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贯彻2023年两会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3年3月13日,党的XX大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两会胜利闭幕。接下来,就是要认真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将两会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重要力量。那么,如何学习领会好全国两会精神?从方式方法上看,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政治学,就是政治性地学。也就是说,要提高政治站位,全面系统地读政府工作报告原文。第二个,重点学,就是联系实际学。也就是说,要在政治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和工作实际,对报告中的一些论断和表述进行重点学习。第三个,研究学,就是深入思考学。也就是说,通过仔细研读报告,要对其中的一些论断和表述提出自己的理解和阐释。
今天,我主要向大家汇报三个问题。第一,过去一年和五年工作回顾。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较以往增加了过去五年工作回顾的内容,而且占据了整部报告的重要篇幅。另外,在写作方式上也有所改变,以前是列出过去一年的工作成果,而今年是用叙事的方式陈述过去一年遇到的问题,在哪些方面做了努力。第二,直面问题挑战。2023年是贯彻党的XX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基础的重要一年。在这一年,我们面临怎样的国内外形势以及风险挑战。第三,今年工作重点。我会选择其中几个问题做重点探讨。
一、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过去一年和五年工作回顾
(一)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党的XX大胜利召开,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这个宏伟蓝图包括什么?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
报告指出:我们面对的是“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那么,为什么说国际环境风高浪急?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怎么看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看,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总之,我们要清醒认识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妥善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局面的准备。
之后,报告特别指出:“过去一年,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疫情等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这“多重超预期因素”都有哪些?至少在三个方面。首先,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超预期;其次,俄乌冲突对世界局势和国际政治的影响超预期;再次,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超预期,特别是美联储的加息对人民币汇率、中国外贸的影响都非常大。
面对这样的国际国内环境,报告强调,“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实现了经济平稳运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国发展取得来之极为不易的新成就”。注意,这里提到“三个稳”,即经济平稳运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大局保持稳定。这“三个稳”体现了我国发展在过去一年取得的显著成就。
我们来看一组重要的经济增长数据。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有数据分析,经济增长每增加1个百分点,对应的是少则一两百万、多则七八百万人的就业。可见,3%的经济增长带动1206万人就业,也就是一个百分点对应400万人就业,这一难度是非常大的。报告指出,“年末城镇调查失业率降到5.5%,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2022年,全球通胀率创大幅提升,达到21世纪以来的最高全球通胀水平。那么在这样的条件下,我国仍能稳住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的水平是非常难得的。报告还指出:“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7.7%。财政赤字率控制在2.8%,中央财政收支符合预算、支出略有结余。国际收支保持平衡,人民币汇率在全球主要货币中表现相对稳健。粮食产量1.37万亿斤,增产74亿斤。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我们在攻坚克难中稳住了经济大盘,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基本完成全年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我国经济展现出坚强韧性。
刚才提到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写作方式上有所改变,用叙事的方式陈述过去一年遇到的问题,在哪些方面做了努力。具体来看。
第一,针对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加大纾困支持力度。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有了活力,市场才会活力,但2022年受疫情等因素冲击,不少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遇到特殊困难。那么,我们国家做了哪些努力?报告指出,“全年增值税留抵退税超过2.4万亿元,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缓税缓费7500多亿元。为有力支持减税降费政策落实,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大幅增加。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降低融资成本”,“用改革办法激发市场活力”。
“放水养鱼,涵养水源”,也就是涵养税源,“水”是市场活力,也是中央政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和社会活力的积极努力。中小企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其分布广而多、涉及行业细而杂,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部分,贡献着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占90%以上企业数量的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也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
第二,针对有效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多措并举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在推进中是有一定顺序的。首先,扩投资。报告指出,“提前实施部分’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十四五”规划共有115项重大工程,涉及科技、数字经济、信息通信、交通、政务、数字化转型等各方面。而这些项目的落地都需要投资来拉动。“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截至2022年12月25日,地方政府新增债券发行约4.76万亿元,创历史新高。报告还指出,运用专项再贷款、财政贴息等政策,支持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改造。全年基础设施、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9.4%、9.1%,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1%,一定程度弥补了消费收缩缺口。
其次,促销费。报告指出,采取减免车辆购置税等措施促进汽车消费,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93.4%,开展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另外,还要在引导绿色消费、增加居民收入、提升产品质量上做出进一步努力。
最后,稳外贸。在各国疫情防控政策不断变化中,我国为了稳外贸推出了一些举措。报告指出,帮助外贸企业解决原材料、用工、物流等难题,提升港口集疏运效率,及时回应和解决外资企业关切。
第三,针对就业压力凸显,强化稳岗扩就业政策支持。稳就业,就是夯实民生之本。报告指出:“对困难行业企业社保费实施缓缴,大幅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稳岗返还比例,增加稳岗扩岗补助。落实担保贷款、租金减免等创业支持政策。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就业困难人员专项帮扶。在重点工程建设中推广以工代赈。”以工代赈,是一项农村扶贫政策,就是以务工代替赈济,比如,建设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等工程,让受赈济地区的困难群众参加劳动并获得报酬,从而取代直接赈济的一种扶持方式。而且,报告还指出:“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超过3200万人、实现稳中有增。”
继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千万大关后,2023届高校毕业生将达1158万,又是一个超千万规模的就业年。而且,2023年预计比2022年多出82万,对原本就压力颇大的就业市场来说,其产生的压力比正常情况下更大。此外,在疫情冲击影响下,2022年还有一些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也给就业市场带来不小的压力和挑战。
另外,在稳就业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优化调整就业结构的问题。近些年,大量高校毕业生进入市场,多是选择从事白领工作。但随着我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专业技术性人才缺口的加大,出现了本科生找工作难、职业院校毕业生遭企业疯抢的局面。因此,要优化调整就业结构,比如扩大职业院校招生比例,避免出现结构性失业问题。
第四,针对全球通胀高企带来的影响,以粮食和能源为重点做好保供稳价。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算,2022年世界平均消费物价指数增长8.8%,与2021年4.7%的增长率相比,2022年的全球通胀率有了大幅度提升,达到21世纪以来的最高全球通胀水平。那么,在全球通胀高企带来的影响下,如何保供稳价?报告指出,“分三批向种粮农民发放农资补贴,保障粮食丰收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发挥煤炭主体能源作用,增加煤炭先进产能,加大对发电供热企业支持力度,保障能源正常供应”。同时,报告在2023年工作重点中提出,要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一方面是加大对发电供热企业的支持,另一方面是从世界未有之大变局出发,我们要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储量,这对国家发展稳定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第五,针对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增多,强化基本民生保障。报告指出,阶段性扩大低保等社会保障政策覆盖面,延续实施失业保险保障扩围政策,共向1000多万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待遇。向更多低收入群众发放价格补贴,约6700万人受益。免除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2022年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并允许延期还本。
(二)过去五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
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经受了世界变局加快演变、新冠疫情冲击、国内经济下行等多重考验,如期打赢脱贫攻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bi.com/19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