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健全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激励约束机制报告
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更加注重结果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强调预算支出的责任和效率,强调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中关注预算资金的产出和结果,花尽量少的资金、办尽量多的实事。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有利于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增强部门支出责任、节约公共支出成本、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当前,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有力推进,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逐渐建立,制度框架和工作架构初步完善。但在预算绩效管理激励约束机制方面尚显薄弱,尤其是如何把绩效管理同预算管理有机结合,用好用足绩效结果,发挥好绩效的激励约束作用,为财政资源配置提供依据和支撑等方面缺乏顶层制度规范指导,方式方法还不够科学合理。本文从建立预算绩效管理激励约束机制的时代价值、历史进程着手分析,结合*省近年工作实践,提出健全覆盖预算管理全过程的绩效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对策建议。
一、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激励约束机制的时代价值
当前,在政府过紧日子的大环境下,进一步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激励约束机制的时代价值更加凸显。
(一)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激励约束机制的重要性
1.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是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组
成部分。现代财政制度关注范围向财政产出、效果等维度延伸,在这一背景下,推进预算绩效改革也就成了当前建设现代财政制度的必然选择。
2.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是政府职能发挥的重要基础。财政预算体现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通过预算绩效管理模式的建立,实现从“供给保障”向“有效供给”的预算支出管理制度转型,可以促使政府以绩效为约束,提高政府运行效率。
3.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改革是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就是要促进财政工作从原来的“重资金分配和投入”向“重项目管理”“重资金绩效”的转变,通过在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有助于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构建较为规范的公共支出服务体系,推动财政改革内容的不断完善。
(二)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激励约束机制的紧迫性
1.适应财政运行形势的必然需要。在经济下行的形势下,各级政府要过紧日子,财政收支矛盾逐渐显现。因此,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寻求以提高预算绩效来发挥资金效益的路径,具有明显的积极效应。
2.适应财税体制改革的迫切形势。构建现代财税制度,是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服务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制度建设。同时,党中央国务院近年来对预算绩效管理也提出了明确要求,迫切需要我们在实行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方面有所作为,全面提升我国财政现代化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3.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激励约束机制,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应有之义。在各级政府过紧日子的背景下,着力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有利于强化支出绩效,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切实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和完善政府绩效管理制度。
(三)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激励约束机制的可行性
我国进一步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激励约束机制的有利条件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绩效理念逐渐形成。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多次强调深化预算制度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政府工作效率。二是组织机构逐步形成。绩效预算改革的相关机构已经逐步建立,为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激励约束机制提供了组织保障。三是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创造的实践条件。目前,中央和省级财政已初步建立从预算编制、执行到决算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框架,当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绩效目标管理、指标设计、绩效评价组织管理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二、预算绩效管理激励约束机制的历程回顾
回顾二十余年的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历程,从改革的总体思路、改革方式、推进力度和改革成效都取得了明显的发展。
(一)历史发展沿革
一是萌芽探索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2002年,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引入绩效理念,随后北京市、湖南省、河北省、福建省等地方相继开始支出绩效评价的小规模探索。这代表以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为主要内容的预算绩效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初具雏形。二是试点实施阶段:2003—2010年。财政部开始进行试点工作,在此阶段已初步形成了激励和约束的基本应用架构。三是稳步推进阶段:2011—2016年。2011年首次提出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概念。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四是全面实施阶段:2017年至今,“十四五”规划和二 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到要全面深化改革。意味着预算绩效管理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健全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依然是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乃至现代财政制度建立中的重要手段。
(二)部分省份实践探索
全国各地区也在不断探索改革新模式、新方法,从制度办法、问责机制、考核公开等方面深入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激励约束机制。一是健全制度办法。湖北省、广东省制定相应规程,逐步建立预算绩效管理总体制度框架。二是探索问责机制。北京市、河北省、安徽省、广东省、*省等地方政府积极探索,实施绩效问责。三是加强工作考核。湖北省加强绩效管理工作考核,建立预算绩效管理激励机制。四是强化结果应用。上海市针对项目特点优化跟踪方式和流程,将动态跟踪和定期跟踪相结合。五是绩效结果公开。中央各部门均在部门决算中汇报年度预算绩效管理情况。上海市在“预算绩效管理”专栏公布年度重点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和预算绩效评价结果报告。
(三)经验总结
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与实践,预算绩效管理激励约束机制逐步明确。
1.完善制度体系。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优化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明确绩效主体责任和相应责任约束机制,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嵌入激励约束机制提供了制度支撑。
2.优化考核监督。加强工作考核,将预算绩效结果纳入政府绩效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形成刚性约束。加大绩效目标、绩效评价报告等绩效信息公开力度,强化内外监督。
3.加强结果应用。建立完善预算绩效结果与预算安排、政策调整相融合的挂钩机制,提高绩效应用效果。将下级政府财政运行综合绩效与转移支付分配挂钩,将本级部门整体绩效与部门预算安排挂钩,将项目实施绩效与项目预算增减挂钩。
4.引入多方参与。建立预算绩效专家库,对专业性强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引入专家评估和参与。建立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各界参与预算绩效管理的工作机制。持续健全第三方机构参与绩效评价的制度体系。通过多方参与,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质量约束。
三、*建立预算绩效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实践探索
*省预算绩效管理探索始于2004年,历经十余年的探索实践,从试点破题到扩面增量,从单项突破到系统突进,逐步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表1)。
(一)预算绩效管理保障不断加强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绩效工作。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就预算绩效管理作出重要批示指示。省人大、政协也高度重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省人大将预算绩效情况作为预算审查监督重点。
二是组织人员保障不断充实。从省级层面来看,财政厅会同省纪委、省监委、省委组织部和审计厅等四部门联合出台《全省预算绩效管理推进方案》,健全协作机制。财政厅内部进一步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架构,成立预算绩效工作领导小组,形成“2+2+N”职能分工体系。
三是制度机制保障不断健全。构建以《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为统领,涵盖组织保障、流程管理、基础支撑、考核监督四个板块,覆盖所有管理对象和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全过程的“1+2+N”制度体系,夯实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制度基础。
四是技术财力保障不断强化。坚持结果导向为主、过程导向为辅,对部门支出、政策支出、项目支出三个大类的共性指标体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bi.com/83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