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劳动教育调研报告

高校劳动教育调研报告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同年7月,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出台,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劳动教育课程是落实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要在审视当前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问题的基础上,探索劳动教育课程的多元建构路径。
    一、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课程是以学校为建构主体,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其中,为习得某种知识技能而建构的系统而全面的实施方案。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就是高校为使大学生掌握劳动科学知识,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锻炼劳动技能,获得职业体验而建构的教学实施方案,包含课程目标、课程主体、课程实施、课程资源、课程评价等要素。《意见》发布以来,高校对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总体而言,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仍处于新生阶段,存在劳动教育形式与目标紧张与失衡、课程化进程陈旧与局限、劳动课程的职业性与创新性不突出等问题。
    1.劳动教育形式与目标紧张与失衡。当前,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劳动教育存在形式上片面强调劳动实践的问题,在劳动实践中也存在教师教育缺位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对劳动理论课的轻视,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劳动理论教育在课程中缺失。《纲要》中明确要求“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都是劳动教育的必要内容”,然而许多高校片面将劳动实践等同于劳动教育课程的全部,出现将原本就有的专业实习实训、参与公益劳动等学时直接嫁接在劳动教育必修课学时中。这就造成了劳动理论教育在课程建设中缺位,劳动教育形式化。离开教师的理论指导,大学生很难通过单纯的劳动实践实现思想上的升华、价值观的树立。第二,教师在劳动教育中缺位。目前,劳动教育教师不足是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缺少专职劳动教育课程教师,许多高校只能调动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来完成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任务。此外,目前的教师队伍尚未形成开展劳动教育的整体意识,无法形成教学合力。
    2.课程化进程的陈旧与局限。高校劳动教育课程是全面统筹、严密组织劳动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的重要载体,建立系统科学的劳动教育课程是高校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高校课程化进程缓慢,导致劳动教育开展的无序化与低效率。其一,课程目标不明晰。部分高校对开展劳动教育的目标缺乏明确定位。许多高校没有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教学特点确立具体的劳动教育目标。此外,部分高校仍存在将劳动教育一味等同于“下地干活”或者“专业实习”的“体力劳动”的偏见,忽视了对大学生劳动情怀、职业道德等劳动素养的培育。其二,课程主体单一化。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尚未形成。劳动教育仅依靠高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而劳动教育的普及也存在许多现实困境。例如,在家庭中,还有部分父母存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割裂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思想;而企业、社区等也尚未形成产学融合,共享共建劳动实践平台的自觉意识。其三,课程内容碎片化。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意见》出台后,劳动教育的相关教材如雨后春笋般出版,但这些教材“以通识教材居多,多从劳动学科领域相关学科知识入手,普及必要的实用知识,同质化趋势明显”,教材质量不高,甚至出现劳动思想简单堆叠罗列,前后内容缺乏联系等问题,无法引领劳动教育课程全过程,且缺少与地区特色、学校特色相融合的高校自主出版的劳动教育教材。其四,课程实施平台受限。目前,高校劳动教育实践多局限于校园内的非专业实习,更贴近专业的职业体验偏少,劳动实践基地欠缺、企业实习岗位不足。
    3.劳动课程的职业性与创新性不突出。所谓职业性不仅仅局限于大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还指在社会分工精细化、复杂化的前提下的差异化职业体验。也就是说,要使大学生能产生对不同劳动者角色的理解与共情,进而养成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果实的劳动价值观,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新性是指面向新时代,创新型国家更需要的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具有扎实理论功底、熟练专业技能、勇于创新、擅于创新的高素质劳动者。这是高校劳动教育与中小学劳动教育相比最显著的特点。目前,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缺少与小学、中学劳动教育课程的一体化设计。在课程内容上,现有课程未能充分地渗透职业生涯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突出大学劳动教育应有的职业性、创新性。
    二、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多元建构路径
    审视当前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多元建构路径,即多层次设定课程目标、多主体参与课程建构、多形态推进课程实施、多渠道开发课程资源、多维度完善课程评价。
    1.多层次设定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建构科学有效的劳动教育课程的先决条件。课程目标直接决定课程主体、课程内容确定、课程实施等方面。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要紧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从“知、情、意、行”四个层次进行细化。“知”即劳动理论知识,主要是指学习劳动思想,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情”即劳动情感,主要是要求大学生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热爱劳动的情感。“意”即劳动精神,要求大学生通过体会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学习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的榜样事迹,培养爱岗敬业、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动精神,锻造顽强的劳动意志。“行”即劳动技能,也是最重要的目标。掌握一定劳动技能是大学生走进职业世界的钥匙。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锻炼劳动技能,体悟劳动情感,践行劳动精神,“行”是联结“知、情、意、行”目标的纽带。
2.多主体参与课程建构。从系统的角度构建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多主体共同承担课程建构责任。首先,政府要进行统筹指导。政府部门强化统筹协调,各级党委统筹安排劳动教育工作,明确相关部门职责。比如,教育部门可以根据地方特色出台劳动教育实施指导意见,财政部门保证劳动教育经费支持,宣传部门及时跟进宣传,营造劳动教育氛围等。总之,各部门各尽其责、通力协作保障劳动教育工作协调高效开展。其次,学校要发挥课程建构的主体作用。学校在课程体系建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学校各部门应积极承担建设责任,履行各自职责,形成课程建构合力。高校教务处要积极组织,保证课程建设落到实处,“打通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最后一公里”,将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上:结合高校办学特色,考察学生劳动教育需要,制定适合本校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统筹各专业制定劳动教育培养方案。此外,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初期,课程实施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进行及时反馈、适时调整。因此,二级学院作为落实培养方案、推进课程实施的主体,要具体负责具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bi.com/93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