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读初一上册的文言文课文,第一篇是《世说新语》中的《咏雪》。尽管这些篇幅较短的文字,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让人思考的难点。
比如这句“白雪纷纷何所似?”可以重新创作为“纷纷飘落的雪花像是什么?”
句子挺简单,大义就是下雪天,谢太傅和晚辈们在家里,突然看到外面飘起了雪花,于是他问晚辈们:“这飘洒的白雪像什么呢?”
然而,经过深思熟虑,我们会发现事情并不像表面看起来的那样简单。
首先,"何所"是一个固定结构的虚词吗?
其次,“何所似”是由“何”和“所+动词”的结构组成的吗?
最后,如果是“所”字结构,那么在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何”需要前置。这是因为“所”字结构等同于一个名词性结构。那么在这个句子中,动词谓语在哪里呢?
有人会说,这一句中的“似”就是动词“像”、“相像”呀。没错,确实如此。但是,由于它出现在“所+动词”这样的“所”字结构中,所以,“所似”就变成了一个名词。
这种情况有些尴尬:“白雪”作为主语,被形容为“纷纷扬扬的白雪”,而“何”则是宾语,表示“什么”;而“所似”则是一个名词性词组。
那,谓语在哪里?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广泛的网络搜索,我仍然无法找到答案。我甚至查阅了多本词典,但仍然没有任何收获。
只好又回到文字本身。
先详注:
洁白的雪花,与现今的语言相同,仍然可以被翻译为“白雪”。
纷纷扬扬,繁忙的景象,可形容为“纷纷扬扬”。
何,代词,什么;
所,是一个助词,用来构成“所+动词”的结构。
似,动词,像,相像;
所有的教辅书都被翻译成了“这纷纷扬扬的大雪仿佛在说些什么?”或“纷纷扬扬的白雪仿佛在传递着什么信息?”
这些翻译没有任何问题,但我认为这只是“知其结果”。我更希望能够“知其原因”。
根据楚永安在《文言复式虚词》P122中的观点,我们可以将表达疑问的格式“何所”转换为另一种形式,即“所…者/何”。因此,句子“何所似”可以改写为“所似者何”。
这样一来,这句话的结构就变得非常流畅了,直接翻译过来就是:“纷纷扬扬的白雪所象征的是什么?”
首先:在疑问句中,代词“何”作为宾语时,需要放在动词之前,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将其放在动词之后;
二来:代词“何”作宾语,通常要加判断词“是”;
三来:“所”字结构“所相像的东西”才是真正的主语,“纷纷扬扬的大雪”是定语,“何”是宾语。
三来,真正的主语是“所相像的东西”,它是由“所”字结构构成的。而“纷纷扬扬的大雪”则是对主语的进一步描述,起到定语的作用。最后,“何”作为宾语,与动词或形容词构成谓语。
因此,“白雪纷纷何所似?”这句诗句表达了作者对于大雪纷飞的景象的惊叹和疑问。作者通过这句诗句来描绘出雪花纷纷扬扬的场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这一景象的好奇和思考。
直译就是:“纷纷扬扬的白雪所相像的东西是什么呢?”
纷纷扬扬的白雪,仿佛是天空洒下的一片片洁白的花瓣。
直译和意译都是翻译的方式,但它们有着不同的侧重点。直译是将原文逐字逐句地翻译成目标语言,保持原文的结构和语法,尽量不改变原文的意思。而意译则是根据原文的意思和语境,用目标语言表达出相同的意思,可能会对原文进行一定的调整和改动。
了解事情的经过是相对容易的,因为可以通过事实和事件来推断。但要理解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就需要深入思考和分析,可能需要考虑到更多的因素和背景知识。这是一项更具挑战性的任务。
因此,直译和意译在翻译过程中都有其重要性。直译可以保持原文的准确性和原汁原味,而意译则可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情感。在翻译中,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bi.com/79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