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区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区积极抢抓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战略的机遇,围绕“加快建设高水平精彩纷呈的数字城市”目标要求,协同推进数字经济“做强、做优、做大”、数字赋能“优政、兴业、惠民”,全力打造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标杆示范,全区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走在前列。
一、我区数字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数字产业规模大。我区数字产业从半导体晶体管等元器件的研发生产起步,历经产线引进、技术转移、项目合作、孵化培育等阶段,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当前,我区已有2个千亿数字产业集群,2022年物联网、集成电路、软件产业增速分别达18%、16%、15.7%,其中物联网、集成电路产业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培育出朗新、中电海康、芯朋微、力芯微、先导等一批国内数字领域骨干企业,集聚落地了SK海力士、阿斯麦、村田等一批国际数字领域龙头企业。2022年,全区317家企业实现核心产业营收2877亿元,以我市23.8%的规上数字经济企业数量,贡献了全市43.6%的核心产业营收。
(二)数字应用领域多。作为全市最早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市(县)区,我区2015年率先成立“智慧城区”建设领导小组,积极为智慧城市建设破冰、探路。2022年,我区2个小学获评“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9家单位入选年度数字城市建设优秀实践成果、优秀组织单位名单;有效储备政府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18个,应用于流程管控、业务办理、社会治理等内部应用场景,以及医疗、康养等民生类场景;征集社会类应用场景6个,应用于产业智能化改造、元宇宙产业、智慧城市建设与居家养老服务。
(三)数字智造水平高。2022年,我区新增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家,居全市第一,新增89个市级标杆企业,数量居全市第一,新增星级上云企业148家,在全市率先突破400家,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家、累计19家,居全市第一;数字经济和数字化转型领域荣获国际级荣誉1项,国家级荣誉5项、省级荣誉182项。据2022年《江苏省智能制造发展指数报告(2021版)》显示,我区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位列全省县(市、区)第一。
二、我区数字经济发展的短板与不足
与先进城市发展相比、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愿景相比,我区数字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一)创新供给还不够充分。当前,我区数字技术领域企业多数处于初创和发展期,研发能力有待提升;创新攻关成果不够多,原创性、前瞻性、超前引领性技术的储备和成果均不足;创新人才供应偏紧,互联网、集成电路、物联网等数字经济工种的高技术人才相对紧缺。
(二)产业能级还不够高。从增加值规模看,与深圳、杭州等地区相比,我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规模、增加值及占GDP比重、数字经济领域上市公司(国内沪、深两市)市值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距。从龙头型企业看,亟待引进更多的“终端型”“平台型”企业和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单打冠军”,以及具有爆发式增长能力的独角兽企业。
(三)场景建设还不够出彩。数字化转型场景方面,我区数字化转型场景挖掘的数量、亮点还不够多。对群众关心的场景搭建还不够丰富,在医疗、教育、康养、出行等群众密切关注的项目上,品牌建设还没有成型,距离城市数字化转型“为人而转”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我区打造数字经济强区的对策思考
针对数字经济发展呈现的新特征、新趋势,我区要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要求,积极打造数字产业经济最集聚、数字要素资源最充分、数字应用场景最丰富、数字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第一区”,为高水平数字城市建设注入更多动能。
(一)打造根植本土的数字新经济。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是稳定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也是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我区应围绕区域产业禀赋,锚定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主攻方向,高起点规划数字经济新赛道,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一是做强主导产业。围绕构建“6+2+X”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实施城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聚焦集成电路、物联网、高端软件等数字经济发展核心领域,以及车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数字新兴产业,全面加强与重点央企、知名民企、外资企业、金融机构和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等深度合作,加大重点项目导入力度,推动数字经济基础优势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进一步丰富产业发展载体平台,重点推进城市(国家)软件园争创中国软件名园,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园(中国传感网创新园)、城市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朗新科技产业园等加快发展。二是加快转型步伐。全面落实我区《关于深入推进数字化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bi.com/87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