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山东省荣成市第二实验小学 孙秋月
刚刚拿到这本书就被题目吸引——教育的情调。不仅哑然失笑,作者一定是个有情调的人,否则怎么会起这样的书名呢?同时心里也在想:教育有情调吗?教育需要情调吗?教育的情调是什么样子的呢?是像情侣之间耳鬓厮磨、你侬我侬?抑或是像家庭生活的那样:二人时不时地来杯红酒,喝到两鬓泛红?更或者是撑起一把油纸伞,在雨中漫步,回味生活的甜蜜……但,这都是爱的情调,教育的情调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带着几番期许、几番期待,我在书中寻找答案。
一、教育的情调是处理教育问题时的机敏
孩子的成长需要我们呵护,孩子的问题需要我们教育,孩子的世界充满各种可能性,他们的成长永远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我们作为教师或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当各种意外来临时,用自己的教育机智灵活处理,这需要我们有较强的教育敏感性,能够关注孩子的需求,了解孩子的特性。
小侄子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开始学钢琴。他幼儿园毕业那天,我去他家。刚参加完毕业典礼的他看到我的到来,兴奋不已,一整天围着我姑姑长、姑姑短地叫着。
晚上,到了练琴的时间,嫂子怎么劝说他也不想练习。当着我的面,嫂子也不好发火。更主要的是对孩子练习弹琴这种枯燥的事,每个家长都不敢发火,生怕一旦发火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就失去了弹琴的兴趣。看着嫂子无奈的样子,我搂过小侄子:“你什么时候开始弹琴的?”小家伙马上迫不及待地与我分享:“国庆节的时候,爸爸给我买的钢琴。”“是吗?谈了这么长时间了,你都会弹什么曲子?”小家伙如数家珍地告诉我他会弹的5首曲子,我又接着问:“哎哟,《小红帽》这首曲子我会弹啊!”其实,刚来嫂子家看到钢琴,我就从嫂子那里了解到小侄子学钢琴的所有信息了,我知道他最近在练习弹奏《小红帽》“我们俩一起弹奏,让妈妈听听谁弹的好,好不好?”
不识谱的我像模像样地在钢琴上按了几下,就被急于显摆的小侄子推下了钢琴,他迫不及待地弹奏了起来。
“哎呀,你弹得可真好,你教教我,好吗?”于是,小侄子就开始当起了我的小老师。我要求他一小节一小节地教给我,再一段一段地教给我,就这样在我的不断要求下,今天的练琴时间整整比平时多了半个小时。小家伙仍然意犹未尽,因为他还没教会姑姑,我们约定下次我来他家,小侄子要继续教我弹其他的钢琴曲。
和小侄子学弹钢琴的过程我就是抓住了孩子的好显摆的心理,在嫂子创设的情境下,我们三个人一起融入弹钢琴的学习体验中,完成了一次非常成功的教育活动,这就是教育的情调!
二、教育的情调是对孩子的不应付
身处教育领域的我们总是有多重分身:学生眼中的教师、孩子眼中的母亲、朋友眼中的闺蜜、邻居眼中的邻居……我们总是无时无刻不在转换各种身份,可是,有时,我们经常会把各种身份混淆在一起:早晨孩子没吃早饭被我一顿批评后,我怒气未消地进入教室;今天某位同学的改错放学也没交上来,我恼火地回家;早晨开车时走神,和别人的车辆发生剐蹭,上课的我总是心神不宁……我们无法把自己从各种状态、各种身份中完全抽离出来,让他们不能相互干扰,但我们对待学生、对待孩子能做的就是不去应付他们。
到闺蜜家串门,许久未见的我们有着说不完的话题。我和朋友都忽略了她3岁的女儿。一会儿,小家伙举着流着鲜血的小手给我看。我和朋友相谈甚欢,我只淡淡地看了一眼,边跟朋友说这话,边给她擦了擦手指上的鲜血。小家伙急了,对着我喊:“小孙姐,给吹吹。”小家伙的这一诉求一下子把我和闺蜜的关注点,拉回到她的手上。我马上找来酒精,给小家伙消消毒,看了看伤口不大,很浅,于是用心地给她吹了几下,并不时地问问:“疼不疼?”被我们冷落了许久,小家伙分明是有意见了,不依不饶地让我继续给她吹。大约吹了10来次后,她终于找到了存在感,高兴地偎依在我怀里,让我陪她玩。
许久未见到我,我本应该像以前那样给小家伙一个大大的拥抱,陪着小家伙开心地转圈圈,但这次,我的注意力都在闺蜜那里,她被冷落、被忽视,直至举着血淋淋的小手来寻求我的关注时,我都忽略了她。这才有了她的那一声吼叫。
《教育的情调》中说道 “教育是需要气氛的,气氛是老师将自己呈现给孩子的一种方式,也是孩子将自己呈现给老师的一种方式。”我和小家伙这次碰面我们呈现给对方的气氛都与众不同。敏感的她从我这里得不到以往的欢乐互动,于是她心怀希望地找到我,渴望得到以前的那种互动,但我的表现仍然让她失望。她最终用了自己的方式告诉我她渴求得到我一心一意的关注,不应该忽略她的存在。不忽略孩子、不应付孩子,这也是教育的情调。
情调是同感觉、知觉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是人们情感体验的一种方式,是艺术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它教给我们用积极的心态去关照孩子的私密空间,整个教育的过程就变得非常有情调,这大概就是教育的情调吧!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bi.com/5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