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县青干班外出调研学员心得材料汇编8篇(红旗渠)

目录
1.渠水长流映初心勇毅前行担使命 1
2.我国红色水利遗产——红旗渠 5
3.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凝聚磅礴奋斗伟力 7
4.赓续红旗渠精神勇担时代使命 9
5.学习红旗渠精神争做新时代先锋 11
6.永远的丰碑恒久的力量--赴红旗渠心得体会 15
7.传承发扬红旗渠精神做好新时代的共产党员 19
8.领悟红旗渠精神切实提高党性修养 22

渠水长流映初心勇毅前行担使命
    2022年10月28日,***总书记在红旗渠考察时强调“红旗渠很有教育意义,大家都应该来看看。”2023年10月,在***总书记考察红旗渠一周年之际,我有幸以XX县第十七期青干班学员的身份来到林州市,参观了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红旗渠,深刻体会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具体来说,我在红旗渠有“三看”“三省”:
    一看:我看到了不认命、不服输的斗争精神
    一个地区若想有水,水源主要有三条路:一是天上水,二是地下水,三是外来水。在上世纪60年代的林县,前两条路已经被堵死,若想解决缺水的问题,只能走第三条路。红旗渠的主线路都建在太行山的半山腰,在那个年代,没有重型机械,没有先进仪器,缺乏资金支持,甚至有时候连饭都吃不饱。但是困难没有吓倒林县人民,数十万群众自带工具,自带口粮,夫妻并肩,父子同行,硬是靠着自己的双手和简陋的工具,一锤一斧劈凿出了红旗渠。
    二看:我看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顽强作风
    在红旗渠纪念馆,一张张图片、一段段影像、一个个实物、一行行文字,为我们再现了当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感人场景。工地上白手起家办起了炸药厂、水泥厂、石灰厂、修配厂,有效解决原料短缺问题。一批边学边干的“土专家”,使用仅有的一台简陋的测量仪器,再加上洗脸盆、麻绳和皮尺,硬是用土办法就测出了红旗渠上千公里的渠线,放在今天仍是难以想象的。
    三看:我看到了共产党人永不褪色的初心使命
    十年九旱,是林县人修渠前的真实写照,引水,就是当时林县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以林县县委书记杨贵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大无畏革命气概和愚公移山的强大精神力量,毅然决然带领全县人民,在险峻的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建成了1500多公里的“人工天河”。这一人间奇迹,不仅改变了林县人民严重缺水的情况,更是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的期盼放在心中首要位置的初心使命。
    一省: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杨贵书记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说过:“我一直信奉一句话:群众最关心的事,就是大事。”领导干部就要“实事求是为群众办实事。如果只做表面文章,会很危险,群众会对你丧失信心的。”林县党员干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了怎样做才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二省:要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
    群众的力量无穷大,红旗渠不是某一个人建成的,而是数十万人齐心协力、团结协作建成的,没有群众的强烈愿望和创造精神,不会产生修建红旗渠的设想;没有干部和广大群众的苦干精神,也不可能建成红旗渠。XX的发展,也不能仅仅靠某一位领导,而是要靠30万泉城百姓。
    三省:要坚持实事求是
    求真务实是红旗渠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红旗渠修建成功的重要因素。杨贵讲道:“工程动工前都是实地考察过的,而且是边干边测量,边调整施工方案。1960年,开工刚20天,战线太长,工期太慢,我们就适时确定了分段攻坚的策略。一段渠先通了,群众看到水后干劲就更大了。应该说,整个工程我们都是对群众负责,对自己负责的”。作为一名秘书,要想高质量完成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脚踏实地,办公室有句话“文经我手无差错,事交我办请放心”,衡量秘书工作得好坏,有两项重要指标,一是办文,二是办事,只有脚踏实地把材料写好,把领导交办的事做好,才能做到文武双全,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秘书,最忌讳的就是好高骛远。
    红旗渠精神虽然形成于上世纪60年代,但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我坚信,此行给我们XX县第十七期青干班的每一名学员都留下了深深的记忆,红旗渠的精神也必将在我们的心田扎根、生长。

我国红色水利遗产——红旗渠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水利基层干部,我有幸在全县第十七期青干班组织安排下,来到河南省林州市学习并参观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感触很深。***总书记在红旗渠考察时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为改善水源奇缺状况,在万仞壁立的太行山上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红旗渠。
    红旗渠是彪炳史册的“生命渠”。历史上,红旗渠所在的林县,曾经“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明朝正统元年到新中国成立前的500余年,共发生自然灾害100余次,甚至出现“人相食”的惨状。为缓解百姓“饮水难”问题,1959年中共林县县委研究“引漳入林”工程,接下来的十年间,在资金、粮食、技术、水源四大难题面前,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条隧道,架设152座渡槽,以牺牲81人的代价,创造了蜿蜒1500公里的红旗渠,真正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
    红旗渠是泽及后世的“生态渠”。红旗渠不仅满足了人的用水需求,更改善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修建红旗渠期间,坚持保护山体、少占耕地、少毁树木三大原则,形成了“一渠十带”的生态循环发展链,建成集引水、灌溉、防洪、发电、蓄水于一体的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有效地提升了地下水位、增加了自然降雨、滋长了自然植被,一改林州的干旱面貌,还林州人民一片绿水青山。
    红旗渠是催人奋进的“生力渠”。在红旗渠修建与完善过程中,无数干部群众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凝结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吴祖太是第一位为红旗渠献身的人,为了修建红旗渠,他三次推迟婚期,跑遍百公里长的浊漳河,测绘出第一张引漳入林渠线图,在进隧洞查看塌方情况时,他不幸遇难,年仅27岁。红旗渠修建10年当中,如来写作网公众号整理,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赞歌,向世人阐释了无私奉献的深刻内涵。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作为水利青年干部的我,将深刻领悟红旗渠精神的内涵,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带好头、作表率,练就过硬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做出应有的贡献!

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凝聚磅礴奋斗伟力
    为期一周的红旗渠干部学院学习调研之旅即将结束,短短的几天时间让我
    感悟到河南安阳红旗渠磅礴的精神伟力与催人奋进的精神传承。
    林县人民为解决用水问题,在时任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用九年时间大改林县山河,分四期工程引浊漳河的水入林县,解决了困扰当地百余年的缺水问题。红旗渠工程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精神一脉相承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的伟大创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的神州大地上仍然熠熠生辉。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旗渠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林县及周边地区的人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壮志同各种艰难险阻作斗争。
    在深入了解林县人民厚重的奋斗历史后我才发现,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是对太行山脚下的人们的最好注解。红旗渠的修建不是一帆风顺的,无数的英雄儿女用生命镌刻了太行丰碑。除险队队长任羊成一马当先,腰缠绳索,飞荡在悬崖峭壁之上;神炮手张买江13岁就参加了红旗渠修建;妇女连长共产党员李改云奋不顾身舍己为人,落下了终身残疾;水利学院毕业的吴祖太夜以继日攻坚克难,察看隧洞险情时遭遇塌方不幸牺牲;卫生院院长李茂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数百名林县儿女牺牲在了修渠一线,其中年龄最小的才17岁。从青年突击队到劳模竞赛,红旗渠人民前仆后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把愚公移山的神话永远定格在太行山上,更把中国道路、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镌刻在了这座太行丰碑之上。
    愚公奋起十春秋,引来漳河润田畴。年轻一代党员干部将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贡献新的力量。

赓续红旗渠精神勇担时代使命
    2023年10月,我有幸来到河南省林州市,参观了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红旗渠,通过观话剧,听讲座,看访谈,参观纪念馆,瞻仰青年洞,行走太行山等一系列活动,深刻领会“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切实体悟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
    遥望巍巍太行山,凿痕犹在,思绪万千,感动激荡,心潮难平,回想起***总书记强调的“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感同身受,力量无穷。不断丰富和传承至今的红旗渠精神,诠释了一个不变的真理:幸福来自奋斗,唯有奋斗才能不断向前。时至今日,红旗渠通水近六十年,涓涓流淌的漳河水无时无刻不在讲述着“十万人民战太行”的奋斗故事,无时无刻不在回响着“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情誓言,无时无刻不在见证着“一锤一钎一双手”无悔奉献的伟大精神。
    红旗渠精神是林县人民的独特本色,更是我们青年一代应该具备的品质。作为一名来自基层乡镇的青年干部,接触最多的是群众,最主要的工作是解决群众最迫切的问题和需求,“十万人民战太行”的故事使我深刻体会到,要紧密地与群众联系在一起,俯下身子走村入户、沉下内心深入群众,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为百姓多干实事、好事,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好百姓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
    ***总书记强调“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做出我们这一代人的贡献。”我辈青年,要坚持把美好青春融入时代洪流,把青春力量变成创造幸福的实际行动,涉险滩,爬陡坡,啃硬骨,闯难关,把青春写进岗位奋斗的篇章中,把人生融入时代的征程中,更好地回应时代呼唤,不负大好韶华,不负人民期待,用心用情用力答好红旗渠精神的新时代考卷。

学习红旗渠精神争做新时代先锋
    10月的太行山秋高气爽,风景宜人。很荣幸能够借助青干班培训这个平台来到红旗渠干部学院进行参观学习,通过为期一周的学习,我了解了10万林县人民苦战10个春秋,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的历史,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旗渠精神,我深深的为红旗渠精神所震撼,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和灵魂洗礼。今天,我想从我学到什么、我悟到什么、我将怎么做这三个方面来谈一谈此次参观学习的心路历程。
    一、我学到了什么
    一周的学习短暂而充实,在红旗渠干部学院的课程安排下,我们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青年洞、扁担精神纪念馆、谷文昌纪念馆、殷墟博物苑、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地,并通过讲座、访谈、话剧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了红旗渠精神,使我收获颇多。
    (一)走进红旗渠纪念馆,了解红旗渠历史
    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年间到新中国成立的500多年,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在这500多年里出现人相食5次。为改变缺水现状,时任县委书记的杨贵同志带领着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壮志,开启了长达10年的修渠之路。10年间,林县人民削平山头1250座,凿通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个,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建成了包含1条总干渠,3条干渠,51条支渠,290条斗渠,4281条农渠,全长达1500公里的红旗渠,彻底解决了林县人民的吃水问题。
    (二)走千里“水长城”,实地体验红旗渠的壮丽
    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走进红旗渠,我走过了350米“红飘带”长廊,298级台阶,3.3公里渠线,实地见证了红旗渠工程这一举世奇观的恢弘气势。脚下是缓缓流过的红旗渠水,抬头则是让人望而生畏的太行山绝壁。行走在其间,心中对林县人民的崇敬之心不禁油然而生。如果不是亲眼目睹根本无法体会它的震撼,想想当年修渠的人们,该是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困苦,才造就了今日这般绿树成荫,郁郁葱葱的大美风光。
    (三)观话剧“红旗渠精神永存”,身临其境感受那段历史岁月
    红旗渠干部学院的老师们用他们精湛的演技再现了当年修建红旗渠的故事,其中,技术人员吴祖太、除险队长任羊成、舍己救人女英雄李改云等等人物的事迹向我们生动的展现了什么是红旗渠精神,在整个故事中,我看到了执政为民的领导,也看到了朴实无华的百姓。他们用平凡的双手,书写了一个时代精神,让我犹如身临其境,对红旗渠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我悟到了什么
    (一)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凿出了一条人工天河,书写了红旗渠精神,改革开放后,林州人民依靠勤劳与智慧不断赋予红旗渠精神新的时代内涵,谱写出“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创业四部曲,使林州从一个山区贫困县转变成现代化生态旅游城市,彻底改写了林州风貌。同样,无论是青年干部的成长还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都离不开这种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二)坚持走群众路线,同人民在一起
    林县县委书记杨贵深知,要建成红旗渠,必须依靠群众,激发出群众的内在动力。县委书记杨贵深入基层访问群众,听取群众意见,在工地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永远比群众少拿一份补助粮,老百姓真切感受到党的温暖,心甘情愿跟着党走,才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干事创业的好局面。
    三、我将怎么做
    (一)坚定理想信念,让信仰照亮青春
***总书记说“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红旗渠精神蕴含着共产党人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bi.com/97453.html