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制度创新在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中的作用研究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要赢得市场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持续深化改革,不断改善和提升经营质效。制度创新作为国企改革的关键环节,对于提升国企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六个坚持”重大原则,其中“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明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制度创新,要围绕制度建设这条主线,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就国有企业而言,就是要把出资人意志、职工期盼、市场需要、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使制度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为做强做优做大国资国企提供制度保障。
一、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过程中进行制度创新的现状分析
制度建设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着规范经营秩序、明确岗位职责、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各方权益、降低决策失误率和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经过2020-2022年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三年行动,制度创新已经根植于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以X公司为代表的区属国有企业已经形成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建立了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明确企业的产权关系、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一)制度创新使公司治理结构逐步优化
1.加强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深度融合。将党建工作要求写入公司章程,使党组织成为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党组织在国有企业决策、执行、监督各环节的权责和工作方式,确保党的领导贯穿企业发展全过程。
2.董事会建设不断加强。董事会的决策职能进一步强化,外部董事占多数,董事会年度评价标准更加细化,明确职能部门为董事会日常运行提供保障,董事会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得到提升。
3.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形成了以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行动方案为统领,以众多配套文件为支撑的政策体系,为国有企业制度创新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方向指引。
(二)制度创新驱动三项制度改革成效显著
1.干部能上能下。建立了干部选拔任用的市场化机制,通过公开竞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等方式,打破了干部的“铁交椅”。定期对干部进行严格的考核评价,对不称职的干部进行调整或免职,使干部队伍更加精干高效。
2.员工能进能出。以劳动生产率和人工成本投入产出率持续提升为目标,优化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同时,建立了市场化的用工制度,畅通了员工的进出渠道。通过竞聘、社会招聘等方式选用优秀人才,对不符合岗位要求的员工进行转岗。
3.薪酬能高能低。全面实施全员绩效管理,建立了薪酬总额控制机制,确保薪酬与企业效益及员工个人业绩的紧密联系,加强了薪酬分配与工作业绩之间的强相关性。对薪资结构进行了调整,提升了浮动薪酬的比例,并对计薪因素进行了多元化设计,突出了员工能力与工作业绩对薪酬水平的影响。
(三)制度创新让风险管理体系日益健全
1.风险识别能力提升。国有企业更加重视风险管理,加强对市场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等各类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防控。通过制定风险控制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流程等方式,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保障企业的稳健经营。
2.风险评估机制优化。在评估风险时不再局限于单一维度,而是从战略、财务、运营、市场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比如在进行项目投资评估时,国有企业会考虑项目对公司战略目标的契合度、资金投入与回报的财务风险、项目运营过程中的质量和效率风险以及市场接受程度等多个维度的风险。
3.风险防控措施加强。不断完善内部管控,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通过设计制定严格的审批流程、操作规范等,从源头上控制风险。比如在资金支付环节,设置流转审批,对付款项目票据进行严格审核,防止出现腐败和违规风险。
二、存在问题
(一)思想观念转变困难,制度创新的动力不足
部分国企员工对制度创新的认识不足,存在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对新制度、新方法存在抵触情绪。同时,一些干部缺乏创新意识和担当精神,不敢轻易尝试新的制度创新,担心改革创新失败会影响自己的仕途。
(二)各部门各环节的协同性不足,制度创新的难度较大
国有企业制度创新涉及面广,需要各部门、各环节的协同配合。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企业内部,企业与政府、机构之间存在沟通不畅、协作不力的问题,导致制度创新的推进速度缓慢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bi.com/191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