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主题发言材料汇编(7篇)
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A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A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A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努力绘就美丽中国的更新画卷。
一、深刻把握A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发展,自觉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A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深刻阐述了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重大关系,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明确提出了坚持和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的重大要求,概括起来就是“四个重大转变”、“五个重大关系”、“六项重大任务”、“一个重大要求”。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视野宏阔、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是坚持“两个结合”,创新发展A生态文明思想的崭新篇章,是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光辉文献。我们要深刻把握A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发展,不断从中汲取营养,深化认识,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做A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忠实实践者。
“四个重大转变”,既是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巨大成就的系统总结,又是对新时代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成果的高度凝练。A总书记强调:“我们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注重点面结合、标本兼治,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坚持转变观念、压实责任,不断增强全党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实现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紧跟时代、放眼世界,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实现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四个重大转变”全景展示了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成就和经验,采取的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的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的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既是A生态文明思想指导的结果,又以一系列重要原创性成果丰富发展了这一重要思想。
“五个重大关系”,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是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A总书记强调,“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几个重大关系”。其中,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居于管总和引领地位,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强调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处理好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是系统观念在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实践中的深化运用,也是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工作思路的具体体现,既强调采取有力措施治理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又强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处理好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是遵循自然规律,积极有效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的实践要求,强调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处理好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体现了外因与内因辩证统一、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的关系,强调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处理好“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体现了稳与进的统一,强调我们承诺的“双碳”目标是确定不移的,但达到这一目标的路径和方式、节奏和力度则应该而且必须由我们自己作主,决不受他人左右。“五个重大关系”蕴含着新时代新征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的深刻辩证法、战略方向、战略路径和科学思想方法,富有原创性学理哲理,是A生态文明思想新创造、新发展、新成果的集中体现。
“六项重大任务”,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任务,是对党的二十大重大部署的深化和实化。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提出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的目标任务,围绕“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部署。A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部署了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等六项重大任务。这“六项重大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瞄准未来5年和到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行动纲领和科学指南。
“一个重大要求”,既是生态文明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又是新征程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根本保障。A总书记强调,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设我们的国家,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秉持的一个理念就是搞好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的伟大实践证明,党的领导是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成功的根本保障。美丽中国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二、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增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A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经过顽强努力,我国在环境质量、生态保护、绿色转型、制度体系、全球贡献等方面都取得重大成就、发生巨大变化,祖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
环境质量方面。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历史性下降到29微克/立方米,重点城市平均浓度下降57%、重污染天数下降93%,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全国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7.9%,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长江干流连续3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黄河干流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质。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提高17.6个百分点。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如期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累计减少固体废物进口1亿吨。
生态保护方面。累计完成防沙治沙2.78亿亩、种草改良6亿亩,在世界上率先实现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自然保护地和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分别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和30%。累计完成造林10.2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02%,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13.14亿亩,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设立首批5个国家公园,建成首个国家植物园、种子库。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绿色转型方面。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超过6%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超过35%,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态势。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下降至56.2%,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增长到25.9%,可再生能源装机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47.3%,超过全国煤电装机容量,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都稳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稳居世界第一。
制度体系方面。制定几十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河湖长制、排污许可制度、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等制度。较真碰硬开展两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成为推动地方党委和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硬招实招。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民法典确立民事活动的“绿色原则”,刑法修正案完善“污染环境罪”等相关规定,形成“1+N+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相关法律达30余部。
全球贡献方面。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提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推动《巴黎协定》达成生效实施,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作为主席国,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达成兼具雄心又务实平衡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建设“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与31个共建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
这些巨大成就的取得,最根本在于有A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有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A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继续沿着A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三、深刻把握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A总书记强调,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这是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形势的最新判断,要站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
我国是在人口规模巨大的情况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我国14亿多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破解资源环境约束面临巨大压力,如果走欧美老路,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消耗。无论是谋划经济社会发展,还是推动生态环保工作,都必须把人口规模巨大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
我国是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转型任务依然很重的情况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当前,我国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整体还不高,结构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传统产业所占比重依然较高,我国生产和消耗了世界上一半以上的钢铁、水泥、电解铝等原材料,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偏低。能源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煤炭消费仍占能源消费总量的半数以上,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公路货运量占比高达73%,污染排放大、道路扬尘重。中重型柴油货车保有量较大,是主要的移动污染源。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内生动力不足、基础薄弱。
我国是在污染物和碳排放总量仍居高位的情况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总体上看,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到来。空气质量仍未摆脱“气象影响型”,目前全国还有超过1/3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PM2.5浓度是欧美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流域水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一些湖泊生态系统严重失衡。部分地区土壤污染持续累积。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面积比例大,局部地区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问题突出,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面临巨大挑战。
我国是在环保历史欠账尚未还清的情况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国长期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较多,解决起来难度大。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仍是突出短板,新建设施维护不够,老旧设施亟待更新改造。老旧城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污水管网建设还有很大差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有待提高。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严重不足。全国尾矿库近万座,风险隐患比较突出。固体废物历史堆存总量高,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能力不足。
我国是在全球环境治理形势更趋复杂化的情况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当前世界处于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粮食、能源安全问题突出,产业链供应链遭遇严重冲击,逆全球化思潮泛滥。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成为常态,全球环境治理挑战进一步加大,应对生态环境领域国际博弈任务艰巨。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等公约谈判斗争激烈,有的国家压我承担超出发展阶段和能力的责任。部分西方国家打气候牌,出台碳关税等政策,妄图消解我国绿色低碳转型成果。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政治化趋势增强。
总的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各种问题相互交织、集中出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呈现出时空压缩、任务复合、压力叠加的特征,既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又要促进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还要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保持战略定力,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一步步变为美好现实。
四、深刻把握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A总书记强调:“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坚持不懈、奋发有为,全面推进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建设,为如期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宏伟目标筑牢生态根基。
更加自觉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督促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认真落实生态文明建设部门责任清单。建立健全美丽中国建设的实施体系和推进落实机制,组织开展美丽中国建设成效考核。坚持严的基调和问题导向,继续发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利剑作用,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强化执法监管,依法查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当好生态环境卫士。
更加自觉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以细颗粒物控制为主攻方向,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污染协同治理,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加强固体废物综合治理和新污染治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更加自觉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全面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加快构建环保信用监管体系,规范环境治理市场,促进环保产业和环境服务业健康发展。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更加自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制度,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实施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积极引领推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实施,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
更加自觉筑牢我国生态环境安全防线。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常态化管控生态环境风险,提升国家生态安全风险研判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应对和处置能力。持续推进“一废一库一品一重”等重点领域环境风险排查整治,指导地方妥善处置重大及敏感突发环境事件,持续推进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坚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严格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提升监管能力,确保核与辐射安全万无一失。
更加自觉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推动重点领域法律法规制修订。深化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提升基层生态环境部门履职能力。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提高生态环境监管效能。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坚持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的生态环境保护队伍。
国民经济恢复向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波动下行,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我国经济恢复面临不少困难挑战。面对复杂局面,在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防风险工作,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国民经济持续恢复,主要宏观指标总体改善
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各项宏观政策协同发力,一季度经济开局良好,二季度延续恢复态势,生产需求逐步恢复,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粮食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提升。
经济增长整体回升。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59303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明显快于上年全年3.0%的经济增速,也明显快于过去三年4.5%的年均增速,经济增长回升的态势比较明显。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全球通胀高企、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动能趋弱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整体回升,非常不容易,彰显了经济的强大韧性。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4.5%,快于美国1.8%、欧元区1.0%、日本1.9%等主要经济体增速。结合二季度国际国内形势,预计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仍保持领先,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稳定力量。
生产供给稳步增加。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着力稳定重点行业生产,积极推动服务业恢复发展,三次产业持续恢复,实体经济发展根基得到巩固。农业生产形势稳定。上半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9%,其中农业(种植业)增长3.3%。肉蛋奶等产品供应充足,满足了人民生活需要,也保障了民生商品价格平稳。上半年,猪牛羊禽肉产量同比增长3.6%,牛奶、禽蛋产量分别增长7.5%、2.9%。工业生产基本平稳。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比上年全年加快0.2个百分点。多数行业和产品实现增长。上半年,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6个行业实现增长,增长面超六成;62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331种产品产量实现增长,增长面超五成。服务业较快恢复。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比上年全年加快4.1个百分点。旅游出行、住宿餐饮等服务需求加快释放,相关接触型服务业明显回升。上半年,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6.6%、15.5%、6.9%。
国内需求逐步恢复。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有效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内需潜力持续释放,市场活力不断增强。消费增势较好。消费场景有序恢复,促消费政策持续显效,消费回暖跑出“加速度”。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2%。餐饮、娱乐等服务消费回升向好,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稳步提升。上半年,餐饮收入同比增长21.4%;国内电影票房收入增长52.9%,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增长6.7倍;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12.7%,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为44.5%,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投资规模继续扩大。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扎实推进,重点领域补短板调结构力度加大,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3.8%,其中制造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增长6.0%、7.2%,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大项目投资支撑作用明显。上半年,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大项目投资同比增长10.9%,拉动全部投资增长5.5个百分点。
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坚持就业优先导向,实施稳岗支持和扩岗激励措施,多渠道拓展就业空间,保障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加强重点商品储备调节,成效逐步显现。就业形势改善。随着经济持续恢复向好,稳就业政策举措落实落细,劳动力市场趋于活跃,就业规模稳步扩大,调查失业率下降。上半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3%,比一季度下降0.2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678万人,同比增加2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6.5%。农民工就业形势好转。上半年,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主要是进城农民工)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3%,其中6月份为4.9%,降至年内低位。二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规模18705万人,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同比增长3.2%。核心消费价格总体平稳。受输入性、周期性因素以及上年同期高基数等多重因素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总体回落,但在服务消费恢复带动下,核心CPI涨幅总体稳定。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7%,涨幅比一季度回落0.6个百分点;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上涨0.7%,保持基本稳定。
国际收支保持平衡。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部需求收缩、市场竞争加剧等不利影响,我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外贸外资顶住压力稳中提质,展现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货物进出口规模增加。上半年,我国货物进出口规模突破20万亿元,达到20.1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长2.1%。产业链更长、附加值更高的一般贸易占比提升,贸易自主发展能力稳步增强。上半年,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比重为65.5%,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民营企业成长为外贸“主力军”。上半年,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比重为52.7%,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利用外资质量提升。上半年,我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4万家,同比增长35.7%;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28.8%。外汇储备基本稳定。6月末,外汇储备余额31930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653亿美元,今年以来稳定在3.1万亿美元以上。
粮食能源保障不断加强。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国内保障能力,稳定进口来源,粮食能源安全得到有效维护。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夏收粮食再获丰收,全国夏粮产量2923亿斤,居历史第二高位。各地压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着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巩固油料扩种成效,压茬推进田间管理,早稻及秋粮作物长势正常,全年粮食生产基础较好。能源供给继续增加。国内煤炭先进产能有序释放,油气继续增储上产,能源供给能力持续提升,有力保障了生产生活用能。上半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同比增长2.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达23.0亿吨、1.05亿吨、1155亿立方米,增长4.4%、2.1%、5.4%;发电量4.2万亿千瓦时,增长3.8%。
二、转型升级态势持续,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在推动经济持续恢复的同时,各地区各部门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我国经济发展不仅在推进量的合理增长上取得新成效,更在质的有效提升上实现新进展。
创新动能积聚增强。面对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外部对我高科技领域围堵打压,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创新引领发展的作用持续增强。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今年以来,C919大型客机投入商业运营,国产首艘大型邮轮顺利出坞,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成功合龙,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并网发电,科技创新持续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产业增长引擎作用继续显现。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2.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9%,规模以上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2.9%。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新产品增势良好。上半年,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多晶硅、生物基化学纤维等新材料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89.1%、86.4%、84.5%;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充电桩等新能源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5.0%、54.5%、53.1%。直播带货、即时零售等新商业模式带动作用增强,网上零售较为活跃。上半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0.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提升至26.6%。
经济结构继续优化。扩大内需战略稳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落实,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上半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2.3%,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6.0%,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6.1%。消费主动力作用增强。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7.2%,比上年全年提高44.4个百分点。投资和消费结构优化。上半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商务服务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4.2%、22.2%,明显快于全部投资;限额以上单位金银珠宝、体育娱乐用品等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7.5%、10.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上半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50,同比缩小0.05。
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能耗强度继续下降。初步核算,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0.4%,降幅比上年全年扩大0.3个百分点。清洁能源继续发展壮大。上半年,清洁电力投资同比增长40.5%,占全部电力供应投资比重为86.1%,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风力、太阳能、核能发电量合计占全部发电量比重为18.5%,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生态环境治理持续加强,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上半年,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7.8%,同比上升2.1个百分点;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1.4%。
高水平开放不断深化。坚定不移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全方位经贸合作不断拓展,外贸创新发展态势较好,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稳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上半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同比增长9.8%,快于全部进出口增速7.7个百分点;占全部进出口总额比重为34.3%,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扩容提效。6月2日,RCEP对15个成员国全面生效,全球最大自贸区市场潜力持续释放,产业链合作更加紧密。上半年,我国对RCEP其他成员国出口额同比增长6.1%,快于全部出口2.4个百分点。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快速发展,自贸试验区作为开放平台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上半年,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同比增长16%;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进出口额分别增长8.6%、26.4%。
基本民生保障有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经济恢复向好、就业形势改善带动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72元,同比名义增长6.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8%;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人均经营净收入分别名义增长6.8%、7.0%。民生投入持续增加。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社会救济和补助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4.7%,保持较快增长;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卫生健康、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支出同比分别增长6.9%、7.9%、8.5%。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截至6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0.57亿人、2.4亿人、2.94亿人。
三、坚定信心、稳中求进,坚定不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放眼今年“后半程”,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对我国发展带来诸多影响;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尽管面临困难和压力,但要看到,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攻坚克难中发展、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砥砺奋进中壮大,我国产业体系完备优势明显,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突出,人力人才资源优势显著,改革开放红利持续释放,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没有改变。随着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增强,宏观政策显效发力,经济稳步恢复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态势将进一步巩固。下阶段,要坚持以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精准有力实施宏观政策。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延续、优化、完善并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发挥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综合效应,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着力扩大国内有效需求。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需求,加快消费提质升级,培育壮大绿色消费、服务消费。提振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推动新能源汽车和绿色智能家电下乡。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开辟更多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技术创新和转化应用,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大力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切实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切实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增强经营主体发展信心。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企业实际需求,加快推出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落实好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政策措施,积极发挥外贸重点展会作用,全力稳定国际市场份额。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持续推动重大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深化贸易投资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把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紧密衔接起来。
积极保民生防风险促稳定。强化就业优先导向,进一步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稳定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继续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健全透明、可预期的常态化监管制度,推动平台企业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加强迎峰度夏能源电力供应保障,全力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和安全生产工作。
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出版力量(集团公司)
2023年6月2日,A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举旗定向,对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提出明确要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编纂出版《复兴文库》是党中央批准实施、中国出版集团所属中华书局承担的重大文化工程。2022年9月,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A总书记为《复兴文库》作题为《在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的序言,充分体现了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走好中国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对文化建设、对出版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我们要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好新时代出版工作,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一、深刻领悟《在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的丰富内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近代以来一百多年历史的主题。《在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以历史与现实相贯通的宏阔视野,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伟大成就、光明前景,是一篇内涵丰富、思想深邃、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重要文献,为我们以史为鉴、察往知来,在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提供了科学指引。
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A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在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贯通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大文化观,思想高度熔炼,精神博大深邃,深化了我们党对民族复兴历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通过认真学习《在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我们深刻认识到,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已经证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所以能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坚持科学理论指引对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具有决定性作用。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必须紧紧依靠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领航,坚持把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想旗帜和根本指针。
深刻认识文化建设对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A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性交汇的关键时期,编纂出版《复兴文库》大型历史文献丛书,就是要通过对中国近代以来重要思想文献的选编,述录先人的开拓,启迪来者的奋斗,为奋进新征程、实现中国梦增强精神力量。
通过认真学习《在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我们深刻认识到,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文化的地位不可替代,文化的作用更加凸显。《复兴文库》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集中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大型历史文献集成,首次以思想史为基本线索,以专题化全景式方式集中展现影响中国发展进程、引领时代进步、推动民族复兴的思想成果,深刻诠释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一步步走向伟大复兴的思想源流和文化脉络。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这部典籍的出版必将赋予人们深厚的思想智慧、丰润的精神滋养、坚定的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深刻认识出版工作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A总书记指出,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这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一个传统。记录一个时代的伟大变革与伟大成就,反映一个时代的民族气质与文化面貌,凝聚一个时代的精神力量与思想智慧,历来是出版工作的重要功能。《复兴文库》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所作的史料爬梳、学理探究,不仅记录了一代代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和优秀儿女为民族复兴作出的探索、奋斗、牺牲、创造,整理了大量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的珍贵文献,还为今后一系列重大文化出版工程确立了学术标杆,集中凸显中国特色学术体系建设的共同主题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彰显了出版工作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和基础价值。
通过认真学习《在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我们深刻认识到,学好党史、中国近代史、中国历史,需要出版工作坚持守正创新,推出更多服务不同人群历史学习的经典教材、权威读本、大众读物;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出版工作坚守为人民出好书的初心,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更好满足人民多层次文化需求,以出版之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萃取历史精华,推动理论创新,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需要出版工作紧紧围绕“两个结合”,推出更多宣传阐释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道理学理哲理的精品力作,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深入挖掘《复兴文库》功能价值
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深刻把握《在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的思想精髓,学好用好《复兴文库》,深入挖掘并发挥其重要的思想价值、学术价值和教育价值,是中国出版集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A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落脚点,是集团必须履行好的工作职责。
充分发挥《复兴文库》的政治思想价值。历史是思想的河流,思想的进程引领和推动着人类历史的进程。《复兴文库》的一个鲜明特色,是以思想史贯通呈现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思想启蒙、文化觉醒、理论创新的浩荡历史长卷。已出版的第一至三编集中选编近代以来至改革开放前重要的思想成果,其中大量收录新中国成立前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文献,全面记录和呈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过程。即将出版的第四、第五编,将全面记录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历史进程。要从《复兴文库》中学习领会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坚持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从而改变中国、创造历史的,更要从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中把握好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充分发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bi.com/75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