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为摇头晃脑背历史而苦恼吗?你还在为引经据典写作文而困惑吗?让我们一起走进经典古籍的大门,聆听历史留下来的故事。
传说在上古时期,颛顼统治的部落里有个叫司马的家族。这个家族有个祖传的技能——观天象,制立法,记录历史大事。
由于该技能的高难度和特殊性,司马家族几乎垄断了各朝各代的太史令之职,直到春秋乱世的出现。
在这动荡不安的乱世里,司马家族也被迫流离失所,优秀的传统技能就这样暂时中断了。
好在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天下一统后,这种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才终于得以解决。
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擦身而过的风景散落在周遭,仿佛再也寻它不见。
日来月往,斗转星移,转眼到了汉武帝时期。
这个时期的汉朝已经经历过最初的休养生息,开始走向兴盛了。
历代坐享盛世的皇帝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歌颂盛世,记录自己的丰功伟绩,以求名垂青史。
汉武帝也不例外,这让他与一心一意想搞事业的司马谈,一拍即合。
作为司马家族最为优秀的一代子孙。司马谈很早以前就曾立下大志。要写一部大历史,用来记录过去战国混战的遗失和现在汉代王超的兴盛。
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著作还没完成,人却病倒了。眼见大业难成,司马谈心急如焚。弥留之际,他握着儿子司马迁的手,流着泪,把自己的宏愿交给了他。最后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
司马迁带着父亲的嘱托也带着父亲留给他的诸多一手资料,开始了疯狂的创作。为了集中精力写好这本书,他闭门谢客。天天长在书房里,一直写到深更半夜。
按照这样的进展,司马迁应该很快能完成这部著作。可惜老天再一次跟司马家开了个玩笑。而且这个玩笑开得有点大了。大到什么程度?大到毁了司马光不屈而又荣光的一生。
那到底是什么事,让司马迁这看起来顺风顺水的一生,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
那事情还要从李陵讨伐匈奴开始讲起。
李陵是谁呢?
我们都知道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那这里的“飞将”指的就是飞将军李广。而李陵就是李广的孙子。
俗话说得好“虎父跟前无犬子,强将手下无弱兵。”派李陵这么个根正苗红的将才,去攻打匈奴本没什么好说。
逗就逗在汉武帝,为了取悦他的宠妃李夫人。竟任命她的哥哥李广利为主帅,李陵为副手去攻打匈奴。且只给了李陵五千人马。
这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了。此举乃是汉武帝为了给李广利加官进爵,在往他脸上贴金呢。
可这却害苦了被人当枪使的李陵。
与草包合作的结果可想而知。最终五千人马全军覆灭。李陵迫不得已兵败投降。
当这个消息传回长安后,可把汉武帝给气坏了。龙威之下,满朝文武连大气都不敢出。
正在这时,不知是哪位勇者第一个站了出来,非常严厉的指责了李陵。
一番慷慨激昂之后有,有几个眼尖的大臣明显感觉汉武帝的神色有缓,于是马上跳出来纷纷效仿。一时间朝堂成了李陵的大型批斗现场。
正当汉武帝气儿越来越顺之际。他却注意到了站在那里一声也没吭过的司马迁。于是便询问道“司马爱卿你有何看法?”
都说“自古文人多耿直”,很不幸,司马迁也是这耿直男中的一员。
于是他回答道:“依臣之见,从李陵平时的为人以及作战双方的形式来看,李陵投降可能是权宜之计,他可能是在寻找机会,以便日后报答朝廷。”
听到这里,我们都不免替他捏把汗。果然,此言一出直接触怒了汉武帝。
汉武帝心想“好你个司马迁,你这哪是为李陵辩护啊,你这不是变相讽刺窝囊的李广利吗,你这不是明里暗里都在指责我用人不当吗。”
于是汉武帝下令处死司马迁。
古代真的太可怕了,一言不合就处死啊!
不过好在当时,还有一个听起来不错,实则更为残酷的处罚可以代替死刑。这个处罚就是宫刑。
也就是说被判了死刑的人,如果愿意承受被割器官之苦和被世人不齿之辱。就有可能在牢里苟且偷活一世。
为了能完成父亲未完成的宏图伟愿。为了能完成这史诗般的巨作。司马迁勇敢的选择了后者。也正因如此,你我才有幸与《史记》得以相见。
斗转星移多少春秋,每每回首都能看见一个曾满腔愤懑的人,于满目疮痍间奋笔疾书。
在他高昂不屈的头颅下面,缓缓展开的正是中国古代历史最为波澜壮阔的画卷。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bi.com/13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