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置身事内》/ 5星推荐
一本近期非常畅销的书,讲的是我国发展经济的具体做法。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本书的主角既不是微观的价格机制,也不是宏观的经济周期,而是政府和政策”。
它讲的是我国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我国特殊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成就与所导致的不良后果。
书里讲到了政府土地财政、土地金融与房价以及政府债务之间的关系,政府在工业化发展中的具体角色,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三大特点——重土地、轻人/重规模、重扩张/重投资、重生产、轻消费。
很多读者恐怕和我一样,读这本书时最关心的问题有三个:房价问题、债务问题以及收入问题。
近年来,房价高企是令很多人头疼的问题,尤其大城市和沿海城市的房价。
高房价的原因当然可以部分归结为人口流入城市导致的需求增加,但除此之外,政府对商住用地供给的限制也是房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限制商住用地供给的目的,则是为了推高地价,从而获得相应的土地财政收入。这是自分税制改革减少了地方可支配财政资源之后,地方政府找到的一种创收方式。
除了土地财政之外,地方政府还通过土地金融来增加收入,也就是将土地抵押给银行来向银行贷款。
土地金融的模式能够顺利运转的关键在于地价。只要地价不断上涨,政府就可以通过卖地收入来偿还越滚越多的债务,而一旦地价下跌,土地出让收入减少,政府积累的债务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各城市都在努力稳定房价,防止房价大跌,其中就有降低政府债务风险的考虑。
关于债务问题,书里讲到了我国政府债务、居民债务和企业债务所蕴含的风险。其中居民债务和企业债务都处在比较高的水平,风险也比较大。
书里还专门讲了债务危机导致经济衰退的内在逻辑,这部分内容与瑞·达利欧在《债务危机》一书里所讲的债务危机的成因和影响是一致的,但本书讲得更为通俗易懂。强烈建议每一个即将做出借贷决策的朋友都先读一读这部分内容!
关于收入问题,书里提到了一个让我感到挺震惊的数据:从21世纪初开始,在整个经济蛋糕的分配中,居民收入的份额就一直在下降,最多的时候下降了10个百分点,之后又反弹回来5个百分点。这种现象与我国早些年经济发展重投资的倾向有关。
居民收入不高带来的两个直接后果:一是投资形成的产能无法被老百姓消化,很多都浪费掉了;二是很多产品都必须到国外找市场,容易引发贸易冲突,从而导致国外市场的不稳定。所以从长远来看,拉动国内消费市场是必然的选择。
书里提到了我们国家在拉动国内消费和提高居民收入方面的一些措施。但实际效果到底怎么样,真的难以预料。
2.《美国四百年》/ 4星推荐
从书名就可以知道,这是一本关于美国历史的书。但这本书写历史的方式有些特别,它不仅仅遵循时间顺序,而是以时间顺序+关键词的角度来写的。
“风险投资”“烟草”“棉花”“运河”“铁路”“奴隶制”“钢铁”“零售”……书中的每一章都以一个这样的关键词作为标题,相应的内容也围绕这个关键词展开。
整本书讲述了美国400年历史中最重要的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与金融创新,同时也讲述了商业大亨比如利文斯通、洛克菲勒、摩根、卡内基等人,以及技术创新者比如莫尔斯、爱迪生等人的传奇经历。每一章都可以当成一个单独的故事来看。
这本书所讲述的一些细节很有意思,弥补了我们在宏观层面了解美国历史的一些信息缺失。
比如,独立战争前,美国南方烟草种植园主普遍在英国欠下了大笔债务,而他们不想还债的企图竟然成为了推动殖民地独立的动力之一。
再比如,书里介绍了美国奴隶制尚未废除时南方的奴隶价格是700美元/每人,1859年400万奴隶的总价格为28亿美元,这个数字高于当时40年的联邦预算,也高于当时美国价值最高的工业资产的价值。奴隶因此成为了当时美国最有价值的资产。当时甚至还出现了“黑人热”的投机风潮,导致奴隶价格不断攀升。
算一下这笔经济账就可得知,在当时,让南方人出于道德或正义考虑而放弃奴隶制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最后说说这本书的“缺点”:信息量很大,而且书比较厚,对那些对美国历史没有太多了解的读者不太友好。
3.《每个人的经济学》/ 3.5星推荐
这是发展经济学家张夏准写的一本经济学普及读物。
和其他普及读物不同的是,这本书并不限于兜售某一个派别的经济学思想。
拿比较有名的经济学普及读物来说,《小岛经济学》《一课经济学》介绍的都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介绍的是新古典经济学。
而在这本《每个人的经济学》并不限于介绍某个派别的经济学理论,而是介绍了古典学派、新古典学派、马克思主义学派、发展主义经济学、奥地利学派、熊彼特学派、凯恩斯学派、制度学派、行为学派这9个不同经济学派的经济学理论。
这本书提供了更丰富的经济学理论工具,也揭示了各种经济学理论背后的价值判断和政治立场。它提醒我们,经济学绝对不是价值中立的,它背后有着不同的政治和利益诉求。
但这本书有个缺点,就是介绍各派观点的内容过于简单,有些可以深入解读的地方没有深入,以致于让我产生了很多疑惑。当然,作为一本普及读物,它的功能只能是带读者入门,如果你想了解更深入的内容,还需要读不同经济学派的专门读物。
4.《饥饿的盛世》/ 4星推荐
这本书之前已经写过推荐,可点击链接跳转:《饥饿的盛世》:国富民穷的背后是什么?
5.《中国国民性演变史》/ 3.5星推荐
读完张宏杰的《饥饿的盛世》之后,我又读了他写的这本《中国国民性演变史》。
在张宏杰看来,中国人的国民性是政治制度塑造的结果,因此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表现。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人品格清澈,唐宋时期的中国人雍容文雅,但到明清时期,中国人的品质却大幅劣化,麻木懦弱,毫无创造力。
之所以有这种转变,是因为秦汉以来,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留给国民自由呼吸和自由思考的空间越来越小,这一倾向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像张宏杰其他书一样,这本书也写得易读而有洞见。但读这本书时还是需要留个心眼,对作者的观点不能全盘接纳。
在我看来,谈论“国民性”难免会陷入偏颇之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普遍的性格吗?从国民性的角度去看待一国的人,会不会陷入某种偏见之中?
近代历史上,梁启超、鲁迅、胡适等人都谈过国民性的问题。他们对国民性的讨论都建立在经验观察基础上,对于国民性成因的分析也只能算是“一家之言”。当他们所说的与读者的个人观察相吻合,读者就会认同,若不吻合,读者则不会认同。
但到底是鲁迅们正确,还是反对他们的人正确,真的无从判断,因为在当时,人们很难用科学的调研方式去研究国民性。
“中国国民性演变史”则是一个更大、更难研究的问题,仅凭史料记载,恐怕难以还原真实的国民性,要探究每一时期国民性的成因则更加困难。所以,张宏杰自己也承认,这本书并非严肃的学术著作,里面有太多个人化感受,也有很多不严谨、不准确的地方。
6.《金钱不能买什么》/ 4星推荐
这本书的作者迈克尔·桑德尔是哈佛大学的政治哲学教授,他的另外一本书《公正:该如何做是好?》更为有名,它脱胎于桑德尔在哈佛大学的一门公开课。我在前年或去年读了那本《公正》,它也成为了我那一年的“年度最佳”,强烈推荐!!
在《公正》那本书里,桑德尔抛出了一些道德难题,比如,代孕是否应该被支持?向富人征收重税来补贴穷人是否公正?对恐怖分子进行严刑逼供以保护公众安全的行为是否正当?
抛出问题之后,桑德尔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支持或反对某种行为的理由,在辨析道德难题的过程中,他自然地引出了亚里士多德、杰里米·边沁、约翰·密尔、康德、约翰·罗尔斯等人的公正观,堪称一出思想盛宴。
这本《金钱不能买什么》所讨论的是金钱和市场价值观对医疗、教育、健康等生活领域的侵蚀,具体的案例比如花钱雇人排队领取公共文化机构发放的免费演出票、用金钱奖励取得好成绩的学生、根据待收养婴儿讨人喜欢的程度来划定不同的收养费用。
桑德尔指出,金钱和市场价值观对这些领域的侵蚀会带来两个问题。
一个关于不平等——金钱能够买到的东西越多,金钱也就越重要,不平等的矛盾就会更加尖锐。如果富人和穷人的差距不仅仅是豪车豪宅,更在是否拥有养育儿女的权利、子宫是否属于自己、器官是否属于自己,那么这样的社会是非常可怕的。
另一个问题关于腐败——金钱具有一种腐蚀作用,可能会腐蚀某些东西原本的价值。
比如用金钱奖励学习好的学生,会将学习从一件可以获得内在满足的事物变成一份挣钱的零活;根据婴儿是否讨人喜欢来给待收养的婴儿定价,会使人们以一种对待商品的态度去对待孩子,这种态度会腐蚀父母的品格。
我还读过桑德尔的另一本书《精英的傲慢》。纵观他写的这几本书可以发现,他始终十分关切公民社会的“共同体意识”以及“德性”。桑德尔的观点也许过于理想化,但在我们这个时代,这样的声音还是挺可贵的。
7.《佛畏系统》/ 4星推荐
这本书的主题是如何在生活中运用系统思维,一共讨论了五大系统——职业和发展系统、学习和研究系统、日常做事系统、情感人生系统和社会大系统。
每个章节里都有对应主题的数篇独立成篇的文章,很像是一本博客文章的合集。读起来非常轻松。我是在逛诚品书店的时候看到它的,花了三个小时就翻完了。
这本书的作者万维钢之前是物理学家,如今专门从事科学写作。他的写作中理工科思维色彩很重,常用理工科的理论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角度很新颖。很多篇章也给我很大启发。
8.《万历十五年》
非常有名的一本书。但我读后却有一点失望,总觉得作者在叙述事件和分析评论之间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以致于他的观点表达得不是很清晰。
不多说,大家自己看吧。
9.《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3星推荐
这本书刚上市的时候风很大,在各大视频平台都能看到好多博主推荐它。但这本书让我有点失望。
很多问题写得太浅尝辄止了,适合心理学方面没有任何基础的读者阅读。
书里唯一让我觉得有收获的地方,是里面讲到了“隐形攻击”这种心理状态的成因。
“隐形攻击”不是书里的词,是我自己对书里提及的一系列情绪反应的概括,包括拖延、郁闷、怄气、撒泼等等。根据作者的解释,这些情绪反应其实都是愤怒的一种表达形式。
当一个人以这类方式表达愤怒时,他们其实在重演童年的行为模式,而童年时期的他们之所以以这种形式表达愤怒,是因为他们处于强势父母的权威震慑之下,无法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愤怒,只能不带攻击性地发火。所以,所有的隐形攻击都是“被压抑的愤怒”。
隐形攻击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很多烦恼。如果你是一个隐形攻击者,那么及早察觉自己的这一倾向,并学会用更“健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对自己和身边的人都好。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bi.com/9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