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民间对联(八十三)
李巧理家巧
无忧真无忧
话说古代,在距离永春县城几十里远的一个山村里,有个勤劳致富的陶老汉,他的老伴是一位善于理家的贤妻,哪知在陶老汉年登花甲后就辞世了。老伴走后,陶老汉为家务事忙得困团转,加上年高精力有限,没把家理好。家中三个儿子,只会种田,没有管家的本领。虽已娶了两个儿媳妇,却都又馋又懒,毫无打算,老汉忧心如焚。
有一天,陶老汉想用“矮子当中选将军”的办法,考考两个儿媳妇,哪个办法多就让那个管家。于是把两个儿媳妇叫到面前,要她们一齐回娘家,交代说 : “返家时要一个七日走,一个八日走,两人要同日同时同刻同回到家门。一个要纸包火,一个要竹引风”。两个儿媳妇对公公的吩咐,都象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要求老汉讲清楚,以便照办。陶老汉不但不讲,反而发怒说:“你们自己去想,做不到就别回来。”两个儿媳妇被迫,只好哭哭啼啼回娘家。
两个儿媳妇的娘家虽不同村,但却是同一条路,相离不到五里。当她们走到李家村时,还想不出家翁的意思,就坐在一口井旁,伤心地哭着。过路的好心人见状就问 : 何事啼哭?她们如实告之,好心人不解陶老汉之意,都摇摇头地走了。
正当两个儿媳妇最伤心时 ,村中来了个挑水的姑娘,她端庄秀丽,眉清眼秀 , 莫约十六七岁。那姑娘放下水桶问道:“何事哭得如此伤心?”两个媳妇也如实告诉她。想不到那姑娘笑着说:“这是很容易的事,何必哭呢!一个七日走,一个八日走,七加八是十五,你们在后天十五日一齐回家。一个拿盏纸篾糊的灯,一个拿吹火的竹筒,这就是纸包火与竹引风。”两个儿媳妇大喜,连声道谢,並问她的姓名。那姑娘应道:“我叫李巧,以后有什么难题可来找我,或许能帮点忙。”
两个儿媳妇按李巧的话办。回到家里时, 陶老汉大喜,就问道:“这是谁想出来的?”两个儿媳妇把遇到李巧姑娘的经过说了。陶老汉听后有些泄气,但不灰心。两个儿媳妇碰上了个巧姑娘,看来是个理家的人才,于是就托人打听。原来李巧是李家村一位私塾先生的女儿,年方十六,知书识字,尚未许配。陶老汉闻报大喜,立即托媒,为二十岁的三男谋媳。陶老汉家勤劳致富,远近闻名,一说即合,不久就娶过门来。
李巧到陶老汉家后,第二天早上起来煮饭,见灶太大,浪费柴草。她又觉得人家煮了几年都没改,自己才煮第一餐就提要改,也不恰当,难于开口。第三天早上她就弄些干土,把灶膛填高,既节省柴草,又有很好的火烧土,是填猪牛栏之物,也是农家好肥料,李巧的办法受到全家的夸赞。
又过了几天,李巧看到家人都是早出晚回,除收成外,回家时都是空手而归。她认为这样很浪费,于是就向家翁建议,以后凡回家都不要空手,不管是柴、草、土、石或猪生粪便,都要带些回来。柴草可作燃料,土可填灶,石可建屋,猪牛粪便可作肥料。陶老汉接受建议,李巧又帮他订了几条简单规定,宜布执行。
开始执的第一天,老大、老二都照办,唯独老三还是空手而回,陶老汉看在新儿媳妇的脸上,也不处理,可是李巧看到自己丈夫空手面回,非常不高兴,建议家翁按规定处理,老汉见李巧态度坚决,立即叫老 三 上山割担茅草,以补不足。老三虽然割草回来,但心中很不高兴,在父亲面前不敢发作。可是回到房里,就冲着妻子发脾气说:“连我也要管,今后叫我在众人面前怎么抬头?”李巧心平气和地劝道:“这是你的不对,应当按家规处罚,我管你,难道不对吗?如果今天不对你处罚,今后家规何用?这个家能富起来吗?”在李巧的劝说下,老三服气了。从此,处处都按家规办。
真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觉过了三年,陶老汉一家在李巧的管理下,男耕女织,个个遵规,人人勤快,一心为家,渐渐地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家庭。当老大的儿子到读书年龄的时候,李巧说服大哥大嫂和陶老汉,把他送到李巧娘家渎书。陶老汉见李巧把一家管理有条有理,日益兴旺发达。天天笑逐颜开,逢人就赞扬李巧能干,李巧也就成为附近村庄的如名人物。
有一天,陶老汉到李家庄看望正在读书的孙儿,路过李家祠堂,他看到大门上有个牌,但不知道写的是什么?他觉得李巧儿媳妇好,要挂个牌赞扬她。他把大门挂牌的想法对老亲家讲。老亲家认为不是有名的祠堂和官家的房子,是不能挂牌子的。陶老汉不以为然地说:“李巧到我家,管好家,使我无忧无虑,使我越活越健康,难道挂个牌子表达我的心意也不行吗?”老亲家是个教书先生,觉得陶老汉言之有理,但牌上要写什么才能表达心意呢? 他认为李巧的功劳是解除陶老汉心中的忧愁,用“无忧”二字就可以表达心意。当他把牌上写“无忧”两字的想法告诉亲家时,陶老汉满口赞同。于是托老亲家写了字,叫木匠制了牌匾,就带回家挂在大门上。
陶老汉的“无忧”牌挂出后,传遍远近,没几天,就传到知县的耳朵里。知县感到很奇怪,不以为然地说:“俗语说,有万金,没有清心,一个小小老百姓竟然敢挂出‘无忧’牌,我倒想领教领教。”于是就叫堂前差役传来老汉。
陶老汉到堂前行礼毕,县太爷就问道:“本堂当过几年县令,天天忧心如焚,你一个小小百姓,不知天高地厚,竟然敢挂起无忧牌,这是何道理?”陶老汉把儿媳妇李巧如何能理家,把整个家管得有条有理的经过说了一遍。知县就觉得很奇怪,想不到山间女子竟有这样的本事,实在不能相信,又叫差役传李巧来。
李巧来到堂前,知县有意为难她,就问道:“听说你很会管家,又很会织布,现在我要你织块布与天齐长,你能吗?"李巧不加思索地应道:“能,但要老爷去量一量,才好备料。”知县反被难住,但又不甘心,又指着远处的一座山问道:“你能蒸个糕像那座山吗?”李巧立即应道:“能,但要老爷去秤一秤,到底有多重,才能下米。”知县又被难倒了。知县见李巧对答如流,站了起来,一脚在堂上,一脚在堂下,问道:“你猜我要上还是要下?”李巧应道:“照你的行动是要下堂的,但你也可以把脚缩回去,不下来。”弄得县老爷上不得,又下不得。知县见难不倒李巧,十分佩服,拿起笔来,在“无忧”前面再加上个“真”字,写好后,拿给陶老汉。陶老汉把县令送的“真无忧”做成匾,挂在后堂上。
陶老汉去世后,李巧又管了几年家,家业越来越大,人丁兴旺。人多事顺,李巧也觉得大家庭难管,当第三座的新房子建成后,在李巧的主持下,分成了三个家,一家一座新房。从此,每家都按李巧所制定的家规管理,家家都兴旺发达。李巧活到九十岁,无疾而终。李家的子孙为了纪念李巧,在山顶上建个祖妈庙安放雕像,供人敬俸,代代相传,雕像也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女神。
(根据民间传说整理,2022年8月16日于厦门)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bi.com/7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