混乱,于是便装潢成册,这就是今天所见到的册页。册页与手卷除了长短不同外,其他方面大致相同。书画无论长短都可裱成手卷,如有题跋,则可以伸缩。册页须要有

开数(一页俗称一开),不少于八开或十二开,十六开,最多二十四开,再多就要分成两册。因此名人墨迹装成册页的很少,因为很难正好将合册页的开数要求。

中堂

书画的尺寸适合悬于堂中的,称为中堂,这种样式今天也很常见。不过明代以前所有考古类的书籍中都没有这个名词,它起于何时无法考证。从汉代文人绘画兴起时,就以中堂格式居多,一直到今天,绘画作品仍以中堂最多。至于以字作为中堂,似乎起源于宋代。如宋代缂丝的《司马光家训》,其尺寸为高三尺五可寸,宽一尺九寸三分。米带写的柏叶诗一轴,高三尺二寸四分,宽一尺五寸五分。朱熹写的七言诗一轴,高三尺四寸,宽二尺七寸。这些诗文虽为缂丝,但其书法的原作定与这个尺寸相同。试着检验其长、宽的尺度,正好与如今的中堂相同。而且从它的应用上来看非书非帖,正好可作画用,从用法上讲也与如今的中堂相同。可见,宋代已有中堂这种彩式,不过宋代以前人们都把前人的韩法墨透看得很贵重,珍藏保护很用心,不让字画悬样受风尘的侵蚀。所以古人将书画悬挂在室内的很少。中堂这种样式虽有,但不流行。

元代时文人不受国家的重视,书法上没有特别的进步。到明代中叶,书画名家辈出以书法作为中堂的风气流行起来,今天能见到的中堂字画都是明代中叶以后创作的。到了明末,著名的画家更多,而且把创作字画看作高雅的举动,所以中堂书画流行非常广泛。清代继承明代遗风,尤其是康、乾两帝特别喜欢书法,他们生活的地方都收藏有书法墨迹。这样形成一种社会风尚,文人学士都将工书

善画作为构成名望、人格的重要因素。以致文人无人不书、无书不画的地步。以书为画在这时期达到顶峰,字画之多空前绝后。

屏条

屏条即条幅。它在数量上有要求,最少四条,多则六条、八条、十二条,最多为十六条。这种样式形成时间更晚,据说开始于清初,乾隆以后最为盛行,屏条是由寿屏脱胎而来的。除上述几种格式以外还有如扇面,屏心、格心、镜心等也有很多名人的墨迹。关于扇面,将在另一章节中论述其他如屏心、格心,镜心等均是在明中叶以后随原物的产生面开始出现。以上格式,通用于书与画两种艺术体裁,帖与对联这种祥式只有书法才有。

秦代以后在帛上写的书法称作帖。南唐李后主将名人墨迹刻石印刷也称帖。古人将书法墨迹写在斗方上、也叫帖。这里所说的帖,即专指第三类。它是古人墨迹留传到现在年代最早的。古人用字的通常用品是斗方,其用途之广,就像现在的信纸。宋代以前,社会上还没有以字作画的风气。帖,都是古人交际用的书札。在当时是不会考虑到要计它流传的,到了后来人们认为这些书礼是珍贵之物就加以收藏。

现在存世年代最早的墨迹是晋代陆机(士衡)的《平复帖》真迹。据传此贴于清乾隆年间收入宫内,后颁赐给成哲亲王,亲王非常珍视它,并将其居室取名为“诒晋”,以表明他得到古帖的欢愉。后来这个帖子传到了薄心畲手中。十年前溥氏以二万金卖给张伯驹,再以后就不知道它的下落了。关于此贴说法很多:有的说它的文宇全是篆籀;还有人说全贴字体龙蛇蜿蜒,难以以辨认,像篆籀字但不是篆摘字:真相如何、很难确定。其次是王右军父子的帖子。王氏父子的贴子流传下来的数量最多,但不能确定是否是真迹。从晋代到元代,历代著名书家都有书帖存世,因为这段时期,还没有中堂、对联等艺术样式,著名书家的手迹只有存在于书贴上,其他手迹如碑志等数量很少。要想保存古人的墨迹,就只有保存书帖,这是古代名帖数景很多的原因。到明代,保存文字有了新的方式,就不再用书贴这种样式了。

对联

俗称对子,文字成对偶形式。联上只是写字,没有图画,因为绘画无所谓对偶。对子起于何时已无可考证,先辈也不能给出一个确切的说法。不过推理起来,应该是楹联的变种。因为楹联用的都是吉祥语词,悬在堂中,也很适合,对联必是由楹联推广产生的。据《蜀祷机》记载:蜀国还未归降宋朝前一年的除夕日蜀主令学士辛寅逊题写一个桃符板,蜀主认为他的词对仗不丁整,便自己拿笔写道:“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就是楹联最初的产生。宋代苏东坡及朱熹的文集中也有楹联保存元明以后楹联作者日益增多到了清代,普及到了每家居室都张贴楹联的程度。

尺寸开数表(开数表图)

这是楹联发展的过程,推测对联的发展与楹联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宋代到今天也只有千年的历史很多典章文物均能保留至今。如果宋代便有对联了为什么没有保存下来?至少书籍中也应有记载。从留下来的实物推断,对联应该始于明代中叶,清代达到高峰。对联中明人真迹留下来的不多,多数都是清代之物。乾隆以后对联更加发达,几乎到了读书人人人都会写对联,对联的兴盛已到空前的地步。现在对联几乎成了每家的大门装饰不可缺少之物。

尺寸开数表(开数表图)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bi.com/5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