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篇)关于高校思政工作培训与交流材料

关于高校思政工作培训与交流材料
(2篇)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交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互动交流与娱乐游戏的重要平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心理人格的养成以及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将社交媒体“最大变量”变成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最大增量”,与时俱进地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

一、社交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影响

1.内容上:促进了“草根式”内容生产,丰富了视觉化内容呈现方式。

第一,社交媒体推动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生产。社交媒体通过叙事化的表达、对话式的互动以及隐喻式的劝服,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宏大叙事形式、命令式话语表达以及直白式说教灌输,将大学生吸引到社交平台上,通过沉浸式体验,触发大学生知情信意的心理运动。此外,大学生既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也可以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发表自己的观点。大学生拥有了生产信息、传播信息的权利,他们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记录自己的生活、分享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意见,从而促成了“草根式”内容的生产。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已然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产环节中。

第二,社交媒体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视觉化的呈现方式。在社交媒体环境中,人际交流方式不再是面对面式交流,而是屏对屏式交流。一个表情符号、一张照片、一帧场景视频都能使接收者心领神会,其传播效果远胜于文字的解释说明。信息传播打破了传统线性传播的时空限制,使信息传播更加趋向文化多元化和表达形象化,更有利于人们快速、直观地接收和理解信息。社交媒体信息呈现方式上的变化,使得视觉化的信息更加契合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2.主客体关系上:形成了主客体双向化、去中心化。

第一,社交媒体让大学生以更加主动的态度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交媒体的新形式、新功能不断被开发与扩展,极大地拓宽了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社交媒体不仅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也日益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新方式。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不再是单纯地搜索或浏览信息,还可以利用抖音、小红书、知乎、微信等应用软件进行信息的制作与传播。因此,大学生不再只是学习的客体或传播的客体,他们已然演化为传播和学习的主体,这就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中主客体的统一。大学生由最初的“刺激-反应”之间形成联结的被动学习模式,转变为自主学习的主动建构模式。在社交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平等身份、民主气氛的新态势,作为信息传播主客体双向化发展的大学生有了新的选择权和创造权,这无疑给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注入了新活力。

第二,社交媒体弱化了教师的中心地位。社交媒体构成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使“我说你听”的教育模式开始失灵,传统的教育权威受到了挑战,“去中心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在社交媒体环境中,教师和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机会日趋平等,教师的话语权威受到挑战,也使教师对信息的把关与“过滤”变得更具挑战性。大学生进行信息选择的最大特点便是“圈层文化”,社交媒体的圈层化传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朋友圈”,即不同文化如同磁场一样,由中心向四周扩散,不同中心扩散的文化进行类聚,被不同类型的大学生群体吸取并产生影响。而圈层中依靠用户高度关注形成的意见领袖受到大学生“追捧”,形成新的“中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网络舆论导向和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及价值判断。

3.信息传播方式上:信息碎片化传播,全域式开放式传播态势。

第一,社交媒体凸显了信息传播碎片化的特征。社交媒体使得大学生在获取信息上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了泛在学习模式。大学生随时随地都能通过手持移动终端设备实现碎片化的阅读。社交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中的效能不断扩大,其以虚拟空间的广阔与信息传播速度的快捷打破了物理空间的种种弊端,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实现“海量”与“碎片”并存,满足了大学生的信息需求。然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认知和系统理解。

第二,社交媒体通过多点“链接”,实现了全域式、开放式传播。社交媒体将主流媒体社交平台、知名人物社交平台以及个体社交平台等编织成一个信息传播“网”,构建了全网覆盖、无网不在、网络万象的全域式、开放式传播格局。社交媒体呈现出“多点对多点”的交互式传播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速度更加快捷,信息承载更加丰富,使大学生对信息的选择更加自由。尤其是社交媒体的群组交流、视频传播、实时在线等技术,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空间统摄在一张无形的网中,将线下的群体讨论、意见聚集和声援动员融合,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实时化和传播范围的最大化。

二、社交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路

1.注重协同发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

第一,正向引导学生媒介接触行为,同频共振协同发力。社交媒体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具开放性、互动性,大学生有了更多的媒介接触机会。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不再是面向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网络载体,微信以及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日益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嵌入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每一个环节,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媒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既可以在某个社交媒体平台上开展同步共振,也可以在不同社交媒体平台上进行同频同播。大学生接触媒介的机会增多,同时就意味着大学生受到信息干扰和“污染”的机会增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噪音有可能增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单兵作战”,而应是区域合成、协同发力,发挥“互联网+”这个教育新增长极,利用社交媒体的传播优势,发挥互联网的网聚辐射效应,使“多种专业、不同部门参与到宣传思想工作当中来,有利于形成‘工作共融、资源共享、发展共赢’的宣传合力”。

第二,镜像式生活场景,使得沉浸式体验成为可能。社交媒体构建的网络空间看似是无组织状态,实际是若干传播节点组成的互动圈层,彼此之间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具有社会动员和舆论引导的作用。在网络“无组织的组织”里,社交媒体释放了大学生的个体活力和自由,也使其成为一个个反应或映射现实生活的“镜子”。思想政治教育应通过社交媒体环境下的镜像透虚寻实,依据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意见汇集和态度倾向,找到现实中的问题场景和症结所在,这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找对人”“把准脉”,才能解疑释惑,使大学生产生感同身受的体验,形成共识。

2.传播信息故事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力。

第一,讲好故事要秉持“内容为王”,有温度、有情怀方能实现有效引导。“网络载体作为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媒介,其所承载的内容能否吸引和感染大学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价值意义。”在社交媒体环境中,其开放的共享传播平台,使海量般的信息在网络世界里传播,信息传播的广度、频度不断拓展。社交媒体通过发挥其声影兼具、特效催情、娓娓道来、即时迅捷的特点,传播了一批批感人至深的好故事。这些作品或聚焦国家大事,大视角、大广度、大手笔,画面震撼,解说悦人;或描述小我生活,从细处切入、微处着墨、小处引申,画面温馨,解说动人。但不管怎样,故事最终得“有料”才是硬道理。思想政治教育要研究叙事化表达的核心要义,坚持“内容为王”,紧扣新时代新要求,深入宣传、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懂悟深弄通做实,让更多有高度、有温度、有情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好故事“飞入”大学生心中。

第二,讲好故事要以情境为基,适宜表达引申其意。在社交媒体环境中,各种各样的信息“你来我往”“交错从横”,大学生在有用和无用信息的冲击下,难免会出现信息饱和或者倦怠现象。对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艺术化的叙事传播,以故事来解释、演绎大道理,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bi.com/29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