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三湖“五位一体”灌区工程调研情况的报告
为贯彻省委XX“三湖”保护治理工作专题会议精神,落实市委主要领导批示要求,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通过实地看、随机问、集体议等方式,调查了解掌握有关县(市、区)实施三湖“五位一体”灌区工程(以下简称“灌区工程”)情况。调研期间,市委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参与相关工作分析研判,给予调研工作有力指导。现就实施灌区工程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实施灌区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灌区工程是由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用水灌溉、高效节水水利、高标准农田改造引水、高效林业发展用水工程构成的湖外农业循环用水系统性工程。工程涵盖了拦截、抽提、调蓄、输水、灌溉、抗旱防洪、清水入湖、水质改善等功能,是以达到污水不入湖、不外排、可利用为目的的湖外农业循环用水系统。
三湖“五位一体”灌区工程的实施,将建成高效节水示范灌区,减少入湖污染负荷,优化配置水资源,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提升”。实施灌区工程,有其特殊的背景。一方面,“三湖”水资源缺乏。资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工程性缺水问题较为突出。从市气象局提供数据看,近三年XX区、XX市、XX县降雨量总体趋势逐年偏少,远低于近十年平均降雨量;陆面湖面产水量也逐年减少,均低于近十年平均产水量,导致生活用水紧张、生产用水紧缺。据省水文水资源局XX分局监测,截至2023年4月底,抚仙湖水位1720.11米,为1953年有观测资料以来的最低水位,蓄水量199.21亿立方米,较上年同期水位低0.65米、水量少1.39亿立方米;星云湖水位1722.43米,蓄水量1.70亿立方米,较上年同期水位低0.75米、水量少0.26亿立方米;杞麓湖水位1794.82米,蓄水量1.16亿立方米,较上年同期水位低0.49米、水量少0.18亿立方米。“三湖”周边水资源有限,XX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即地表水0.98亿立方米(含地下水0.56亿立方米),2022年水资源总量0.8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340立方米;XX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即地表水1.47亿立方米(含地下水0.67亿立方米),2022年水资源总量0.9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522立方米;XX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即地表水1.00亿立方米(含地下水0.43亿立方米),2022年水资源总量0.8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292立方米。加之,近年来杞麓湖周边相继实施铁路、高速公路、滇中引水等重点工程,造成地表径流流失,常流水大幅度减少且不可逆转,水资源短缺的程度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未经处理达标的水直接入湖。“三湖”周边正在实施的城乡生活污水截污、农业尾水综合治理工程未完工,新规划实施的相关工程尚未启动,导致截污治污系统不健全,流域内部分河道存在雨污混流现象,河道及调蓄带水质达不到入湖标准,加之调蓄带容量有限,雨季来临时有些污染物随初期雨水汇入湖中,湖体污染日趋加剧。
实施灌区工程,既有政策支撑,又有实践探索,意义重大。一是实施灌区工程,是践行“16字治水方针”、破解湖泊保护治理之困的现实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16字治水方针,为新时代治水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灌区工程的实施,有利于解决长期困扰“三湖”保护治理中截污治污不彻底、调蓄带“藏污纳垢、零存整取”等突出问题,实现从末端粗放治理向源头精准治理的彻底转变、从单纯污染治理向发展和保护并重的彻底转变、从单一的生态工程提升向生态水利民生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转变,构建与“三湖”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水资源承载能力、湖泊保护治理要求相适应的湖外水资源循环综合利用体系,推动和促进保护更加严格、发展更加充分。
二是实施灌区工程,是把握湖泊保护治理规律、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目标的重要路径。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三湖”保护治理从“四退三还”到“退、减、调、治、管”五字方略的实施,从“雷霆行动”到“湖泊革命”,从“一湖之治”到“流域之治”“生态之治”,再到“三治一改善”的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保持定力、系统施策,推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实施灌区工程,不仅能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且可以改变群众生产用水方式、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问题,还可以实现湖泊治理方式变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三是实施灌区工程,是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必然选择。“三湖”流域已建成总长59.42公里和库容278.3万立方米的调蓄带、28座抽提泵站、552座农灌水库坝塘、13座污水处理厂、28座高位调蓄池塘,建成高标准农田41.38万亩、高效节水灌溉12.21万亩,有较好的拦截、抽提、调蓄、净化和灌溉基础。灌区工程主要对已建调蓄带提水管延伸完善、输水管道进行改造或新建、部分水库进行扩容防渗修复加固,在此基础上将初期雨水、农田灌溉退水和部分中水、生活污水进行循环利用,是“三湖”水污染治理的最佳方案,既有利于把现有基础设施统筹整合提升,又有利于保障水资源最大化供给和利用,还有利于与滇中引水项目的衔接,提高土地产能,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二、灌区工程项目实施情况
自“十二五”开始,市委、市政府和沿湖县(市、区)高度重视“三湖”保护治理工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治理基础设施工程,并把消除“藏污纳垢、零存整取”隐患作为重点工作,统筹湖泊保护与生产功能,谋划实施了湖外水资源循环利用“五位一体”工程,构建拦截、抽提、调蓄、灌溉、管理五个体系,最大限度截住入湖污染负荷。目前,“三湖”初步包装水源、提水、蓄水、输水、用水、清水入湖、水质综合改善、抗旱防洪应急等八类项目78个(总投资107.42亿元),现已实施部分项目,已建28个,完成投资16.4亿元;在建24个,完成投资2.54亿元。
存在的主要问题。沿湖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领导系统观念还不够强,仍然就环保说环保、就生态论生态,没有把生态、生产、生活统筹起来考虑,在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方面还有欠缺,导致工作方法、组织协调、项目推进、工程管理等方面都还存在一些困难问题,具体表现在5个方面:
一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还有差距。从干部方面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树得不够牢,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到位,对“16字治水方针”贯彻不彻底,致使我们的工作与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要求还不相适应,少数干部对工程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深刻。从沿湖群众层面看,存在更多突出眼前利益和经济效益,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bi.com/43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