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欺骗可以骗过我们自己,让我们相信自己所说的谎言,甚至让我们变得更有说服力。
如今的媒体上充斥着生活在谎言中的人们。
伊丽莎白·霍姆斯,生物科技企业家,2015年,她被宣布为最年轻、最富有的白手起家女亿万富翁。
她现在因欺诈罪面临20年监禁。还有安娜·索罗金一一又名安娜·德尔维,她假装自己是德国女继承人,随后从纽约上流社会骗取了数十万
美元。
还有西蒙·哈尤特,又名西蒙·列维夫,所谓的陌陌骗子。
所有这些人的标志不仅仅是他们对别人说过的谎,还有他们对自己说过的谎。
他们每个人都相信自己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正当
的,并且克服了一切困难一一相信他们永远不会被发现。
一次又一次,他们个人似乎否认现实——并把其他人拖进他们的骗局中。
你可能希望这种行为是一种相对罕见的现象,仅限于少数极端情况。
但是,自我欺骗是非常普遍的,并且可能会给个人带来一些好处。
我们对自己撒谎是为了保护我们的自我形象,这使得我们在保持问心无愧的同时也可以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根据最新的研究发现,自我欺骗甚至可能进化为帮助我们说服他人;如果我们开始相信自己的谎言,就很容易让别人也同样相信。
这项研究或许可以解释生活中许多领域的可疑行为,而不仅仅是近年来那些引人注目的骗局。
通过了解导致自我欺骗的
不同因素,我们可以试着发现它何时可能影响我们的决定,并防止这些错觉把我们引入歧途。
一,维护自我
任何心理学家都会告诉我们,科学地研究自我欺骗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我们不能简单地问某人是否在欺骗自己,因为这大多数是在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发生的。
因此,实验往往非常复杂。
让我们从耶鲁大学市场营销学副教授佐伊·钱斯的研究开始说起。
在2011年的一项独创实验中,她发现许多人会无意识地利用自我欺骗来提升自我。
正如你所预料的那样,这些人比没有答案的对照组表
现得好得多。
然而,他们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小抄”的依赖程度有多高一一因为他们预测,在没有答案的第二次测试中,他们也会取得同样的好成绩。
不知何故,他们欺骗了自己,以为自己已经知道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为了证实这一结论,钱斯在一组新的参与者身上重复了整个实验。
然而,这一次,如果参与者在第二次测试中准确预测了他们的结果,就会获得经济奖励;过度自信会招致惩罚。
如果参与者意识到自己的行
为,大家可能会认为,这种激励会减少他们的过度自信。
事实上,它几乎没有戳穿参与者膨胀的自我信念;他们仍然欺骗着自己,认为自己比实际上更聪明,即使他们知道自己会赔钱。
这表明,这些信念是真实的、而且出人意料的强大。
不难看出,这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
科学家可能会觉得他们的结
果是真实的,尽管使用了虚假的数据;一名学生可能认为,尽管在考试中作弊,他们还是有资格进入一所著名大学。
二,道德诚信
利用自我欺骗来提升自我形象的做法在许多情况下也被观察到。
例如,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经济学教授尤里·格尼奇最近证明,它可以帮助我们
证明工作中的潜在利益冲突是合理的。
在2020年的一项研究中,格尼兹要求参与者扮演投资顾问或客户的角色。
顾问们被提供了两个不同的考虑机会一一每一个都是不同的风险和不同的回报。
他们还被告知,如果客户选择这两项投资中的一项,他们将获得佣金。
在一组试验中,在他们开始考虑不同的选择之前,顾问们在实验一开始就被告知这种潜在的奖励。虽然他们表面上是在为客户选择最好的
方案,但他们更有可能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方案。
然而,在另外的试验中,在给顾问们一些时间权衡每种方案的利弊后,他们才被告知这种潜在的奖励。
这一次,很少有人选择让
奖励影响他们的决定;他们对给予客户提供最好建议的目标保持诚实
Gneezyi认为,在第一种情况下,对个人利益的了解只影响了参与者的决定,这表明他们的自我欺骗是无意识的;它改变了他们在没有意识到偏见的情况下计算收益和风险的方式,这样他们就会觉得自己仍然是在为客户的利益行事。
在第二种情况下,这将需要彻底改变想法去选择不合理的投资,这将更难向客户去证明。
他说:“他们就是无法说服自己,他们的行为是合乎道德的。”
(自我欺骗)意味着我们可以继续把自己视为好人。
Uri Gneezy格尼兹说,在这种情况下,自我欺骗是保护我们道德感的一种方式。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继续视自己为好人,”他说。
即使我们的行为表明我们不是这样的。
人们没有意识到在选择利我亏案时,他们在潜意识中的自我欺骗。
三,说服自己,才能说服他人
也许自我欺骗最令人惊讶的结果与我们与他人的对话有关。
根据这一理论,自我欺骗使我们对自己所说的话更有信心,从而使我们更有说力。
例如,如果你试图销售一件不可靠的产品,如果你真的相信它是一件高质量的便宜货,你就会有更好的理由去说服他人,即使有证据表明事实并非如此。
这一假设早在几十年前就被提出了。
和钱斯的研究一样,施华德曼的第一个实验也始于智商测试。
参与者没有得到测试结果,但在测试结束后,他们必须私下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估。
随后,他们接受了一项说服力测试:他们必须站在由模拟雇主组成的陪审团面前,让他们相信自己的智慧,让评委认为他们是群体中最聪明的,他们可能会获得15欧元的奖励。
一些人在对自己的表现进行信心评估之前被告知了说服任务,而另一些人则在评估之后才被告知。与假设一致,Schwardmann发现这改变了他们对自己能力的评价:与那些没有事先被告知的人相比,事先知道他们必须说服陪审团的人,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更加过度自信。说服别人的需要使他们认为自己比实际聪明。
他将这描称为一种“条件反射”。
重要的是,Schwardmannl的实验表明,自我欺骗得到了回报;毫无根据的过度自信确实增加了人们说服模拟雇主的能力。
研究表明,这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比实际聪明。
Schwardmann说,现在在辩论赛中观察到了类似的过程。
在这些活动中,参与者被指定一个主题,然后随机分配一个观点进行辩论,然后有15分钟的准备时间。
在辩论过程中,他们会根据陈述情况的好坏来进行评判。
Schwardmann测试了参与者在被分配职位之前和之后对这些话题的个人信念。
先给他们一个话题,
随机分配含观点进每妥、然后给他们15分钟的时间准备辩论。
在辩论过程中,他们会根据陈述情况的好坏来进行评判。
Schwardmann测试了参与者对主题的个人信念,他发现人们在被告知他们需要辩论哪一方后,个人观点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Schwardmanni说:“他们的个人信念倾向于15分钟前得到的信息〈重认同己方的论点〉,这与他们的说服目标一致。”
辩论结束后,参与者也有机会从一长串潜在组织名单中选出一小笔钱捐给慈善机构。
Schwardmann发现,他们更愿意选择与自己论点立场一致的组织一一尽管最初每个人的论点都是随机选择的。
我们的许多观点可能就是这样形成的。
四,伟大的错觉
通过所有这些方式,我们的大脑可以欺骗我们相信不真实的事情。
自我欺骗让我们夸大了对自己能力的看法,从而相信自己比周围的人都聪明。
这意味着我们忽视了我们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因此我们相信自己的行为通常是道德的。
通过欺骗自己的信念的真实性,我们会对自己的观点表现出更大的信念一一这反过来又能帮助我们说服别人。
我们永远无法知道骗子们的真实想法,但我们很容易推测这些机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至少,这些骗子似乎对自己的能力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权利有着异常高的评价一一他们愉快地对他们所做的事情潜在的伦理影响不屑一顾。
尤其是霍姆斯,她似乎相信自己的产品,并试图为自己使用误导性数据辩护。尽管所有证据都与此相反,她仍在审判中宣称,“像西门子
这样的大型医疗设备公司可以轻松复制我们所做的事情”。
与此同时,哈尤特仍然声称自己是“最大的绅士”,没有做错任何事。
Schwardmann也认为,有些骗子可能会编造出难以置信的复杂谎言。
他指出,有些人甚至在被质疑时表现出一种正当的愤怒,这可是很难伪装的。
“也许这是一个信号,表明他们真的相信了自己的谎言,”他说。
显然,对社会地位的渴望似乎增加了人们自我欺骗的倾向。
例如,当人们感到受到他人威胁时,他们更有可能夸大自己的能力。
也许,风险越大,我们对自己撒的谎言就越大。
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自我欺骗,可能是良性的一一让我们对自己感到比真实的自己更自信一点。
但是,了解这些自我欺骗的倾向总是值得的一一特别是当我们在做可能会影响生命的决定时。
例如,你不会想要欺骗自己当前工作中偷工减法的险,
或者在冒险的职业发展中获得成功的可能性。
打破各种偏见的一个好方法是“考虑与你的结论相反的东西”。
这个技巧就像听起来一样简单,你试着找出你的信念可能是错误的所有原因,就像你在拷问自己一样。
多项研究表明,这会让我们对一种情况进行更多的分析性思考。
在实验室测试中,这种系统的推理被证明比简单地告诉人们“理性思考”要有效得多。
当然,这只有在我们能接受自己的缺点时才有可能。
第一步,是承认这个不完美的自己。
也许我们认为自己不需要这个建议;自欺欺人只会折磨别人,而我们对自己是完全诚实的。
如果是这样,那可能就是我们最大的错觉。
摘自《BBC》作者,大卫·罗布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bi.com/8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