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书的际遇,有时也缘于人。有没有那么一个人,出现在你的生命里,点亮了阅读这盏灯呢?
上一期的阅读故事我们讲述了人与书的相遇,今天的10个阅读故事则围绕“因为一个人,让我爱上了阅读”展开。
如果你也遇见了这么一个人,让你爱上阅读,爱上书,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让更多的人看见。
01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一身素色旗袍配上
黄铜色的镜框,
手里拿着几张古风纸笺,
屋外的阳光透过轩榥
撒在她身上,
颇有几分意境。”
说起阅读,不知该追忆到多久以前了。
小学时,我是不喜阅读的。成排的文字交叠在那一页页泛着油墨气息的书卷上,令我提不起兴致去找寻其间的奥秘。每每在母亲的威逼利诱下拿起图书,总会犯困,神色缥缈。
直到中学时遇见了一位儒雅的写作先生。一身素色旗袍配上黄铜色的镜框,手里拿着几张古风纸笺,屋外的阳光透过轩榥撒在她身上,颇有几分意境。
也不知是否是因这缘故,我太爱她的课了!她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引导我们去寻找细小的事物,去摸索出自己的风格,去丰富阅读量来拓宽视野,探索文学的奥秘。也是从那时起我彻底爱上了阅读,爱上了写作。
此后的三年,我不曾间断地涉猎书籍、杂志。每每从书店抱回一摞书,拆开完好的塑料封膜,崭新的书页、一个个跳动的文字、生动的插图,总能让我获得强烈的满足感。
尔后课业日渐繁琐,周末的买书惯例也渐渐成为我学习忙碌之余的半点期待与慰藉。如今大学时期,趁着那一番闲余,我养成了每日睡前阅读半小时的习惯,总有图书常伴床,为我开辟出难得的自我沉淀与清净之处。
对于阅读,我有一个看法:人们似乎总在相应的年纪阅读相仿的书籍。恰如小学时我钟爱一个个美好的童话故事,闯进《淘气包马小跳》《窗边的小豆豆》《笑猫日记》的世界走一走瞧一瞧;中学时更喜精彩的小说,东野圭吾系列的书总让人烧脑,有时也令人毛骨悚然。同样的,我还憧憬着像三毛那样的人生,想跟随她到世界各地观光,去感受张爱玲的一生······
现如今,兴许是经历了一些蹉跎,对社会有了更清楚的认知,时而忧郁时而洒脱,便更倾向于一些鸡汤文学或是人生哲理方面的书籍。就像近来读过的《相约星期二》《最好的告别》《给妈妈当妈妈》《当你又忙又美,何惧患得患失》等等,它们总能为我带来一些对生命的思考与启迪。
我喜欢在书籍中肆意驰骋去挖掘更多的真谛,亦会在这条路上永葆初心,砥砺前行!
——汤露然
02
书中自有黄金屋
“她还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于是,我爱上了书,
我想成为比犹太人还读更多书的人。”
我的阅读启蒙来源我的小学老师,当时她说犹太人的阅读量是最高的,他们把蜂蜜涂在书上,以此让自己的孩子喜欢上书。她还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于是,我爱上了书,我想成为比犹太人还读更多书的人。
我最早阅读的一本书是《伊索寓言》,里面的寓言故事都给我警示。后来我便开始读《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么练成的》《骆驼祥子》等书,这些老师推荐的书,都成了我童年的阅读回忆。经常回忆起这些故事,给我一种慰藉。
上高中的时候,我开始读许知远、水木丁的书,当然也有出自高中必备书单里的《白鹿原》一书。我还记得当时田维出了本《花田半亩》,在我眼里,她是一个直面死亡的人,她能坚持活着,这种感觉真好,看得我想流泪。
到了大学,我的大学老师便开始推荐我读《1984》《乌合之众》等书,我也因此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书,让我的知识面丰富起来,明白了更多的知识理念,也让我第一次认知到世界之大。
后来我开始学着投稿,有一位很好的编辑老师,他就像我得的一束光。他给我推荐各种各样的图书,有《观念的水位》《大学之理念》等,这些书都让我看见了不一样的世界,也使我越来越爱上读书这件事。
我觉得书能带给我一个世界,即使不用出门,也能直接接触到世界各地的知识。因为我出身于一个三线城市,除了书,只能通过网络了解这个世界,我爱读书,不止是为了探求世界的真理,也是为寻找我存在的意义。
我想我不会停止读书,因为书给予我太多东西,而这些书也使我的生命更为丰富。
——任剑钊
03
推开阅读世界的大门
“他经常把自己演义过的
《西游记》《格林童话》等名著
手舞足蹈、声情并茂地讲给我听,
哪怕晚上伸手不见五指。”
小时候给我讲睡前故事的是外公,他经常把自己演义过的《西游记》《格林童话》等名著手舞足蹈、声情并茂地讲给我听,哪怕晚上伸手不见五指。是他老人家帮我推开了阅读的大门。
后来,母亲买了一整套世界名著给我,《鲁宾逊漂流记》《基督山伯爵》《汤姆叔叔的小屋》等书成了我每晚家庭作业后急于畅游的世界。再后来,外公带我看余秋雨主持的凤凰台节目——秋雨时分,母亲则给我买了余秋雨的散文集,我逐渐对历史相关的书产生了兴趣。《风雨天一阁》《苏东坡突围》等文章把我拽向了中国历史,然后是《明朝那些事儿》以及一些历史名人传记。
我特喜欢读《武则天传》,源于小学时我在女同学面前炫耀自古以来男性在统治地位上具有主导性这件事,对她们说:“你们见过历史上有哪位皇帝是女的吗?”结果几位女同学异口同声地说:“武则天!”我现场求助我的好兄弟,他说她们说的是对的。再加上唐朝时期各类术士的传说,给武则天的事迹添加了神秘色彩,读起来就更带劲儿了。
现代科学中跟数术,或称玄学有些许异曲同工之妙的,恐怕是量子力学。为此,我看了很多入门级的科普读物,至今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上帝掷骰子吗》《宇宙的琴弦》等······
——梁玉羲
04
与书为友,徜徉书海
“小时候经常听他讲三国演义,
讲中华上下五千年,
因而对文字有着别样的热爱。”
自小我便与书为友,许是受我外公的影响吧,小时候经常听他讲三国演义,讲中华上下五千年,因而对文字有着别样的热爱。从幼儿园起我便能读绘本,小学时买的书更是数不胜数。
因为我的性格原因,书的海洋似乎让我无比放松,在书中我与老人一起在海上搏斗,与孙悟空一起腾云驾雾,与爱因斯坦谈论广义相对论,和贾平凹开启一场心灵的羁旅······
因为看书,我的文化底蕴丰富起来,我的作文不再那么死板,而是有了厚度,有了深度。在做题时,我对题目也有了更多的见解,理解得更透彻,更具体。读过无数名家的书后,我懂得作文并非由华丽词藻堆砌起来的,而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表达。于是我读了《繁星春水》,读了艾青诗选,文字开始变得清幽,思想也受到了启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抱着豁达的心态去面对。
我的阅读能力随着书目的增加而增强,我可以从轻松的散文中看出作者的人生态度,在辛辣的文笔中挖掘作者的讽刺含义,在富有哲理的诗歌中读出作者的细腻感慨。我在书中体验了百味人生,体验离别,体验相遇,体验生,体验死,体验热闹,体验孤独,一切情感皆匿于文字之中。要去钻研,去深度阅读,让作者的与你共感,让思想与你通情。我可以从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中,体验不一样的人生。
书改变了我的一生,它们像一片片斑斓的色块,散文变为黛绿,小说变为明黄,诗歌变为淡蓝,故事变为朱红,填满了我原本黑白的生活。
——张心怡
05
于文学中,寻得一方宁静地
“父母的包容和耐心
让我明辨是非,
懂得做事情要分轻重缓急。”
我的父母相识于大学,结缘于文学,是两个对于文学有着憧憬和热情的青年男女。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成长的我,自然也对文学多了几分好奇和向往。
学生时代,我就经常因为看“闲书”而被老师“教训”,每当此时,母亲总会对我说:“没关系,看书是好的,但你是学生,首要任务是学习,等你写完作业,我带你去买你想要的书”。父母的包容和耐心让我明辨是非,懂得做事情要分轻重缓急。
高考结束选择专业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文系,因为我想要领略更加丰富的文字世界。
就这样一路走来,我看了很多有意思的书,涉及面很广。这本《看展去》,当初是被它的封面设计所吸引,待我回到家洗净双手捧读后,其中的内容令我十分惊喜。通过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文物、历史的知识,甚至让我对考古学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我想这大概就是文学的魅力吧。
——李沛霖
06
把阅读的热爱传递下去
“通过加入出版社的读者群,
我认识了一些同样爱书的朋友,
从他们那里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我从小就是个内向的人,不太擅长交际,于是把更多地的精力花在了买书和看书上。研究生毕业后,我很幸运地进入了国家图书馆工作。
最开始我在书库里工作,负责整理民国的书,每天都要过手大量的书,见识了不少书装帧设计,还有藏书票、版权票、签名题赠,但却没有时间翻看书里的内容,所以同事们常常自嘲说我们不是看过的书多,而是看过的书皮多。
与此同时,独自生活让我有了自己的空间后,我开始大量地买书。通过加入出版社的读者群,我认识了一些同样爱书的朋友,从他们那里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原来我比较关注文学和历史类图书,后来逐渐拓展到哲学、法律、宗教、美术······渐渐地,我变成了一个图书收集者,只要电商搞活动,就要买上一单我感兴趣的书。
慢慢地不光书架上摆满了书,只能用纸箱装书,甚至连单位的更衣柜里都是书。随着工作和生活中分散我精力的其他事情不断增多,能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在生活中我也变成了一个看书皮多过看书的人。2020年,因为疫情居家了大半年的时间,我开始努力消化自己的藏书,《卡拉马佐夫兄弟》《生活与命运》,还有杨宽先生的《西周史》这些大部头的书都是在此期间读完的。
读完之后,我在微博上分享自己的读后感,从普通读者的角度讨论一本书带给我的感动和我认为的不足。有了孩子之后,我更注重与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为他讲述优秀绘本、儿童文学、神话故事,我希望能把一颗热爱阅读的种子种在孩子心里,陪伴他的一生。如今我的工作更多地开始转向阅读推广,我希望能把自己对阅读的热爱传递给更多的人。
——方堃
07
阅读是一件自我的事
“她日常忙碌着,
却总是能把文字一点一滴地积累住。”
日常生活中其实不太能有阅读的机会,尤其是当你做着一份与阅读没有明显关系的工作时,总得找到某个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阅读。
小时候能培养起阅读的习惯,是因为我母亲。那会儿父母都在学校里工作,把我放在校园里散养,于是我经常会有很长的独处时间。通常我妈从教学楼二楼看见我,扬扬手中的书,然后轻轻扔给我,又转身忙去了。
校园的环境很好,红砖绿墙,草坛里绿意盎然,到了夏天会吸引来蜜蜂,铃声与口哨声伴随着绕操场奔跑的学生,很少人会打扰一个坐在角落阅读的小朋友。阅读是一件自我的事。
我妈之所以会想用书让我解闷,据我猜测,估计是她自己幼时有着强烈的,想要阅读与写作的渴望,却没能实现。她曾经在外婆的病床上,读完整本《红楼梦》;也曾经在高考前专程来照顾我的一个月中,被杨绛的《我们仨》感动得鼻涕一把泪一把。她日常忙碌着,却总是能把文字一点一滴地积累住。现在我在外工作,视频电话时,她还老是叮嘱我:不要一天到晚就知道睡觉打游戏,多看书啊!
这份遗憾恰恰让她随手播下了一粒阅读习惯的种子,因为种种诱惑,阅读曾一度在我的生活里式微,所幸这颗种子虽然未能开花结果,但仍时时敲打着我。每次读到一本喜爱的书,或面对那些能够重塑观念的句子,都能够让我再次感叹,阅读是一件幸福而奇妙的事。
——张琦琦
08
书的领域,还值得探索
“这个书店的店主怪阿姨
经常在书店群讲书,
可以说是她带领我
走上了阅读的道路。”
我是从遇见猫头鹰书店后开始大量阅读的,这个大量是对于我来说的,因为我以前读过的课外书相当少。
这个书店的店主怪阿姨经常在书店群讲书,可以说是她带领我走上了阅读的道路。我的读书范围不再局限于名人名著,我开始接触绘本、儿童文学,还有各种各样的立体书。它们真是精美啊!我才知道原来书有这么多种形式,它也可以是好玩的有趣的。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无知,还有那么多的领域值得探索。现在我在买书读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渐渐地,我也知道了自己对哪种题材感兴趣,也会偶尔会挑战一下读一些大部头的书。
我还买了一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它们的装帧设计很不错,选题也是我感兴趣的,希望广西师大出版社越办越好!
——胡天欣
09
阅读记录生活
“后来上学会识字了,
就开始看爸爸买的那些书,
虽然不懂还看得津津有味。”
我从小就喜欢看书,我爷爷也喜欢看书,忙完一天的农活儿以后,最惬意的事就是看书。我爸爸也喜欢看书,小时候他还喜欢卖书,还专门给我订了《小朋友》杂志。
后来上学会识字了,就开始看爸爸买的那些书,虽然不懂还看得津津有味。受到他们的熏陶,我从阅读中找到很多乐趣。
2020年下半年,广西师大社发起“燃灯计划”,在微信群里进行新书线上分享活动。我很喜欢这种分享方式,每期都会准时参加,边听这些分享边做笔记,还会在笔记空白处画上一些画进行点缀。
刚开始我画得随意,后来专门买了手帐本,在每次活动开始之前,提前两三天认真做准备,阅读、分享活动推文,分享嘉宾老师和图书的资料,收集分享主题相关的素材,再构思手帐笔记的版面,提前画好图案部分。画这些图相当耗时间,一般需要一两个小时,记得最长的一次是画了将近六个小时,不知不觉画到半夜。
到了分享活动当天,我就记录下感兴趣的内容,整理好再写上文字。虽然说画得不是很好,但是因为喜欢画画,也会认真用心地去画。我非常享受这样一个过程。
直到阅读成为了一种爱好,每天只要有空余时间,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拿起书来看。我觉得,读一本书要有所收获,有所痕迹,哪怕只写几句话都行。现在我坚持每个星期看一本书,并写一篇读书笔记,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胡其伟
10
阅读,有难以停止的时候
“毫无防备地被她的身世所吸引,
被她的文字所打动,
渐而被她文字背后潜藏的
“荒凉”感所折服。”
第一次读张爱玲,还是在20多年前上大学的时候,毫无防备地被她的身世所吸引,被她的文字所打动,渐而被她文字背后潜藏的“荒凉”感所折服。
时至今日,喜欢她的人、研究她的人不知凡几,或沉醉于她的身世,叹息之余是深深的钦佩;或沉湎于她的文字而不能自拔;或遗憾于她的深情而叹惋不已;或厌恶她的物质主义而嗤之以鼻。但始终是莫衷一是的。
深入她的文字而不喜欢她,很难;换位思考理解了她的选择而不赞誉她,也很难;要在欢喜之余冷峻地条剖缕析地指出其优点与缺点,更是难上加难。
但是,这个暑假,我读到张均教授的《张爱玲十五讲》 ,被他的克制所震动。这与他在《张爱玲传》中的张均略有不同,在《张爱玲十五讲》中,让我想起在中大学习的时光,悄悄潜入他的课堂蹭课时,他授课的样子:严谨、公允又不失态度。
虽然,读毕《张爱玲十五讲》所写下的书评未必深刻,但他所开掘出的张爱玲的四重“面孔”:批判现实主义者、反现代性者、虚无主义者、文化偶像,确是让人耳目一新,让我更加笃信他所说的对于张爱玲的认识与研究“难有停止的时候”。
——洪艳
广西师大社第二届书评大赛人气奖获奖名单
主赛道:朱锐泉
视频赛道:范思朦
春苗赛道:李金泽
阅读,应该也难有停止的时候。
我们会遇见新的人,
也会遇到新的书,新的作者,
而每一次的经历都是弥足珍贵的。
珍惜与人的际遇吧,
也珍惜与书的相遇。
假如你也有自己的阅读故事
欢迎在评论区与大家分享!
项目统筹:张俊显
执行统筹:陈子锋
总策划:余向丽
执行策划:秦念、李显杨
项目支持:黎金飞、廖茹画、吴海姣、
谢慧君、劳新丹、谢萍
技术支持:盘洁、赵茜
视觉设计:李琴、费治鑫(实习)、杨璐(实习)
项目实习生:李欣莲、邓洁慧、杨璐、
叶琳、钟梓悦、廖云静、许蒙彬、
黄涵添、杨兴、陈子铃、罗莉娜
编辑:廖茹画、罗莉娜(实习)
感谢所有关注书评大赛的小伙伴~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bi.com/9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