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桃花源记有感500字(读桃花源记有感作文)

赵振祥

如果说四年的大学生活,对中国文学的研习已经铺就了我们性格的底色,也铺就了我们生命的底色,我想这话应不为过。

过去了四十年,我依然庆幸自己当初的误打误撞,进了内蒙古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庆幸自己没有去学哲学——哲学使人深刻也使人苦恼无边;也庆幸自己没去学法律、学新闻,虽然后来也学了法律、干了新闻工作,但内大四年的国学训练已经铸就了我们的文学性格,并且无可更改,永难褪色。

大学时品读陶渊明的《桃花源》,当时不解那位误闯进桃花源的武陵渔夫,虽返回时“处处志之”,但仍然难以“寻向所志”,无论是郡太守还是南阳刘子骥,都难觅其芳踪了。这故事看了是很让人奇怪的,这渔夫特意记的路咋还摸不着门了呢?那桃花源中一个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村子,从当初桃花源主带着妻子儿女和邑中人避难到此,自秦朝繁衍到晋代几百年了,上百户人家应该是有的了吧,竟然一直都是足未出这桃花源?甚至连这当初祖先们进来桃花源的洞口也全然忘记,以至于看见渔夫还大惊夫色地“问所从来”?这显然不符合社会大系统的交换原理。

到后来毕业后,在社会上几番折腾,吃了些许苦头,方才明白陶渊明所谓的桃花源不过是一个美丽的谎言,历史上本没有一个这样的去处,社会上至今还有人信誓旦旦地称在什么地方找到了陶渊明所记的桃花源,更是令人啼笑皆非。其实陶渊明所记之桃花源,没在世上,而在陶渊明的心中。陶氏半生为官不顺,性格也不合走仕进之路,倒是归隐田园一直是他顽固的性格,“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而在《归去来兮辞》中更是把这种情怀挥洒得淋漓尽致,把那种纯静闲逸的田园生活描绘得无以复加,令人向往。所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不过是他精神世界里对这种田园生活的神思妄想而已,何处能真得寻出一个桃花源来?

学了文学的人,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的。无论你明白与否,承不承认,她都在那里,她是你性格的归属,是你性情的告白,她给你温馨,让你放松。躺在她的怀抱里,清风明月,芳草鲜花,不染纤尘,不受羁绊。你会忽然明白你一生一世其实都在这里了。

中国的知识分子——当然指的是文学出身的知识分子,往往是拙于处理人际关系的,概因此类人士,从文学中得山水之性灵,不受世俗之羁伴,即使得机会入仕,也多是不入俗流,见人烦人,人见人烦,每及于此境,这归隐的意识就会翻腾起来,每每想的就是抛却复杂的人际关系,回到简单的人际关系中去,那就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要的东西。它很简单,不过僮仆、稚子、几个农人邻居而已,“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从晋代的桃花源,到唐代的“终南捷径”, 知识分子们在仕隐之间闪展腾挪,合则入仕,不合则隐。得意则处庙堂之高,失意则遁江湖之远,反正是身有所措,心有所托,不会失魂落魄要死要活的遗人笑柄。

闽南赵氏近日再次品读《桃花源记》,感而叹曰:

夸父首西植邓林,

武陵何处觅华荫。

桃花溪水流千古,

谁解渔夫自在心!

感谢内大汉语系,感谢我们心中的桃花源!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bi.com/6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