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理论前,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个刚上手的剪辑师,现在主管有一个任务要分配,需在三天内剪辑完一个重要的广告视频,但是你从未做过,你会接下这个任务吗?
在能力差不多的情况下,很多女孩会说,要不我还是先把这次当个练手的机会,下次再上吧;男孩会说,我来试试,直接上手。
面对同样的机会,相同的能力,产生不一样的态度,这是因为自我效能感的水平不同。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的既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简单来说,就是你觉得自己能否完成任务的感受,它并不代表个人的真实能力水平。
迈尔斯在《社会心理学》中总结过,自我效能较高的人会更有韧性,更少焦虑和抑郁,更愿意做有挑战性的工作。
许多文章也铺天盖地提倡着,如何提高自我效能感,成为更优秀的人,我这里先不做阐述,想提供另一个思路。
有调查研究过,在中国、广州、重庆等地区的企业中收集数据。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人在面对工作不安全感时绩效确实更高,但心理和身体健康反而更差了。
为什么这和迈尔斯在社会心理学里说的不一样呢?
工作不安全感,是对于能否持续拥有工作的不确定性。美国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给予了他们更多在工作中的安全感,而在中国,并没有那么好的社会保障制度。
自我效能感较高意味着个人对工作要求有很强的控制感,在中国大部分企业,工作的安全感很难由个体所控制,压力更大,这种失去控制的感觉会给高自我效能的人更大的恐惧,身心受到损害,但他们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依然相信自己能够很好的完成任务,更加努力工作,因此绩效增高。相反,低自我效能的人对工作的控制感原本就不强,那么工作的不安全感就不会给他们带来太大的冲击,所以身心状态水平几乎不变。
提高自我效能感确实会促进人的进步,使人变得更优秀,更趋近于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却不一定会更健康,所以,躺平可能也是一种美好~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bi.com/9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